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尔硫卓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2018-04-24韩红彦贾海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武汉430064
马 丽,韩红彦,李 婧,贾海珍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武汉 430064)
高血压是由于基因遗传、外界环境、日常饮食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慢性基础性疾病,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患者除了确保24 h平稳降压以外,还需关注于如何有效保护靶器官生理功能免受高血压的损伤,进而明显降低高血压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2]。依那普利是临床常用的ACEI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血液循环系统及局部脏器组织中ACE的生理学活性功能,从而明显减少AngⅠ向AngⅡ转化的过程,最终发挥拮抗RAAS系统激活的药理作用[3]。地尔硫卓则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通过舒张末梢血管平滑肌而达到降压的治疗目的,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会对重要脏器组织血液供应状态造成影响[4]。目前尚缺少地尔硫卓联合ACEI类药物降压的研究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拟观察地尔硫卓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门诊治疗的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上述患者根据受试者筛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n=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 (65.5±8.7)岁,平均病程为 (12.1±5.2)年;观察组 (n=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 (63.7±7.8)岁,平均病程为 (13.1±6.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片10 mg,1次/d;观察组口服依那普利片 10 mg,1次/d,地尔硫卓 30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24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禁止服用其他影响血压、左心室、心肌功能的药物,同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药物不良反应。
1.3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波动情况,设置日间 (6∶00~22∶00)、夜间 (22∶00~6∶00)两个观察区间,每间隔30 min动态血压监测仪自动测量1次血压并予以详细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天、夜间、24 h平均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DBP)。
1.4 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予以检测,检测指标为: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d),同时计算左室重量 (LVM)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等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以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相关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白天、夜间平均SBP、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Dd及LV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相关指标变化比较(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x±s)
表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使得患者全身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进而严重损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临床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组织的损伤,应注意有效降低血压水平,确保靶器官生理功能正常[6]。与血压测量比较,动态血压监测在判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靶器官损伤风险性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24 h、白天、夜间平均SBP、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且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地尔硫卓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一应用依那普利可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认为,多数高血压患者均应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进行降压治疗,每种降压药物剂量不需过大,因为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或相加的效应作用,且不良反应反而可相互削弱或不明显增加。
左心室肥厚是常发生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损害表现,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可导致动脉血管解剖结构出现明显改变,使得外周血管阻力显著性增加,进而明显加重患者的左心室后负荷,最终形成左心室肥厚[7]。而左心室肥厚是临床上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研究发现随着左心室重量的下降,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呈明显降低的趋势[8]。目前如何有效预防和逆转左心室肥厚也是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的重要目的,此外还可用以评估药物控制血压的效果。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Dd及LV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此结果提示单一应用依那普利和联合应用地尔硫卓、依那普利治疗均能有效逆转左心室肥厚,但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明显减少AngⅠ向AngⅡ转化的过程,进而有效阻断通过AngⅡ介导产生且与高血压有关的生理学效应作用,进而发挥保护心脏生理功能、逆转左心室肥厚的药理作用[9-10]。较多研究证实[11],地尔硫卓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降压的同时还可发挥与依那普利相似的逆转左心室肥厚的药理作用,且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联合其他降压药物可更有效保护靶器官。
综上所述,地尔硫卓联合依那普利可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降压效果显著,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Hoffmann U,Urban P,Koschate J,et al.Essential Hypertension: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Breath Hold Combined with Exercise[J].Int J Sports Med,2015,36(8):615.
[2] Pistoia F,Sacco S,Degan D,et al.Hypertension and Stroke:Epidemiolog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Evaluation[J].High Blood Press Cardiovasc Prev,2016,23(1):9.
[3] Sawhney JP.Angiotensine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view[J].Indian Heart J,2011,63(1):71.
[4] Zhou T,Huang X,Cai X,et al.Combined treatment of irbesartan and diltiazem ameliorates endothelium dependent vasodilatation in hypertensives[J].Clin Exp Hypertens,2017,39(7):612.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
[6] Wasson LT,Yuzefpolskaya M,Wakabayashi M,et al.Hypertension:an unstudied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adverse outcomes during continuous flow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support[J].Heart Fail Rev,2015,20(3):317.
[7] Poreba R,Gac P,Poreba M,et al.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plasma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concentration in person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rch Med Sci,2015,11(3):521.
[8] 叶舒婷,谭 超,谭元生.中医药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1):91.
[9] 朱延红,兰艳丽,高梦虹,等.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4):4738.
[10] 段班燕,何圆圆,党书毅,等.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及左室重构的比较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5):561.
[11] Garnock-Jones KP.Irbesartan/amlodipine:a review of its us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not adequately controlled with monotherapy[J].Am JCardiovasc Drugs,2013,13(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