APP下载

卓越千年的国宝—秦泰山刻石

2018-04-25任继新

收藏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刻石拓本李斯

□ 任继新

秦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较易识读者。

公元前221年,大秦“扫六合”“ 天下一”之后,秦始皇嬴政意气风发,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多次巡游天下,每到一地,就令大臣刻石“以颂秦德”。前后共留下了7块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登邹峄山(今山东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上泰山立泰山刻石,至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立琅琊刻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登之罘山(今山东烟台福山区境内)立之罘刻石,到之罘东观,立东观刻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出巡,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立碣石刻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南会稽山)立会稽刻石。秦二世继位,明为颂始皇功德,实为树自己威风,带李斯等大臣,沿秦始皇巡幸的路又走了一遍,所到之处,“尽刻始皇所立刻石”。所以,秦刻石是始皇、二世两次所刻。今所存者,唯琅琊刻石与泰山刻石,前者字多但剥蚀模糊,后者字少但较为易读,皆为稀世珍宝。

秦泰山刻石初立于泰山极顶玉皇庙南,共222字,其中始皇功德铭文144字,二世诏书78字,均为李斯所书。

秦泰山刻石铭文

始皇功德铭文: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仿。廿有六年,初并天下,周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忍迹,本原事业,抵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灭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侮。训经宣达,远近毕理,成承圣志。贵践分明,男女理顺,慎遵职事。昭偏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启嗣。化友无穷一,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二世诏书: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厚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秦泰山刻石,本为统一天下的宣言,也欲为秦帝国千秋万代的柱石,无奈秦王朝转瞬即逝,又加自然风化侵蚀,到宋代可勉强识读者不足170字,较为清晰者只有二世诏书50字左右,到明代仅剩29字,清代剩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7个完字,“斯昧死”3个残字),至今依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秦泰山刻石的迁移历程。明前中期,不知何故,秦泰山刻石被迁移至岱顶玉女池西,此次迁移后,字迹可辨者大幅减少;明嘉靖年间(一说清雍正年间)许某于草荒中发现秦刻石29字,恐其漫灭,将其移入碧霞祠东庑。自此秦泰山刻石可谓命途多舛,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大火,秦刻石不知所踪;嘉庆十九年(1814年),泰安知县汪汝弼得报,岱顶有赵氏老人,90多岁了,是个工匠,几十年前在玉女池施工,曾见到残石,依稀有字迹,疑为秦刻石,次年,汪县令委托前任知县“雅志好古”的蒋因培带领泰安当地人柴兰皋,经多方探寻,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二块,刻有7个全字,3个残字,共10字,汪汝弼大喜,在岱顶东岳庙院内西侧筑亭藏之,始谓“宝斯亭”,后名“读碑亭”;十几年后,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岱顶东岳庙西墙坍塌,该亭被乱石覆盖;知县徐宗干心急如焚,“亟索残石于瓦砾中”,令道士刘传叶将残石移于山下,嵌置岱庙西道院壁间,并写跋记载事情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如临大敌,急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使盗贼不得出境,弃石于城北门桥下,为官府寻得后,仍置西道院壁间;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恐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附近造石屋一所,将残石并徐宗干跋语刻石和自己的题跋刻石共3块同嵌入石屋内,周围铁栏保护;1928年,济南惨案后,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临时驻泰,令岱庙西道院废为浴池和旅馆,环咏亭被毁,遂移残石及徐宗干、俞庆澜于题跋刻石以及清王家榕颂秦刻石诗碑共4块于岱庙东御座院内,建实心砖亭嵌于其中,保存至今。

秦泰山刻碑

秦泰山刻石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妙的书体文字,为历代史家学者、文人墨客所珍爱,自宋代就被人争相摹拓,有的甚至依据旧拓本摹刻于石。如宋刘践的222字本(已佚),明安国收藏的宋165字本和53字本(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明代所拓均为29字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29字整纸拓本和故宫博物院藏29字剪裱拓本均为明拓本。摹刻石多以明29字拓本为依据,如清泰安当地人聂剑光以明拓29字本摹刻于县署土地祠《太极图碑》之阴,现存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清山东督粮道孙星衍以明拓29字本摹刻于魏《高贞碑》之阴,现存山东省石刻博物馆,清泰安知县徐宗干摹刻明拓29字本并嵌于岱庙环咏亭西壁,现存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也就是说,岱庙内除了保存有秦泰山刻石原石外,还保存有清人以明拓29字摹刻石两通。据今人潘德熙研究,宋拓165字本和明拓29字本是当今研究李斯小篆的最好范本。

秦泰山刻石及清徐宗幹、俞庆澜题跋拓片

2000多年来,秦泰山刻石可谓“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王家榕诗),细细品味,倍感千年历史的沧桑厚重,百代文化的传承不息。

猜你喜欢

刻石拓本李斯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谈秦七刻石
《贾养材墓志》拓本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李斯自食苦果
改年龄
只爱黑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