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会大师和他所处的时代

2018-04-25

关键词:禅宗佛教

天竺僧人菩提达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祖师,他于北魏时期来到洛阳,在嵩山创立了禅宗,相传他在圆寂时留下遗言:“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并留下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1]预言禅宗将在未来中国蓬勃发展。

到了盛唐时期,禅宗分为北禅神秀与南禅慧能两派,北禅主渐修,南禅主顿悟,世称“南能北秀”。北禅兴于北方,南禅流行于南方,本来两宗南北对峙,相安无事,后慧能门下弟子神会孤身北上中原,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境)的大云寺与北禅神秀的弟子普寂门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南禅自此进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安史之乱”时,神会设坛度僧,所得的“香水钱”支援唐军军饷,为平定“安史之乱”起了一定的作用,因而取得了朝廷的支持,为南禅在北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禅逐渐取代北禅的地位。五代之后,北禅衰落,后世说到禅宗,多是指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这样,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嫡传正统。

一、神会大师生平

神会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晚期弟子,菏泽宗的创始者,俗姓高,湖北襄阳人,出生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值得注意的是,公元684年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唐朝佛教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幼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自此牢牢地把控住了大权。武则天本人是佛教的忠实信徒,自称是弥勒佛转世,她掌握权力后,利用佛教为自己登基称帝造势,她指示僧人菩提流支编译了《宝雨经》,指示心腹薛怀义等人编造《大云经》,从而为女人做皇帝寻找法理依据。由于佛教在武则天称帝时立下功劳,所以她登基以后明确规定先佛后道。《唐大诏令集》记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下诏:“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即僧人)处黄冠(即道士)之前。 ”[2]进一步利用佛教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由于信佛,武则天本人很愿意结交僧人,并以厚礼相待。如她厚待北禅创始人神秀、华严宗创立者法藏和从印度取经归来的义净,并且听从法藏的建议,迎请关中法门寺的佛骨到洛阳,在皇宫内明堂供奉。除了善待僧人,武则天还重视佛教石窟的开凿和寺院的建设,比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开凿、白马寺的重修和天堂的建造,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由于武则天崇佛过度,狄仁杰曾上疏批评她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他说:“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3]监察御史张廷珪也上疏说:“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冶之金以为像,虽劳则甚矣,费则多矣。”[4]由于皇帝的重视,上行下效,全国的崇佛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神会就是在这种狂热的崇佛环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

《宋高僧传·神会传》记载,神会“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屠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仕进之意,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5]。说的是他最初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后来读《后汉书》知道有佛教,由此倾心佛法而出家,初投昌国寺(位于今湖北丹阳),从颢元法师剃度出家。

神会后来又跟随神秀大师学习,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神秀被召入洛阳皇宫内,他劝弟子们到岭南跟随慧能学习,因此神会南下投奔慧能大师。

据说神会初见慧能时,慧能和他说话,他因为口齿滑利,被慧能痛打一顿。但神会还是投到慧能门下,成为慧能晚年最得意的门徒。慧能圆寂前,对众弟子说:“我有样东西,没头没尾,无名无字,既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神会答道:“这是诸佛的本源,众生的佛性。”

慧能道:“跟你说无名无字,你就说本源佛性。”

其实慧能知道神会的禅学已经纯熟,故意考验他,于是在去世时授予神会印记,神会自此继承了慧能的南禅衣钵。

慧能圆寂后,神会又在曹溪住了几年。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朝廷下旨令神会到南阳龙兴寺讲习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南阳太守王弼和著名的诗人王维都曾来向他问法。当时,北禅在中原地区已相当盛行。神秀被北禅尊为禅宗六祖,神秀的大弟子普寂也被推为禅宗七祖,北禅以正统自居,无人敢反对。面对这种局面,神会除了宣传南禅以外,还提出了南禅顿教优于北禅渐教的说法,并且指出达摩禅的精髓存于南禅的“顿悟”中。他认为北禅并非正宗,慧能的南禅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大云寺举行的无遮大会上,和当时著名的崇远法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同时批评了当时很有声望的普寂法师,而普寂正是神秀门下的大弟子,声势很大,他们所立的法统当时无人怀疑。但神会却认为这个法统是伪造的,他提出另外一个传法系统。《神会和尚禅话录》记载了这次交锋[6],表达了神会的观点:“(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予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他还说:“(神)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为第六代,所以不许。”崇远法师质问他:“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何故如此苦相非斥?岂不与身命有仇?”神会答道:“我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我今为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身命!”为了辨别是非和弘法,神会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可以说滑台辩论是南北禅宗的第一次正式碰撞和交锋,由此拉开了南北两宗激辩的序幕。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神会接受了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前往东都洛阳,入住菏泽寺,正式进入北禅的教化中心,神会所建立的一派被称为“菏泽宗”。神会到了洛阳之后,继续进行批评北禅的活动,正如胡适所言:“案神会攻击北宗,分为二层:一则攻击北宗之法统,同时建立南宗之法统。一则攻击北宗之渐修方法,同时建立顿悟法门。于是曹溪了义,乃大播于洛阳。”[7]另外,神会在菏泽寺内设立南禅六代祖师慧能的祖堂,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宋鼎为之作碑文,神会又立慧能的影堂,作六叶图,请太尉房琯为六叶图作序。宋鼎与房琯皆身居要职,二人作碑文和序表示对神会的支持,从此南禅在洛阳开始流行。

