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创立中国最美的书

2018-04-23祝君波

出版与印刷 2018年1期
关键词:莱比锡书展书籍

祝君波

我从事出版工作最早从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当学徒开始。我们单位是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出来的,许多员工来自于人美社。说起出版,免不了提起20世纪50年代上海参加莱比锡书展获奖的情景,《苏加诺总统藏画册》等在莱比锡荣获设计金奖,让上海出版人引以为傲。从此,莱比锡三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事也凑巧,20世纪80年代中期,朵云轩集木版水印能工巧匠数十人,以5年的时间精雕细刻完成了明代《十竹斋书画谱》的重梓工作。一色的木版水印,宣纸旧墨,悉仿古制,达到了乱真的境界。虽说当时国际上印刷技术突飞猛进,但以木版水印手工仿印古书,还是咱们中华独门绝活。所以,1989年在参加莱比锡设计评奖时,该书获得评委的高度评价,认为所有的奖项都不足以表达对它的鼓励和敬重,临时特设了国家大奖。

奖杯几度辗转来到我们手中,已是东西德合并之时。从此上海也与莱比锡失去了联系。冷战时期,东方阵营的出版人每年聚在莱比锡,西方阵营的出版人每年聚在法兰克福,叫做分庭抗礼。两德合并以后,我们送书参加莱比锡设计奖的渠道就此中断。但作为一个出版人,莱比锡的情结还是难以忘怀。

2001年,我调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在局长孙颙先生支持下,开始了重返莱比锡的道路。

这里要提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派出一批青年人前往苏联、东欧留学,其中中国设计界的前辈余秉楠教授,曾就读古老的莱比锡大学设计学院,他也是《十竹斋书画谱》获得国家大奖那一届的国际评委。于是我们寻访到了余秉楠教授,他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当时在北京歌德学院的王竞小姐。王竞是个极其负责的姑娘,她指引我们局的代表王莳骏、袁银昌前往德国,介绍认识了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的乌塔主席。由此获悉,两德合并以后,国际书籍设计界的最高奖项已经统一为“世界最美的书”,仍在莱比锡评比、展览和颁奖。只是这十几年,由于信息不通,中国作为一个出版大国,被遗憾地阻隔在莱比锡的门外。而重返莱比锡,既是中国出版人的心愿,也是“世界最美的书”的期盼。因为当今之时,“世界最美的书”没有中国的参与,也是不可想象的。

筹备参评莱比锡设计奖的工作在抓紧进行。因为非典的缘故,2003年的上海图书交易会推迟到8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我和吴新华负责策划举办“中外书籍设计作品展”。时间很紧,我们依托上海书城、上海外文图书公司和中图上海公司,很快筹集到一批高质量的展品,成功地举办了占地五百平方米的设计展览,并理所当然地成了那届书展的亮点和看点。就在这次展览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首届“中国最美的书”的评奖,经过投票,《梅兰芳(藏)戏剧曲史料图画集》(见图1)等16种书被送往了莱比锡。

图1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在莱比锡荣获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历史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1949年以后,文化步入了讲级别的时代,一切冠名“中国”的评奖很难在地方产生。好在那时倡导“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和德国人都没有框框。乌塔主席热情地接受了上海代表中国送书参评,从此,这成为了一做15届的惯例,上海代表中国评书、送书。说到上海为什么要积极争取这一件事,还在于2003年出版集团的发展,逼得出版局要转变成一个管理服务机构。“中国最美的书”是为业界做的一个很好的服务项目。当时上海市领导指出,上海引领文化艺术发展的功能在丧失,但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码头”,提出了将上海建设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构想。我们认为上海成为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文化交流中心,是有基础也有条件的,于是瞄准方向,积极地去争取。

2004年,是中国出版界值得纪念的日子。河北设计家张志伟先生设计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一举荣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实现了零的突破。要知道,世界上每年新出的图书数百万种,而德国人的“吝惜”在于“世界最美的书”每年只设14个奖。真是惜墨如金,一奖难求。不要说金奖,就是十四分之一的鼓励奖,也是一个设计师一生梦寐以求的荣耀。3月,我率领我国第一个设计家代表团访问莱比锡,参观莱比锡书展,以及出席“世界最美的书”颁奖典礼,捧回了金奖(见图2)。一时间,这一消息在海内外设计界传开了。

