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纲从伙房走出来的央行行长

2018-04-23王艺锭

环球人物 2018年7期
关键词:易纲行长经济学

王艺锭

“我的心情是平和和庄重的,使命是非常神圣和光荣的。”3月19日, 刚过完60岁生日的易纲接棒周小川,承担起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央行行长的角色。面对媒体的“围追堵截”,他平静地说。

2018年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任命易纲为央行行长。

今年是易纲在央行任职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进行了整整40年。40年前,那个在北京顺义郊区插队的知青,刚刚成为未名湖畔的一名大学生。原本想报考法律系的他,因担心家庭出身不好影响政审,而改填经济系。他没有想到,这个不经意间的决定,使自己的人生从此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一心想回国的年轻人

易纲当选央行行长的消息一公布,同为留美归国经济学家的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热烈祝贺当年的下铺兄弟、回国创业搭档易纲荣任央行行长!不容易啊!”作为易纲的大学同班同学,海闻与易纲相识40年,昔日“睡在下铺的兄弟”如今成了央行行长,他深知其中的不易。

海闻与易纲都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上大学前,海闻已在黑龙江经历了9年的知青生活,19岁的易纲正在北京郊区顺义县插队。易纲当过知青队长,干过伙房管理员。海闻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77级的学生当中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33岁,最小的只有16岁。易纲入学时19岁,算是比较年轻的。“他特别积极上进,英语特别好,是我们当中第一个在大学里入党的同学,1980年北大选派3名学生去美国交换留学,他就是其中之一。”

易纲到了美国后,先是作为交换生,后来到哈姆林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又拿下了伊利诺伊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博士毕业后,易纲就有回国的想法,当时的北大校长张龙翔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如果不在美国工作,对美国的大学和教育是完全不懂的。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与副行长易纲(左)交谈。

于是,易纲决定先留在美国工作。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谋到了一个助教的职位,一个月只需要上两天班,工资是税前5000美元。而他的母亲在国内担任小学校长,每月工资99元人民币,按当时的汇率换算美元,还不到27美元。“在我心里她是一个全能的人,能力比我要强多了,她管一个学校,管几十个老师,几百个孩子,而我20多岁,一个星期只需要上两天班。”这让易纲感受到了当时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所引发的思考,也开启了他对于中国经济的探究。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有时候提出问题或许比找到答案更为重要和有趣”。1992年,易纲获得了印第安纳大学的终身教职,但回国的念头一直在他的脑海中萦绕。当时,本科毕业后到了美国的海闻也已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拿到博士学位,在一所大学任教。他们一群留美学者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中国的经济问题。“我们都想回国,但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海闻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一年,时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的易纲,牵头组织在海南开了一次学术会议,邀请当时留美和留英的一批学者一起討论中国如何走向市场经济的问题。海闻记得,“周小川、马凯、林毅夫和还在英国的张维迎等许多经济学者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这个会上我们就商量回国的事,当时我和林毅夫主要是想推进经济学的教学,易纲跟张维迎希望能推动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就决定一起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

虽远在异国,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但得知祖国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些青年学者的热血随之澎湃:在国外多年的学习和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本质上就是个学者”

作为周小川任职央行行长期间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外界对易纲的评价与周小川如出一辙:良好的国际口碑、较高的专业素养,还有一点便是,二人皆为学者型官员。易纲的专业能力在业界备受认可。他的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在英国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英文专著《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被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他主编的《货币银行学》,至今仍是广受推崇的经典教科书。

1994年,易纲(左二)与同事、外国专家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楼前台影。

成长于教师家庭,自己也担任过多年大学教授的他,对教育非常关注。在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初期,他便力主在北大创办经济学双学位项目,向全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教授经济学知识。“20年来,这个项目在北大非常受欢迎,培养了很多学生,不仅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路,而且传播了经济学知识。至今约有1.2万名学生拿到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影响非常大。”现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姚洋与易纲有着一段特殊的缘分。1996年夏天,刚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拿到农业与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姚洋前去旧金山参加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顺便找找工作。当时,刚成立两年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美国招聘,姚洋前往应聘,主考官正是易纲。“易老师非常随和,我加入中心的时候还属于草创阶段,就十来个人,大家联系非常紧密。当时易老师管研究和教学,对中心做出了很大贡献。”

1997年,易纲被调入央行,但一直坚持带研究生,也经常参加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各种活动。“易老师和学生的联系也很紧密,原来几乎每周都会跟学生一起活动,打羽毛球、乒乓球,或带着他们参加活动,了解他们的情况。最近几年他实在太忙了,才停下来。他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一坐下来大家就是老同事,本质上他就是个学者。”姚洋告诉记者。

除了对专业的孜孜以求、对教育的全心倾注,易纲的“学者气”还表现在,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2003年,易纲出版了《中国货币化进程》一书,书中写到了一些看似跟主题无关的细节:我对居民楼一年到头总有人在搞装修深恶痛绝,对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细、拉链路的频频出现无可奈何,对长官意志造成的马路人行道地砖的反复更换,路旁树木不断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对水资源的担心尤甚,曾经研究过节水马桶的设计和推广,曾因试验两次小便后冲水一次而受到家人批评。

易纲曾说:“以前有人问我为什么变成官员,我只想说我的最终理想还是做老师。但是我现在有这样一个工作(指作为官员),我就一定会把它做好。”易纲的理想是,退休之后继续做一名老师。“我希望做一个普通人,普及国民素质,传授一些知识,做一些有用的事。”他曾对学生这样规划未来的退休生活。

“改革派”被寄予厚望

作为一名资深“海归”,易纲担任央行行长给世界释放出了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化、持续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信号。

事实上,易纲一直是坚定的“改革派”。在他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2010年,中国结束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做法,使得人民币的汇率逐步由市场需求来决定;2015年,他推动的“8·11”汇改轰动一时,认为“一个僵化的、固定的汇率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去年末,他还撰文指出,我国将在2018年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易纲接任央行行长后,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他将如何带领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在管住货币供给阀门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穩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国内外都有期待。

海闻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不管谁当行长,都不是由行长的经济思想来决定的。“易纲本身比较专业,比较开放、国际化,大家预期他的货币政策一定会结合中国和国际的情况来对中央提出一些建议,相信他会继续推动金融方面的改革开放,同时又会极力维护金融方面的稳定。”

获得包括行政体系在内的广泛支持,是一个央行行长履职的关键。货币政策要更好地发挥作用,离不开各方支持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海闻认为,易纲在这方面深具优势。他和主管金融工作的副总理刘鹤早就熟识,且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任职,这将有助于他在央行行长任内的施政。

“相信将来他们会有很好的配合,整个货币政策的制定、沟通会比较好,理念也会比较一致。总的来讲,一定是更加国际的、开放的,同时又是稳定的。”海闻说。

姚洋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在目前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的背景下,易纲担任央行行长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的留美背景,他与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关系都处得比较融洽。“贸易战真的打起来肯定是影响非常大的。从货币政策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一个像易纲这样的人,可以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有利于控制态势,不让贸易战波及更广泛的领域,毕竟中美还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合作。”

猜你喜欢

易纲行长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换名”
岳鹰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易纲:人民币仍是“稳定强势货币”
赵欢空降农业银行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