由于洛阳是北禅传统势力的范围,反对南禅的力量很大,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北禅门下信仰普寂的御史卢奕上书唐玄宗,说神会聚集徒众,图谋不轨,于是唐玄宗下旨,先后把他贬到江西和湖北,从弋阳郡移往武当郡,又转到襄州 (今湖北襄阳),最后到荆州开元寺,就这样,神会经历了四五年颠沛流离的放逐生活。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兵发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肃宗李亨继位。这一事件,成为神会命运转变的契机。因为军饷缺乏,肃宗通令全国设置戒坛度僧,从中收取一定的税钱来资助军需。《神会传》记载:“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弈为贼所戮,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创一院,悉资苫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5]说的是由于北禅的信奉者卢弈被杀,洛阳的僧人力邀神会到洛阳主持设坛度僧,所有的收入全部支援军需,对代宗和郭子仪收复东西两京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朝廷转变态度而重用之。

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肃宗诏神会入内供养,并下旨在洛阳菏泽寺的原址建造禅院给他居住。神会借此机会,为南禅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一是请名将郭子仪出面,申请为菩提达摩初祖立谥号;二是请广州节度使韦利出面,奏请朝廷,为六祖慧能供养传法袈裟。这样,慧能开创的南禅在神会的大力推动下,获得唐王室的支持,在北禅原来立足的中原地区取得了正统地位,而神秀法师开创的北禅从此开始走向没落。可以这样说,慧能是南禅的创立者,而神会作为慧能的忠实信徒,是南禅的鼓吹手和发扬光大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十三日,神会于荆府开元府(今湖北荆州)坐化,后遗骨被迎进洛阳菏泽寺,唐政府赐给谥号真宗大师。曾在洛阳率兵平乱的李巨,以东都留守的名义,迎神会遗骨于龙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神会遗骨入塔。

到了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邀诸禅师,共推神会为禅宗七祖,并亲撰 《七祖赞》,这标志着唐政府正式封神会为禅宗七祖,于是慧能创立的南禅正式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二、神会大师墓的发现

1983年12月,神会身塔塔基(俗称神会墓)被发现[8],它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北麓、原唐代宝应寺遗址内,西邻伊河,北距隋唐东都洛阳城南城墙不远。塔基下有一个接近正方形的石室,全室共用了13块长条石板。室中出土了一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包括银盒、铜净瓶、塔式盖铜盒、长柄铜手炉、铜勺、陶钵、铜条等。铜净瓶又名军持,它是僧人云游时随身携带的贮水器,细长颈,垂肩,椭圆形深腹,圈口底,肩腹之间有葫芦形短流,流口有用合页相连可以开合的流盖,瓶盖为长管覆盆式,以子母口与瓶身扣合(图一-1)。长柄铜手炉分为杯形炉身、花瓣轮盘形炉座和炉柄三部分,柄尾饰有蹲坐式鎏金狮子;塔式盖铜盒由盖、身和座三部分组成,盖的形状类似塔刹,上饰九重相轮,盖身为半球形,与盖以子母口扣合,盒座为喇叭形,用铆钉与盒身相连(图一-2)。陶钵一套三件,形制、胎质和色泽均相同,但是大小各异,一件比一件小,出土时重叠地放置在一起,陶钵内外打磨平整,轻而薄,陶质为细泥黑陶,外表髹黑漆,光可鉴人。这组精美的器物随葬于神会墓中,可能是神会生前所用的佛教用具。这组文物也成为中国古代僧人墓的一个标本性组合,至少在唐代,可以说只要出土净瓶、长柄铜手炉、陶钵这类器物,基本可以断定墓主人就是僧人。

