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比较

2018-04-24陈建名王永利蓬安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800

吉林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肠管小肠肠梗阻

陈建名,王永利 (蓬安县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 637800)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因手术创伤、腹腔炎性反应引发,在肠梗阻中的发病率占到20%~63%[1]。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采用保守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佳,往往会导致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并且易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需要及时实施手术,传统开腹肠梗阻手术能够解除粘连,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手术造成新的创面,易发生新的粘连,术后再次梗阻的发病率较高[2]。基于此,我院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了小肠内排列术治疗,与传统肠梗阻手术相比,疗效更加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消化道造影、B超、CT等检查确诊为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并且经保守治疗无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50例接受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2~76岁,平均(42.3±10.1)岁;病程 1~7 d,平均(3.8±1.2)d。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4岁,平均(41.8±10.3)岁;病程 1~7 d,平均(4.0±1.1)d。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其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病情诊断均符合《消化疾病诊断学》中关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手术;病例资料齐全,可完成随访。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患有恶性肿瘤者;合并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严重意识障碍者。

1.3 方法:对照组: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实施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术前做好皮肤与胃肠道准备,切口选择正中切口或者原手术切口,找到梗阻部位,避免盲目的分离粘连,尽可能减少对肠壁浆膜层与腹膜的损伤,松懈粘连,对肠坏死患者要行肠切除治疗,团状粘连患者须解除局部粘连,对于无法直接切除梗阻的部位要将原手术切口作为起点,进入到腹腔后迅速找到梗阻部位。患者广泛肠粘连,需要用手或者剪刀对粘连实施钝性或者锐性分离,全程对小肠实施分离,尽量避免损伤肠管,对肠管严重扩张的患者要行减压术;若肠坏死、肠绞窄严重无法修补,则要尽可能保留肠管,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并修补浆肌层。

观察组: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实施小肠内排列术,术前做好皮肤与胃肠道准备,于右侧经腹直肌部位行手术切口,钝性分离粘连肠段,选取全小肠减压管自鼻腔进入胃内,触及到患者腹腔胃外侧,然后经由十二指肠、屈氏韧带等部位对小肠沿着小肠内排列到回盲部位。反复冲洗腹腔,并将小肠排列好,然后固定好鼻部,对其进行探查,确定无肠管的情况下关腹。对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仔细检查,在确定无肠梗阻后可将全小肠减压管拔除。

两组患者于术后都接受胃肠减压、抑酸、补液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通气后可进食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与膳食。观察组患者在手术48~72 h后开始经肠内管持续泵入肠内营养剂,然后逐步减少肠外营养剂量。视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情况逐步经口进食。肠排列管通畅保留8~10 d,在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管。两组患者于术后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①观察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min)、手术出血量(ml)、术中肠管损伤情况;②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通气时间(h)、住院时间(d)、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膀胱损伤、腹腔脓肿、肠瘘等);③观察两组临床疗效[3]:分为痊愈、好转、无效,经治疗后患者腹胀、恶心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经治疗后患者腹胀、恶心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好转;经治疗后患者腹胀、恶心等临床症状并无改善微无效;④进行6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术后间断性腹胀与再发肠梗阻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对获得的资料数据均采用SPSS19.0处理和分析,用例数和百分比[例(%)]表示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应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出血量及术中肠管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36.6±9.3)h,住院时间为(6.5±2.0)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痊愈、好转与无效分别有36例、13例与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治疗痊愈、好转与无效分别有32例、16例与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经统计学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n=50)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n=50,x±s)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比较:手术后,观察组中出现膀胱损伤1例,切口感染1例,肠瘘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出现膀胱损伤4例,切口感染3例,肠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0.05)。通过6个月随访,观察组出现2例间断性腹胀,无再发肠梗阻病例;对照组出现间断性腹胀7例,再发梗阻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中,在一般情况下均会出现粘连问题,这是机体对外来异物、手术创伤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但不是所有的粘连均会导致肠梗阻,只要肠管顺利通过肠内容物变不会出现肠梗阻。通常情况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粘连性肠梗阻,但部分患者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这增大了形成新粘连的风险。所以在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中,传统术式仍然存在极大的隐患。

小肠内排列术有肠内排列与肠外排列两种术式,肠外排列操作比较繁琐且花费时间较长,肠管固定要精准把握长短,而肠内排列术利用肠管规律性可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M-A管是一种肠内支撑管,操作非常方便,并且具有理想的减压引流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3]。尽管小肠内排列术需要将全部小肠松解,然后插入M-A管,但小肠内排列术的安全性依旧很高,并且不会对肠管造成大的损伤。同时,小肠内排列术使用M-A管进行肠道减压,有利于患者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并且便于早期肠内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用量,对患者肠道黏膜屏障所用形成保护,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再次肠梗阻发生率[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可促进患者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与对照组(96.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小肠内排列术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6个月随访,观察组间断性腹胀、再发肠梗阻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行小肠内排列术安全可靠,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梗阻的发生,这也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相比的优势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肠内排列的操作中要做到置管轻柔;术后严格进行腹腔冲洗,以减少肠间、腹腔感染发生率;操作中要保护好肠管,避免损伤;另外,小肠内排列术并不是所有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均适用,如粘连较轻或只有少量束带的患者若采用小肠内排列术容易造成更为广泛的肠壁浆膜损伤,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慢。因此,小肠内排列术比较适用于多次腹部手术、粘连严重、术中评估会有较大可能再次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

[1] 常宏江.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8):155.

[2] 郭宏荣,杨昌平,穆春来,等.逆行内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5):448.

[3] 徐流波,刘 艳,柳福海,等.探讨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6):60.

[4] 陈子敬.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7):67.

猜你喜欢

肠管小肠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根小肠一头猪
养好女人小肠经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