图2 2004年中国在莱比锡荣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这年秋天,我们邀请“世界最美的书”来到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览。这是上海与莱比锡、中国与德国设计界一次非常重要的交流。乌塔主席、雷娜特女士、王竞小姐专程到上海出席开幕式,做了重要的演讲。德国同行看到了中国设计师作品所具有的东方神韵,看到了中国人的热忱、好学,看到了东方的希望。吕敬人、陶雪华、张志伟、袁银昌等中国设计家以及一万八千余专业人士前来观展,大家了解到这十几年来国际书籍设计界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设计技法,这是中国融入世界设计大家庭必须把握的。

20世纪50年代,我国设计界学习苏联的经验,把书籍评奖分为封面奖、内文设计奖和插图奖。通过此次交流我们发现,这种把设计割裂开来的审美方法已经过时。“世界最美的书”已在倡导美的综合性和统一性。强调书籍设计是整体,封面、内文和插图必须皆美,和谐统一,才能称之为最美的书。设计形式要服从于书籍内容的表达,该豪华的要豪华,该简朴的则简朴。设计美与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相统一,以反映书籍设计的时代性。设计要营造一本书的氛围。设计是视觉和触觉的传达,也是音乐。设计一本书时,尽可能使读者感觉到赏心悦目,手感舒适,而且在翻阅时产生节奏美和韵律。这次展览的同时,还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国际设计艺术论坛,乌塔、雷娜特等国际设计大家做了精彩演讲,回答了什么是最美的书、如何呈现美,介绍了国际同行的经验和技法。正是通过那一次交流,我明白了“世界最美的书”除了满足大众阅读以外,还要突出创新,具有前卫性和独创性,展示设计师的多元风采。尽管书籍设计与其他行业设计相比,局限性是那么的大。

2004年春天我们去莱比锡,秋天莱比锡来上海,这一来一去,彼此从相识到建立起了信任。这一年秋天“中国最美的书”评比,也就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变,“中国最美的书”的评比,以中国评委为主,同时吸纳国际评委参与,评奖更多了一些交流,这是东方神韵和国际视野的交融。从此,除中国的余秉楠、吕敬人、陶雪华、袁银昌、王行恭、廖洁莲、韩秉华、张国伟、速泰熙、朱赢椿、刘晓翔、吴勇、陆智昌、周晨、王序等以外,先后还有乌塔、雷娜特、杉浦康平、郑丙圭、舍莱斯、韦斯特伍德、布洛克、铃木一志、朱迪斯等国际评委加盟(见图3)。每一次的评奖,都是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争议之后,是对彼此文化、理念的尊重。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西方人更了解了“中国最美的书”,中国人更了解了“世界最美的书”。

图3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在瑞金宾馆

国际评委参与工作,对评选方式的改进是很重要的。比如早先的评比,中国评委也有书可以入评,后来限定为每人一届不超出两本,后来大家感到这个评奖已经成熟,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已经成长起来,实行了评委本人的书不再参评的严格制度。又比如有一次投票结束以后,雷娜特认真地提出有一本更好的书未入围。争论结束后,她理解了投票制度的严肃性,评奖程序已经结束,再好的书也不能放入。但我们也同意,从下一届起,最后一轮投票时有一个讨论制度,每个评委都可以推荐一两本好书,讲出道理,提醒其他评委关注。后来实行了这一制度,遗憾就更少发生。就这样,“中国最美的书”越评越合理,越评越公正。确实,各类评奖不少,有时难免功夫在书外,玩起某些潜规则,而“中国最美的书”一贯坚持它公正性、公开性原则,在业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正是大家共同努力呵护的结果。