在这个塔基里,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唐东都菏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腹建身塔铭并序》,即《神会塔铭》,刻于石室东壁上层石板内侧。碑文17行,满行24字,楷书,录文如下:

大唐东都菏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腹建身塔铭并序。门人比丘慧空撰。

图一 洛阳唐神会和尚身塔塔基出土器物

粤自佛法东流,传乎达摩,达摩传可,可传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惠能,能传神会,宗承七叶,永播千秋。说般若之真乘。直指见性;说如来之法印,唯了佛心,有皇唐兵部侍郎宋公讳鼎,迎请洛城。广开法眼,树碑立影,道俗归心宇宙苍生,无不回向。遂行万,江表之际,方有羯胡乱常。般若护侍,传灯有属。享年七十有五,僧腊五十四夏,于乾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荆府开元府奄然坐化。其时也,异香满室,白鹤翔空。有庙堂李公嗣号王,再迎尊颜于龙门。别有梃主功臣高辅成、赵令珍奏寺度僧,果乎先愿。

和尚昔经行宴息,曾记此山,冥与理通,众望亦足。其地势也,北临天阙,南枕伊川。东望嵩山,遥窥观之指掌;西接华岳,隐龙首之在中。择日吉祥,建乎身塔。可大可久,万古千秋。唯佛与佛,正法东流。宗承七叶,劫石长休。

永泰元年岁次乙巳十一月戊子十五日壬申入塔。门人比丘法璘书。

此塔铭由神会弟子和尚慧空撰文,法璘书,短短的四百字勾画了神会大师非同寻常的一生,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铭文明确指出中国禅宗是由菩提达摩创立的,提出慧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达摩创立禅宗,并传给了慧可,慧可传给僧璨,僧璨传给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传给惠能,惠能最后传给神会。到神会时,传承一共七代,这就否定了北禅所提出的“神秀是禅宗六祖”的主张,确立了禅宗的传承衣钵。

第二,“说般若之真乘,直指见性;说如来之法印,唯了佛心”。指出禅宗的要义在于不立文字,摒弃烦琐教义及仪轨,不需苦修,单刀直入,主张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有别于北禅所主张的“渐悟成佛”,更容易为芸芸众生所接受。

第三,神会能在南北禅斗争中胜出,还有赖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江表之际,方有羯胡乱常。般若护侍,传灯有属。”这里所说的“羯胡乱常”就是指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来自北方的胡人。在这次平叛中,神会通过卖度牒和收取香水钱,帮助唐军筹备军饷,从而为郭子仪收复两京地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举赢得朝廷支持,菏泽宗从此东山再起,这才有了“般若护侍,传灯有属”的正果,也表明政治与佛教兴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朝廷的鼎力支持,南禅能否一统佛教还真不好说。

第四,铭文明确记载,神会“享年七十有五,僧腊五十四夏,于乾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荆府开元府奄然坐化”。说明神会圆寂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五岁,这成为揭开神会生卒时间的一把关键钥匙。在此要说的是,关于神会的圆寂时间,文献记载不一,《景德传灯录》卷五记载,神会享年七十五岁,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圆寂;《宋高僧传》卷八记载,神会享年九十三岁,上元元年圆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记载,神会享年七十五岁,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圆寂。近代学者中,胡适先生考证,神会在唐肃宗新改的“元年”(公元761年)去世,享年93岁。直至20世纪80年代,从其观点者甚众。由于卒年不同,学术界推算出各种版本的神会生年。神会塔铭对神会的生卒问题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资料。塔铭所记神会的卒年和享年与《圆觉经大疏钞》的记载一致,都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享年75岁,往上推算,神会出生于公元684年,从而为旷日持久的神会生卒之争画上了句号。

神会遗骨从荆府开元府迎到洛阳后,其安置并不顺利。由于迎骨者是东京留守李巨,李巨与其妻张氏不和,张氏又是肃宗张皇后的妹妹,于是张皇后指示人告发李巨贪腐,李巨被贬后被杀。由于这场政治变故,神会遗骨虽然迁到龙门但迟迟不能下葬,直至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神会塔才在龙门宝应寺内修建。到了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一月,神会遗骨才入塔安葬,这时距离神会圆寂已经七年之久了。

