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生态旅游带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18-04-23朱会娇段太香
朱会娇 段太香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生态旅游创新发展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前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经过分析,发现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四川生态旅游带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我国生态旅游以及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规模、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结构、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根据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态旅游立法不完善等问题。最后,文章根据整体研究情况得出对应的对策,以充实文章研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四川生态旅游;创新发展
一、引言
随着四川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带的创新发展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目前的情况可知,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主要以国际生态旅游为主、国内生态旅游为基础、出境生态旅游为补充。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具有关联性大,带动效应显著,整体性强等特性,使得其在推动国内生产总值中显得极为重要。1964年我国生态旅游游览事业局的建立是其起步的标志,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这些年,四川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生态旅游带的创新发展逆差不断加大,所以竞争力相对其他国家始终较弱,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四川生态旅游带的创新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生态旅游贸易发展如下: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生态旅游带的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特色鲜明、组合较好,许多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有或罕见的,优勢突出。根据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特征,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18972-2003),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象气候景观及其他生态旅游资源等类型,其中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尤其突出。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地区将生态旅游产业当作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而许多地区政府更将生态旅游业视作发展地区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可是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和不合理地开发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使得我国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遭遇了很大程度上破坏,而这些破坏已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例如,大量地猎取野生动物做成菜品提供给游客食用,使用人工手法建设了许多娱乐设施,这些过度开发使得现阶段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遭到了毁坏,许多景区因为不合理的开发损失了大量的原始景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生态旅游自然资源必须要得到保护,破坏行为必须要进行及时的制止。但在景区修建发展的进程中,在不熟悉喷气孔的构造及自然规律的情况下,相关人员试图将这些气孔改造成桑拿浴,使得这一自然景观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坏。该地的另一个天然景观——天生桥“彩泉”,也因为一些开发,缺少了原有的美丽,人们很难见到它最原始的景致。云南香格里拉的某些景点,都在被开发的过程中慢慢被破坏。有学者提出,这些年,某些景点景区的不合理开发,使得许多国家级风景区变味了商业化的产物,这些景区变成了赚钱的手段,而不是供人们欣赏的风景。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四川的生态旅游市场过大,很多生态旅游相关设施并没有完全符合消费者现阶段的需要。我国的生态旅游设施服务大都还停留在只能满足吃、住、行的最初始状态。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酒店,公共厕所,各种文化娱乐、疗养设施等等。酒店是生态旅游创新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2015年我国星级酒店中,三星级酒店占48.35%,将近一半左右。而较高档次的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都只占到6.66%,在保证游客有地方住的同时,如果能将更舒适的住宿环境提供给游客,也会对生态旅游产业带来刺激。以酒店产业来说,作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酒店,酒店贵在精不在多。但就目前来看,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
(三)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现如今,我国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不高,相当一部分人员学历偏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更有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就直接上岗,而真正的受教育者也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不从事生态旅游相关工作。国家生态旅游局人事司发布的《2015年全国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指出,2015年全国设有生态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83所,普通职业院校院校1075所,中等职业学校789所。我国开设生态旅游专业的院校虽然很多,但高等院校(本科院校)仅占23.8%,大部分生态旅游教育资源集中在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目前全国对与生态旅游人才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许多旅行社、酒店都非常渴求招聘到优秀的生态旅游从业者。我国高校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培训教学是有一定问题的。对比美国高校生态旅游人员的教育培训,其更注重对于实践能力的培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半天学职业课,半天学普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很强。而我国的生态旅游专业教育则更偏重理论,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很难直接获取到对将来职业生涯有帮助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生态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转向了其他领域工作。
(四)生态旅游立法不完善
1、生态旅游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依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生态旅游合同的纠纷诉讼中往往不利于生态旅游者,一旦发生纠纷,游客不可能长期呆在生态旅游地,如果要来回往返则显然是非常不方便且不经济。这就让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规定》中的当事人能选择生态旅游辅助服务者起诉规定落空。另外,生态旅游者还会常常选择投诉,所谓投诉是指生态旅游者觉得经营者损害其合法权益,要求有关方对双方发生的争议进行处理的行为。现实生活中当面对相关机构互相推诿甚至不作为时,这种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生态旅游投诉是由合同签订地或被投诉人所在地的行政机关受理的,如果不是两个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发生竞合的情况,那么投诉者就会遇到行政机关相互踢皮球的情况。
2、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
随着生态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者经常采用“零团费”、“负团费”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并通过降低食宿来从中获利。合同中约定的住宿的形式如果是“准三星”、“准四星”宾馆,那么实际上会下降一个等级。再者在合同中常常有“车观”、“外观”某某景点,导游在车上做简单的介绍,就此带过,这种方式会破坏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印象,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也极其不利。有学者认为对于这种状况应该通过规定最低合同限价标准来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而《旅行社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低于生态旅游成本的报价招揽生态旅游者。”能够看出这是个概括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生态旅游者很难分辨出自己食宿的标准是不是与合同中的约定相符。
三、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生态旅游带创新发展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实行保护、开发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首先,要对现有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以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向深层次、质量型、内涵丰富型发展,由单一的猎奇游览观光型向复合型、多功能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发展。可以对现有资源和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树立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树立区域间合作开发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数量上看,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遗产名录上所列的690个世界遗产中,我国就占72个,位居世界第三;从结构上看,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还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性。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生态旅游市场上拥有的巨大竞争潜力,我们应该很好地挖掘和整合这些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主张较为集约化管理。生态旅游业对自然和历史资源的依赖性较高,资源非常珍贵,一旦遭破坏便不能再恢复了。生态旅游者希望感受到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和文化风景,所以我国生态旅游服务业要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平衡好自然环境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对景区接待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之后再发展对外生态旅游带的创新发展。此外,还可利用在线旅游的升华及提升。此外,可发展国际生态旅游链,数据如下所示:
国际生态旅游网是现今旅游发展的推动机。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上也要随时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方,比如西安对城墙、古建筑的保护,反倒成为了这座生态旅游城市的闪光点。
(二)优化生态旅游产品及相关配套设施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地方特色極为鲜明,有利于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现如今,生态旅游产品正由团队向散客、由全包服务向菜单式服务、由单向标准向豪华型和经济性的多元化结构转变的时期中。所以,我们更要把握这一机会,优化产品结构,研发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产品,并与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增添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中国生态旅游产品的名气,扩大中国生态旅游产品的选择空间。
(三)提升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
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培养,资源的利用以及设施的建设要同时进行,所以,大力提升我国国际生态旅游相关行业人员的素养极为关键,并且也应提升决策人员决策的规范性、准确性。
结语: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意味着生态旅游活动的终结。只有深刻认识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把握生态旅游的价值,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政策、制度、方法,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朝洪,吴志琼,王蓉.建立四川生态旅游统计体系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6(04).
[2]刘彦群.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省部级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立项编号18RKX0824,2018。
作者简介:
朱会娇(1992-),河南开封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民办四川天一学院旅游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
段太香(1988-),四川泸州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民办四川天一学院旅游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民族旅游与遗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