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理想国》中正义与快乐关系浅析

2018-04-23张相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理想国快乐正义

摘 要 有“关于正义的学说”之称的《理想国》以问答的方式探讨了“正义是什么”,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提出了“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生活过得更好更快乐”这一问题。在人类社会高度物质化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不断下降。今天的人们好像更加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不知道如何能生活的更快乐。本文在对上述两个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它们重新加以解答,以帮助人们最终建立起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 正义 不正义 快乐

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

古往今来,正义一直都是人类苦苦追求的美好价值。我们或许可以列举出一些具体的正义的行为,但我们能够真正明白什么是正义吗?特别是,当我们目睹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不正义的人却能在社会中作威作福、大享其乐时,还愿意信守正义并相信正义的生活比不正义的生活更快乐吗?我们或许会因此弃绝正义并转而追逐不正义的生活,也未可知呢!柏拉图生活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这个时代渴求一种正义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城邦更有活力,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然而,那个时代的人们却在忍受着不正义的人带给他们的痛苦。时光荏苒,时代变迁,然而人们面对的问题还是如此相似。柏拉图作为那个时代的智者,人类社会的导师,他在《理想国》中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理应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1正义是什么

我们在讨论不正义是不是比正义更快乐的问题前,应该先回答什么是正义,至少应该首先搞清楚我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正义这一概念。

关于“正义是什么”的问题是《理想国》的一条主线,“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等等,这些关于正义的解释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反驳。柏拉图还讨论了城邦的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而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这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恪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柏拉图就得出了他关于城邦的正义的定义,即每个人做最符合他天性的职务,或者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然后,柏拉图进一步认为城邦就像大写的个人,認为城邦与个人就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最终,柏拉图就从城邦正义的定义类比地推出了个人正义的定义。他认为,人的灵魂跟城邦一样,一个完善的人他必然具有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这四种品质,灵魂的正义就是正义和谐地调和了灵魂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的各部分,就是“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并且还提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由此,柏拉图完成了他用“由大见小”的方式探讨个人正义的设想。

柏拉图的《理想国》,闻其名而知,柏拉图所探讨的国家形式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并不一定能实现,柏拉图也坦诚这一点。从而,以这一国家形式为根据而得出的正义的定义当然也具有理想性、不现实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有探究的必要,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向导,有必要将其研究清楚。当然,柏拉图关于正义的探究为我们提供了正义的样本,但是,在实践面前,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迎合时代需要,将这一理想的概念加以具体化、系统化。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来定义正义的:正义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正当的或正确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正义是人们为了战胜当前的邪恶,并为了最终维护人类和谐幸福的道德行为。可见,正义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和理念,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也就是一种普世价值。很显然,这种对正义的界定在文化、历史和观念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也就是说,正义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邪恶而言的),对于同一种行为从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来。比如,美国政府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把一切出于本国利益对其他国家所发动的战争看成是正义的;而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的人民却完全可能从其自身的立场出发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来。再比如,备受争议的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从资源的有效、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角度看无疑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生产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那么,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就是正义的。然而,如果从它潜在的危险性的角度上看,应该不是正义的;因为,不当的利用引发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日本核电站爆炸理应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2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更快乐

过正义的生活是否比过不正义的生活更有益、更幸福?这是《理想国》的中心论题之一。柏拉图在讨论正义是什么的时候也讨论了正义是否比不正义有益的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不正义是愚昧和恶,所以,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不正义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甚至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彼此仇恨,互相倾轧,并且跟正义的人们为敌;不正义存在于个体,同样会激发它全部本能中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东西:首先,这会使他本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其次,这也同样会使他与自己为敌,并与正义者为敌。事实上,我们常常看到不正义的人根本不能合作,而正义的人的确更聪明能干。即使当我们说不正义者可以有坚强一致的行动、可以共同杀敌、而不至于自相残杀的时候,不也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多少还有点正义吗。就凭仅存的这么一点儿正义,他们做事好歹才会有点成果;而他们之间的不正义对他们的作恶也有相当的妨碍,因为绝对不正义的真正坏人,也就绝对无法成就任何事情。然后,苏格拉底认为非正义是一种力量,存在于个人或者社会中,具有不和的能力。这样那些不正义的同盟就注定不能完全依靠不正义而存在,至少他们之间必然要存在着某种正义,否则他们首先会因为内部的斗争而亡。苏格拉底反驳了不正义的人是快乐的,坚持了正义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生活的观点。

柏拉图通过在本质上对比正义与不正义,而得出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这一结论。然而,柏拉图在面对正义的人与不正义的人的时候太绝对了,没有用变化发展的眼观来看待,在他那里,正义的人似乎终身都在做正义的事,始终都是正义的,不正义的人也终生摆脱不了不正义之名。然而,在我看来,首先,由于正义具有相对性,我们就不能将正义或不正义永久的冠于某人头上。一个人,只有在某一特定状态或情境下,才能被评判为正义或不正义。也就是说,一个人既不能因为其过去的不正义而否认他现在可能的正义,也不能因为他过去的正义而肯定他现在不可能不正义。这种价值判断,不是不变的、永久的、绝对的,而是变化的、阶段性的、相对的。所以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做一两件不正义的事也并不奇怪。这取决于这个选择是在什么情况和因为什么原因作出的。而评判这个选择本身是正义还是不正义,以及这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标准也同样是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的发展,在彼时彼刻不正义的行为,此时此刻也可以成为正义的,反之亦然。

从逻辑上看,不论正义者的正义观有多么的不同,只要他们都追求正义并因此而快乐,正义就不仅与快乐有关,而且正义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就好像一个人有了病,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治好了他的病,我们就可以說,药是可以治病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正义者快乐和正义对人有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事实上,正义不一定对人有利,即通过正义的手段不一定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拿做生意来说吧,正义的人与不正义的人合作,分红的时候,正义的人从来没有多分到一点,而总是少分到一点,这是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不能尽善尽美所致。但是即使得不到最大利益或者根本得不到利益,人也可以快乐。人能否快乐取决于你的需求能否被满足,因此,根本上取决于你需求什么。你需要正义,得到正义你就快乐,或许你一无所有;你需要利益,如财利、权力、名誉,你哪怕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到的,你也可能会快乐,但那真的是一种‘快乐,因为最终会不快乐!所以说,正义与快乐是有关的,而且是最根本的快乐。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将只有一种需要,那就是正义,到那时,正义将是快乐唯一源泉。正义者一定比不正义者更快乐!所以说,这个问题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理想而非社会现实。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可以认可的最基本的正义判断标准——为了人类和谐幸福,它是人类人文精神的内省体现,我们应当利用这些最基本正义概念来审视我们的社会,发现我们社会正义观的失范之处,从而为改善我们的社会正义观和正义取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便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相如(1989.12-),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余记元.<理想国>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申林.柏拉图正义理论新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 岳海湧.柏拉图正义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汤文.快乐的两个维度及正义[J].世界哲学,2016(06).

猜你喜欢

理想国快乐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直销理想国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