三、神会大师所处的时代

时代造就英雄,神会之所以能够彪炳史册,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就神会大师而言,出生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圆寂于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他生活的时代基本是在盛唐,晚年又赶上“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这一时期的中国佛教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唐皇室对佛教的支持。众所周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诩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后代,为了神化自己的政权,因此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9]表面上儒学排名在道教之后,实际地位仍是居首,是统治者驭人之术的不二首选,而道教排在佛教之前。“先道后佛”似乎是唐朝统治者希望看到的局面,实际上执行起来很难。纵观唐代一朝,大多数唐代统治者对佛教都非常支持,施行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国策,唐初的三个皇帝李渊、李世民和李治都崇信佛教。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和少林寺之间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玄奘大师从印度东归后,李世民在洛阳亲自接待,并和他促膝夜谈;高宗李治在位时,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开凿;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更是依靠佛教在神都洛阳登基称帝,她登基后立即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把佛教地位放在道教之前。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创立了南禅。南禅不立文字,不诵经,主张单刀直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而南禅创立之前,河洛地区一直是禅学中心,是北禅的根据地,北禅主张坐禅诵经,渐悟成佛,其创始人就是神秀大师。自南禅成立后,形成南禅和北禅对峙局面。

2.高僧辈出,灿若繁星。唐朝是个高僧辈出的时代,仅以唐代高僧义净所撰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例,其就记载了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到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到印度和南海访问的57位高僧。唐代很多高僧的名字至今仍是家喻户晓,比如到天竺取经的玄奘大师,经南海到印度取经的义净大师,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创立北禅的神秀大师,创立南禅的慧能大师,擅长天文历法的一行大师……可谓举不胜举,这些高僧宛如夜空中那些灿烂的星星,熠熠生辉。唐朝之所以涌现出这么多高僧,毫无疑问是恰逢唐朝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纵观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没有哪个时代给予佛教发展如此多的机遇和优惠政策,因此高僧硕学辈出,译经事业空前大盛。

3.佛教宗派林立,禅宗强势崛起。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寺院林立,许多新宗派创立。形成著名的十大宗派,即净土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密宗、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推动了全社会的佛学发展。其中华严、天台、法相及禅宗,是唐朝最重要的四大派,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此宗依 《华严经》立宗,故称为华严宗。以唐初法顺和尚为始祖,实际创始人是法藏,因为武则天赐法藏以贤首之名,所以,法藏被称为“贤首国师”。华严宗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中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等学说。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法相宗的创始人是玄奘大师,法相宗是玄奘全面考察和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后创立。由于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在大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法相宗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为支(所谓的“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禅宗由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北魏洛阳创立,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次第相承,至唐代慧能、神秀时,分别创立南北二禅,其间高僧辈出,盛极一时,唐末以后其他宗派都渐次衰落,只有禅宗犹盛,中国佛教遂以禅宗为代表。神秀创立的北禅传法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慧能创立的南禅最初在以韶州为中心的岭南传播。南北二宗因教义不同而有南顿(南禅主顿悟)、北渐(北禅主渐悟)之分。唐代前期北禅势力颇大,但“安史之乱”后神会大师北上,南禅进入中原,由此兴盛,中唐以后,南禅中的青原、南岳二系更盛,后来所谓的禅宗五家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均在此二系之下。

唐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与皇室的支持密不可分。正如东晋高僧道安曾所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10]唐代高僧深谙其道,在各教派的领袖中,除南禅创立者慧能远离政治中心外,其他都与朝廷有着密切往来,有的甚至积极地参与政治。例如,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就与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有着密切联系。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经常到宫中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北禅创始人神秀也被武则天迎进宫中,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而一旦失去皇室庇护,这些宗派也迅速走向没落,比如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废佛,除禅宗外,其他宗派都遭到重创,日渐式微。

四、对神会大师的评价

纵观神会大师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从唐初的“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之前的100多年间,经济的发展,国势的强盛,文化的繁荣,都可谓是空前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在宗教方面更加自信和游刃有余,一般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这对佛教的发展显然是有利的;与此同时,唐代大多数统治者利用佛教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经过700多年的曲折发展,这时达到鼎盛;南北禅顺势兴起,形成对峙局面。北禅创始人神秀和南禅创始人慧能大师作为中国古代佛学的集大成者,可谓双星闪耀。神会生于这样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年代,是他的幸运,而他也抓住了历史赋予他的机会,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一蹴而就,把南禅引进中原,最终击败北禅,形成以后上千年南禅一统的局面,可谓功不可没。