走向莱比锡的这16年,我国设计师有了新的动力,通过“中国最美的书”这座桥,去竞争“世界最美的书”奖牌,同时又通过莱比锡这扇窗口,感受全球设计界的最新变化,获得新的收获。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出版业的大国,每年二十多万种新书源源不断地出版,我们的书籍设计较之20世纪80年代,确实变美了,变好了,这一切既要归功于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程度的提升,也要归功于一代又一代设计家的努力。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到吕敬人先生,他是一位天才的设计家,这不仅体现在他是“中国最美的书”获奖最多的一位,还在于他是设计界年轻人的导师,他像一位不倦的布道者,倾其所有传递美的理念,引领中国当代设计的方向。近年,他倡导的“新造书运动”,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每次与他交流,总有一些新的收获,这也是中国设计界的共同收获,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对于不可言传的书籍设计艺术,这是多么的需要。

这16年,也是我国政府倡导文化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方面,我们不缺口号,也不缺金钱,但坦诚地说,文化走出去且真正走到西人的生活里,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被他们认可,其实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中国最美的书”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不靠金钱的堆砌,而靠我国出版家和设计家的长期积累,没有语言的障碍,大家用的是设计语汇来交流沟通。这里没有刻意“打造”,而是一种自然流露;无法设定目标,只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上海与莱比锡、中国与世界,竟然有这么密切的沟通。这在当年创始这一奖项时,是不可设想的。

不仅我们的艺术年复一年地走出去,而且西人的艺术也很自然地走进来。每年“中国最美的书”新闻发布会,都有精彩的论坛,还有评委点评最美的书。2013年秋天,是“中国最美的书”创始10周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盛大的“上海国际书籍设计艺术邀请展”。展览期间共展出全球54位设计家的作品和历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图书,同时举办了两天的国际论坛,各国精英登台演讲,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点点滴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力量。许多海外设计师对我说,这是他们参加过的最好的设计展和最好的论坛。德国出版家激动地告诉我:“世界最美的书在中国有这么多的粉丝,说明东方尤其是中国,充满了希望。”确实,涉及内容的出版,是一个很难深度交流的领域,我们不得不感叹,谷登堡故乡的出版人创造了“世界最美的书”的评比,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出版人,通过“美”这个切入点,找到了交流的平台,找到了共同语言。

当然,共同是相对的,设计不需要太多的统一性,设计最需要合理的个性。合理,包括具有实用性,也包括充满了想象力、前卫性和探索性。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揭晓以后,有人发表文章批评“中国最美的书”关注大众阅读少了。作为组织者之一,我也曾陷入反思。现在我认识到,“最美的书”强调设计不要脱离大众阅读只是一方面,如同T形台上时装秀,也是时尚的,先锋的。“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代表了设计的新潮,是新理念、新技法、新形式、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探索空间,不能用陈列在书店货架上的普通图书去要求它。在评奖初期,针对我国有些书籍的过度设计、过度豪华,强调书籍设计不要远离读者、远离阅读,这是对的。但真理跨前一步就成了谬误,美就被大众阅读绝对化了,这正是我们简单概括的错误。美也是多面的、多元的。一个出版社每年有几本书在设计上做前卫性的探索,是完全必要的、合理的。

2015年3月,我们在徐炯局长、陈丽副局长的支持下,在莱比锡书展举办了“中国最美的书”展览,120平方米的展区展出了历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图书250余种,与“世界最美的书”同场交流。莱比锡副市长迈克尔·法柏先生、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黑塞女士、前主席(设计师)乌塔女士、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董事会主席沃尔夫·卢西尔斯先生、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陈平先生出席了中国馆开幕式并剪彩。开幕式上,卢西尔斯先生、黑塞主席、陈平参赞和我分别致词,吕敬人先生、陈楠女士、周晨先生和俞颖先生做了主题演讲,卢西尔斯先生和乌塔女士为陈楠设计的《书衣人面——中国最美的书历年获奖作品集》首次发行揭幕。同场展出的还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上海长江出版基金会历年出版的“文化中国系列丛书”近200种,这些是中国最优秀的外文版图书,成为展厅的一大看点。由于展出的是设计书和外文书,与德国观众及各国书商在交流上没有语言障碍,所以,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天上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中欧设计师论坛。这是这届莱比锡书展唯一一场书籍设计论坛,足见“世界最美的书”对中国的重视,也说明中国的设计水准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论坛的发言是对等的,论坛由吕敬人先生和黑塞主席主持,我先做了《“世界最美的书”在中国》的主题演讲,而后是4组设计师的专业演讲。每组2位设计师,一位中国设计师,一位欧洲设计师,演讲人分别为张志伟和德米安·贝波恩先生,速泰熙和罗帕德·施蒂格尔先生,陈楠和科斯坦兹·贝鲁尔女士,赵清与托马斯先生。由于内容丰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多元化,论坛水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吸引了很多人来参与,原定的时间不够,延长了足有一个小时。

