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中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探讨*
2018-04-24李新红梁江云郑才刘乐祥
李新红 梁江云 郑才 刘乐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寿命延长以及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老人的照料、护理及医疗问题日益突出,逐渐被广泛关注[1]。本文就医养结合中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取得满意效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与本院签订医养结合模式合同的患者226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均能够配合护理干预;排除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113)和对照组(n=113)。本文研究均得到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养老院常规管理,包括定期健康体检、用药指导等,干预组实施医养结合中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具体如下。
1.2.1 加强医护人员团队建设 每日安排医生查房,并建立完善的查房及会诊制度,选取责任心强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参与诊治、评估,培养高素质养老院管理人员和热心义工,建立一支具备雄厚设备技术与专业医疗技术水平的队伍。
1.2.2 设备购置及其他保障措施 具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及交通工具、检验设备、护理器材、诊疗器械等,包括救护车、血氧仪、出诊箱、心电图机等,利用医院的公共资源,如检查、化验、中医等向患者提供方便服务。
1.2.3 提供专科护理服务 设立家庭病床科提供医养结合专科护理服务:对慢性病及多发病进行病情跟踪管理,如高血压病、肺炎、急性脑梗死等急症的处理;管道护理:包括长期留置的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伤口或造口护理,如压疮、造口等;呼吸道管理:包括负压吸痰、吸氧治疗、雾化吸入等;健康监测:包括对血糖、血压、心电图等的监测。
1.2.4 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全体医护人员具备执业证书及专业医疗水平;界定患者病情程度,制定转诊制度;在患者病情危重时,及时抢救并通知上级医生,必要时转诊;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杜绝医疗污染;制定管理流程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护理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制定健康管理责任制,跟踪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及护理方案。定期向家庭病床科护士及护工培训护理知识,包括拍背、翻身、管道护理等;提供方便、及时、连续、经济的跟踪医疗服务。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复发率、再住院率及住院费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根据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满分100分,满意为>85分,基本满意为60~85分,不满意为<60分,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总分100分,>60分为患者生活可以自理;41~60分为患者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为户外患者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为患者生活必须依赖。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越好[2]。(2)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疾病、精神状况、精力状况、情感状况、健康状况共8个方面,每项各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观察组中男50例,女63例,平均(76.12±6.34)岁;对照组中男60例,女53例,平均(75.62±6.7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及住院费用比较 干预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及住院费用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及住院费用比较(±s)
干预组(n=113) 76.46±10.52 1.50±0.50对照组(n=113) 47.85±11.23 2.10±0.50t值 19.819 9.036 P值 <0.05 <0.05
组别 ADL评分(分) 住院费用(万元)
2.3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干预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生理职能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疾病 精神状况 健康状况 精力状况 情感状况干预组(n=113) 40.02±4.98 45.89±5.36 46.78±5.01 47.79±6.95 49.02±7.86 50.97±7.05 46.12±5.14 45.13±4.33对照组(n=113) 25.36±5.24 32.13±4.56 32.42±4.02 34.16±4.07 33.25±5.03 36.12±5.25 32.21±5.47 32.07±5.13 t值 21.612 20.769 23.726 17.885 17.879 17.910 19.753 20.86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为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难题,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基于实践凝练出了“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4]。医养结合是指通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置于重要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5-6]。该模式既包括传统的老年文化服务、精神心理服务、生活护理服务,也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7-8]。具体内容主要有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服务、大病康复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健康检查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9-10]。
目前医养结合模式主要包括:(1)养老机构申请内设医疗机构;(2)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深度合作;(3)医生进社区、进家庭提供医疗及养老上门服务;(4)医院开设养老部门[11-12]。其中专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是目前最可行、最高效的常用模式[13-14]。该模式通过结合本院经验设立专门科室即家庭病床科,科室人员包含具有专业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经验的家庭病床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进而长期与养老机构合作,对特定人群进行定时定期查房,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护理方案及保健计划,保证患者疾病急性发作时可得到第一时间的抢救及治疗,以达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目的[15-17]。医养结合模式下通过专科护理服务干预,可以给予普通老年患者疾病预防、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服务[18]。同时也可以为长期卧床或重症晚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患者或慢性病患者提供疾病康复护理服务、生活护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达到实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整合与共享资源的目的,最大限度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及养老床位利用率,贯彻落实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举措[19-20]。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组的满意度、ADL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其复发率、再住院率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表明医养结合中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医养结合中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梁江云,李新红,谭月霞.医养结合中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探讨[J].天津护理,2017,25(4):341-342.
[2]谭月霞,陈国贤,王伟民.医养结合医疗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对养老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6):640-642.
[3]王飞燕.医疗养老机构精益管理之探索[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322-323.
[4]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91-93.
[5]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6]王文洁,张拓红.医养结合需求与医疗资源配置的关系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9):651-653.
[7]成秋娴,冯泽永,冯婧,等.我国发展社区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困境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334-336.
[8]倪语初,王长青,陈娜.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1-4.
[9]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14(3):149-151.
[10]张功震.医养结合的痛点:长期护理缺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4):315-317.
[11]刘文莉,张新宇,徐凌忠.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伦理价值和可行性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4):671-673.
[12]王丽华,段力萨,刘阳,等.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路径实践探析[J].中国医院,2016,20(4):32-34.
[13]廖芮, 张开宁,王华平,等.我国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基本理念、服务模式与实践难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270-277.
[14]刘稳,李士雪,徐昕.当前养老政策环境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探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9-11.
[15]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16]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29(11):71-73.
[17]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376-378.
[18]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19]耿桂灵,宋彦玲,肖玉华.医养结合理念下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6):381-382.
[20]塔拉,李光.国内外医养结合中慢性病的管理服务模式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4):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