对神会法师的评价,民国大师胡适的评价最为到位,他说神会是“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建立者”[11],著名的印顺法师也认为“神会为曹溪顿教而献身,不避任何艰险,坦然直进,终于达成了:韶州慧能为禅宗六祖,永为后代的定论”[12]。因此神会对南禅的贡献很大,尤其力推六祖慧能,使南禅在中原地区战胜北禅,一举奠定南禅在中国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禅宗的影响意义深远。

神会之所以成功还在于他是个优秀的演讲家。纵观中国历史,能够脱颖而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在演讲中出口成章、广征博引、妙语惊人、掷地有声,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以神会的前辈——玄奘大师为例,玄奘就是个优秀的演讲家。如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印度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举办了盛大的无遮大会,全印度近万名大小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僧徒参加了这次大会。无遮大会,是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大会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在大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次大会上,玄奘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语惊四座,参会者无不折服,于是心服口服地拜他为这次无遮大会的会主。

神会与人辩答的内容广泛,诸如佛性、真如、空色、中道、定慧、顿悟、渐悟、忏悔、读经,等等。几乎包括了佛教最普遍的理念、修学方法等问题。根据神会《坛语》的记录,神会登坛说法之前,先带领众人发愿、忏悔、礼佛,遵循庄严规范的仪式。其卓尔不群的气质,决定他在佛法辩论中常常技压群雄。在滑台与对手崇远的辩论中,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从当时人们对崇远大师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唐代独孤沛所著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崇远法师者,先两京名播,海外知闻。处于法会,词若涌泉,所有问语,实穷其原。提婆之后,盖乃有一。”[13]19滑台辩论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神会认为北禅神秀、普寂、法如等人没有祖传袈裟,不是禅门正统;其二,北宗禅法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顿悟高于渐悟。神会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提出:“内传法契,以印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13]27最后,崇远威胁神会说:“如此相非斥,岂不与身命有仇?”神会则大义凛然地回击:“身命尚不惜,岂以名利关心!”[13]33显示出舍生取义的护法气概。试想之,如果神会没有很好的口才,就很难保证滑台辩论的胜利,也难保证南禅能在与北禅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与神会在南禅推广中的地位相比较,神会的佛学理论影响力就小得多。神会是菏泽宗的创立者,其著作有《显宗记》《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南阳和尚问答》等,后人辑为《神会语录》流传至今,近代敦煌出土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也是神会的作品。

菏泽一宗的教义在 《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记载得很明确:“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借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14]因此神会的禅也称为“无念禅”。

神会传法的弟子,宗密的《圆觉略疏钞》记载有22人,《禅门师资承袭图》记载有18人,《宋高僧传》及碑文记载有12人,《景德传灯录》记载有18人。以上各书所列除重复者外共有30余人。比较知名的有磁州法观寺法如,法如传成都圣寿寺唯忠,唯忠传遂州大云寺道圆,这是宗密继承的系统。宗密出于道圆门下,自称为神会的第四代法嗣。

神会的法派大约继续了150年,到唐末就中断了,而禅宗的另外两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平分禅宗势力而逐渐强盛,成为中国禅宗的正宗。因此在诸多的禅宗文献记载中,神会的地位并不高,以青原、南岳两宗为主的禅门往往有意忽略神会而一笔带过。

最早认识到神会在禅宗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是清末民初的沈曾植,他在《海日楼札丛》卷五中说:“南宗克定北宗,为人主崇重,实赖(神)会力。”[15]但他的观点在当时反响不大,直到20世纪20年代,胡适发表《神会和尚遗集》以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神会史料被发现,神会才真正引起大家的关注,而1983年洛阳龙门神会墓的发现,无疑再次助推了学者对神会的研究,神会由此成为中国佛教研究的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45.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538.

[3]欧阳修,宋祁,等.旧唐书:狄仁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93.

[4]欧阳修,宋祁,等.旧唐书:张廷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51.

[5]赞宁.宋高僧传:神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79-180.

[6]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18.

[7]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M].济南:齐鲁书社,2012:19.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唐神会和尚塔基清理发掘报告[J].文物,1992(3):62.

[9]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M]//.大正藏:第 52 册.2104.

[10]释慧皎.高僧传卷五[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178.

[11]胡适.菏泽大师神会传[M]//胡适全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12.

[12]释印顺.中国禅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2.

[13]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M].邱高兴,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8.

[15]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5.

猜你喜欢

禅宗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禅宗软件
佛教艺术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灵 山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