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式风情,民间的遗存与乡愁
2018-04-24
关于六星街真正的故事不在博物馆里,而是藏在葡萄藤蔓掩映着的蓝色庭院里。
修建六星街时,住在伊宁的俄罗斯人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归化族”。从那时起,俄罗斯人便成为六星街的常住居民。即便是在中苏交恶时,这里仍是俄罗斯人的避难所。
20世纪初,应当地俄罗斯人的要求,在六星街中心位置靠北的地方建起一座东正教堂。如今,这座教堂只遗留下门楼和角楼的一部分。2002年,在当地的俄罗斯人墓园前面又修建了一座新教堂。
1932年至1938年,在苏联远东地区定居的许多华侨被强行遣送回国。这些华侨大多携带俄罗斯妻子进入了新疆。据统计,当时进入伊犁、塔城的有1.9万余人。新疆的“中俄混血儿”多数是这些人的后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被改称为俄罗斯族人。
据伊犁文史研究专家赖洪波考证,俄罗斯族人从16世纪逐步东进,进入中亚;至19世纪70年代,伊犁河谷已有3.5万人。1955年至1957年,大批保留有俄罗斯国籍的俄罗斯人被遣返回国,新疆俄罗斯族人口因而剧减。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人返回了俄罗斯,后来又有一些人陆续迁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据了解,目前在新疆的俄罗斯族人有800余人,其中约有650人在伊犁。
占地20亩的俄罗斯墓地埋葬着一百多年来在伊宁去世的俄罗斯人。守墓人利季亚一家已经在伊犁生活了数十年。他介绍,原来的守墓人在1964年回去了俄罗斯,自那以后,他的父母成了这里的守墓人。如今,他又从父母手上接过这个担子,在这里守护着他们的族人,守护着他们民族的过去。当年,利季亚的先祖如无依的浮萍来到了陌生的伊犁。多年过去了,生命之花已经在这里绽放,他们家变成一个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他们也作为伊宁人在这座城市生活。但不管怎么变,在他们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没有变,他们对于自己民族的认同没有变。很多俄罗斯族人像利季亚一家一样,按照传统的俄罗斯族习俗在这里认真地生活着。
在这里,可以体会安宁的家园、正常的生活以及在简单的劳动中找到的生命的存在感。
除了俄罗斯墓园外,如今的伊犁宾馆(苏联驻伊犁领事馆旧址)、伊宁机场旁边的中苏民航飞行员培训教导总队旧址等都是对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当然,更完整的历史保留在六星街里。
六星街里还有一座手风琴博物馆,主人叫亚历山大 · 谢尔盖维奇 · 扎左林。他是一位纯正的俄罗斯族人。儿时的他便跟着父亲学拉手风琴,后来成为伊犁有名的修琴师傅。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收藏手风琴,如今已经收藏了800多架。作家毕淑敏曾多次提及亚历山大和他的手风琴收藏,说“这些琴是伊宁这个小城各民族和谐生活的最好注脚”。俄罗斯人热爱手风琴,在伊宁,别的民族也吸纳了俄式风格,在举办婚礼时经常拉着手风琴到伊犁河边载歌载舞。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文化风靡伊犁。当时俄语作为通用语言之一,被当地各民族居民广泛使用,在汉语中也引入了大量的俄语借词。一个外来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辐射到当地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授俄文教育的俄罗斯学校功不可没。1934年,伊宁市筹建了第一所俄罗斯初级小学;1985年,创建了伊宁市俄罗斯学校,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俄罗斯学校。2017年9月,这所学校更名为伊宁第十二小学。学校注重发展俄罗斯文化特色课程,尽管学校有九成学生是汉族和维吾尔族人,但仍能在这里听到纯正的俄语。
很早以前,俄罗斯族人为了谋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麦的水磨,售卖烘烤的俄罗斯列巴。伊宁最有名的俄罗斯列巴店三十多年来坚持用祖传的手艺制作列巴。他们不用机器做面包,也不用发酵粉,而是用院子里生长的啤酒花发酵,用炉火烘烤,保留了传统的俄罗斯风味。其实制作面包的配方并不特别,只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这平凡的配方在时光中发酵,凭借一份坚守渐渐成了传奇。
诗意建筑是装满爱与平和内心的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