在莱比锡书展上,我和汉堡市文化局代表签订了协议。书展结束后,“中国最美的书”和“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在当年7月的汉堡文化周举办了展览。汉堡与上海是友好城市,这个展览引起了汉堡文化界和市民的关注。这是一个额外的收获。

关于这次莱比锡的活动,回国以后吕敬人先生写的文章标题为《东西交流》,张志伟先生的文章标题是《亲密接触》,赵清先生的文章标题是《书城朝圣》。总之,交流、接触、朝圣,都说出了中国设计师的心情,我们是平等的,但我们要向德国民族学习,学习他们对书的无比热爱,对书的无比敬重,对书之美的不断追求。除了举办展览和论坛,全体团员还参观了具有250多年历史的莱比锡大学设计学院,以及历史悠久的莱比锡图书馆和柏林书店,观赏了古老的印刷机、羊皮书,收获丰富。一个40多人的中国设计师代表团访问莱比锡,短暂的三天停留,给每位团员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中国最美的书”如同文化思想传播的载体,借助展览、论坛和媒体,在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更多的人重视书籍设计和改进书籍设计。多年来,它在每年一届的上海书展公开展出,举办活动。如2015年8月举办了“中国最美的书”和“德国最美的书”展览,黑塞主席前来主持仪式并发表演讲。全国设计师在上海齐聚,成为每年一次的专业盛会。2016年8月举办了“荷兰最美的书”与“中国最美的书”展览,一共展出了50种荷兰最美的书,荷兰驻沪总领事到场剪彩并讲话(见图4)。这年也凑巧,“世界最美的书”的金奖和金叶奖分别由荷兰设计师提图斯·克内吉特尔的《其他证据:蒙眼布》和中国设计师李瑾的《订单——方圆故事》获得。两位获奖设计师亲临上海书展,与观众见面,引起轰动。另一位荷兰设计师托马斯·卡斯特罗的演讲也很精彩,对大家启发特别大。

图4 2016年上海书展举办“荷兰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

截至2018年春季,“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共评出了321种“中国最美的书”,其中19种获“世界最美的书”荣誉。2016年《订单——方圆故事》获金叶奖,《学而不厌》获铜奖;2017年《虫子书》获银奖,《冷冰川墨刻》获荣誉奖;2018年《园冶注释》获银奖,《茶点》获荣誉奖。从2016年秋季起,为适应中国书籍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出版总量的增长,每年评选“中国最美的书”增加到25种。“中国最美的书”走向世界,不仅彰显着中国出版在国际出版的影响力,也鼓舞着许多中国年轻设计师创新、发展和走向国际。这几年除了在上海书展,“中国最美的书”还先后在北京、江苏、台北、深圳、成都等地展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最美的书”是一种叠加的效应。可贵在质量第一,持之以恒。时间弥久,效果显现。同时,它又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直支持这个项目。在执行层面,吴新华、俞颖、王莳骏、武幼章、马洁等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团结合作,为之付出了很多,方显出项目的文化功力。这也给从事文化项目的同道以启示。

猜你喜欢

莱比锡书展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空场”书展
书籍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德国 莱比锡哥特节
《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周末逛逛莱比锡农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