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作用研究
2018-04-24郑敏斯何德根欧彩香中山市中医院儿科广东中山528400
郑敏斯,何德根,欧彩香 (中山市中医院儿科,广东 中山 528400)
为了探讨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作用,选取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2例,随机分组后给予不同方法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儿均行体征检查、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病组制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关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1]。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解痉平喘药物及β2-受体激动剂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酮替芬治疗:富马酸酮替芬片(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 H33021548,按 C19H19NOS计 1 mg),口服,1 mg/次,1次/d,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氯雷他定片(怡邦,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5777,10 mg),口服,10 mg/次,1次/d,以2周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用药安全性监测:对照组患儿出现3例困倦乏力情况,1例轻微呕吐情况,1例口干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5/41)。观察组患儿出现4例困倦乏力情况,1例轻微呕吐情况,2例口干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7/41)。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7.07%)略高于对照组(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效果比较[例(%),n=41]
分组 哮喘症状消失时间(d) 咳嗽症状消失时间(d)观察组9.12±2.13 14.62±2.69对照组 13.51±3.47 18.53±3.58 t值 13.528 12.147 P值0.021 0.023
3 讨论
酮替芬为儿童哮喘常用药物,对外源性、内源性和混合性哮喘治疗效果较好,与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解痉平喘药物等基础治疗药物联用较多,但是部分患儿临床疗效仍不够理想。随着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病理机制的逐渐深入,发现变态反应及其炎性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增加抗过敏类(抗组胺类)药物[3]。氯雷他定为临床常用的新一代抗组胺药物,其抑制体内过敏反应介质释放作用较传统抗组胺药物明显增强,而中枢抑制作用则进一步降低,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应用效果良好[4]。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哮喘症状,并缓解其他呼吸道症状,较单纯酮替芬用药疗效更为理想[5-6]。本次研究可知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方案不仅临床疗效可靠,而且改善临床症状速度较快,具有高效可靠的优势。酮替芬、氯雷他定的儿童用药频率较高,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较少[7-8];两者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其安全性可靠。
综上所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酮替芬加氯雷他定方案治疗效果可靠,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推广借鉴。
[1] 王 冠.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5):147.
[2] 吴新保.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134.
[3] 韩玫瑰.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143.
[4] 丁绍华,胡 亮.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196.
[5] 张德一.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82.
[6] 徐雁冬.氯雷他定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43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31):117.
[7] 谢小兰,曾 清.酮替芬与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138.
[8] 王翠红.酮替芬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7,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