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发展演变及影响机制*

2018-04-23黄夏苑李立勋

关键词:汕头片区公园

黄夏苑,李立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历史街区记载了城市的兴衰演变,在城市各部分有机体中,历史街区更倾向于作为体现城市历史文脉与精神内涵的场所空间,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街区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反映了历史街区与整个城市空间的关系变化,对历史街区形成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历史街区的发展演变规律,可为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决策提供历史背景及经验借鉴。

历史街区的研究由来已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街区的形成演变及机制、历史街区的保护、历史街区的活化三大方面。历史街区形成演变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基于空间句法、GIS软件等方法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1-2],以及基于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博弈视角的社会变迁过程研究[3]。同时,还有学者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历史街区的发展问题[4-5]。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包括对已有的规划进行解析[6],提出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模式及措施。保护原则包括保持原真性[7]、真实性保护[8]、渐进更新保护[9]等。保护模式则根据不同视角也提出不同的分类,如静态与动态保护模式[10]、“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11]等。保护措施则着重考虑历史建筑、街巷道路等物质资源以及居民生活、文化环境等非物质资源的保护。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商业设计和旅游复兴两大方面,也有学者关注历史街区开发过程中的空间营造[12]、景观复兴[13]等具体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历史街区演化及其机制的研究关注度不及历史街区保护及活化的方向。

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街区(下称“小公园片区”),它是汕头城市的发源地,也曾是汕头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成为反映汕头城市变迁历史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重要的历史街区,小公园片区是汕头本土文化的集中地,也是汕头市民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更承载了海外华侨和本地居民的情感与记忆,但其破败的现状却难以与其历史地位相匹配。本文以小公园片区为例,希望通过研究其变迁演化及机制更好地了解历史街区的发展规律,为未来历史街区的更新与规划提供分析依据。

1 小公园片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

小公园片区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的西南部,广义上的小公园片区泛指以中山公园纪念亭为中心,向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等方向辐射形成的商业街道所组成的街区。

小公园片区的发展演变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且与城市空间扩展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片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片区发展主要可概括为3个阶段:汕头设市前,小公园片区是汕头城市的发源地,城市空间主要由此拓展,这既是片区的兴起,也是城市的兴起;汕头设市后到改革开放前,小公园片区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是发展的重点区域,因而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发展重心的转移,小公园片区逐步进入衰败阶段,成为汕头旧城中的一个破败区域。

图1 小公园片区区位图Fig.1 The location of Xiaogongyuan District

1.1 兴起

小公园片区地处韩江、榕江、濠江三江汇合的出海口而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在城市发展初期吸引了渔民出海捕鱼并聚居于此,成为城市空间发源地。港口条件有利于扬帆远航进行商业贸易,带来对外商贸的发展,片区内部也逐渐演化出“闹市”、“老市”等集市的商业形态,为片区日后成为城市商业中心奠定基础。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城市对港口的依赖与日俱增,临近开埠时小公园片区形成了以港口贸易为主的商业形态,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以今升平路为界的南北分异路网,北部路网呈东西、南北向交叉的方格状,南部路网则呈现向西南海岸地区延伸的放射状,城市空间结构初具雏形(图2)[14]。汕头开埠后,汕头港成为华南地区对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的重要港口,海外联系的增强加深了小公园片区向西南港口延伸的路网格局,原有的城市格局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分异,商业中心也随之发生转移(图3)。自此,在发展初期,小公园片区作为汕头城市空间的发源地和主要建成区,其内部空间逐渐发育,表现为小公园片区以港口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拓展,并发育出基本的空间轮廓,小公园片区也逐步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图2 汕头开埠前夕地图[14]Fig.2 The map of Shantou before its port opening

图3 1912年汕头街道图[14]Fig.3 The street map of Shantou in 1912

1.2 繁荣

1921年汕头市政厅设立,标志着城市建设开始纳入系统性规划力量的指引中。由于小公园片区是城市建成区的主要区域,因此工务局规划编制的《汕头市改造市区工务计划》(图4)主要对以小公园片区为主的城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内容进行规划部署[15]。同时,汕头设市后大量侨资涌入,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良好的规划引导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自1929年始,片区修建了民族路、国平路等一系列主干道,建设了南生百货等大型商业建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集群,逐步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由于侨资的介入,片区建设极大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布局上学习西方功能分区的理念,将城市划分为工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14];路网格局上仿照巴黎的环形放射状辐射格局逐渐成熟;建筑风格上则形成将西式建筑的技术、风格与潮汕本地的需求、特色相结合的骑楼[16]。这些建设的开展极大地促进小公园片区城市空间结构的成熟,商业的繁盛与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其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城市范围开始向外拓展,但小公园片区仍是重点发展区域。1949年之后,城市继续沿外马路向东建设,但由于汕头处于国防前沿地区,城市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因此至改革开放前小公园片区始终占据商业中心的地位。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在商业发展需求和侨资助力的推动下,区域内空间结构建设不断强化,片区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图4 1923年汕头市改造计划图[17]Fig.4 The municipal construction of Shantou in 1923

1.3 衰败

改革开放后,东部龙湖经济特区设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及发展重心的转移,小公园片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下降,角色弱化,发展缺乏动力,失去原有商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败并进入旧城改造阶段。片区改造始于1987年,主要经历了独栋危房改造、居住组团建设、“大拆大建”式空间生产的三个阶段,造成片区内大量文物建筑的破坏。随着2000年版《小公园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规划》的出台,小公园片区的改造逐渐变为保护式开发[4],但收效甚微。2004年小公园片区引入市场力量进行改造,但由于拆迁资金的缺位,改造陷入困境而停滞,2009年重启改造时,地价翻倍更增加了改造的难度。目前,小公园片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不断下降,片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12.48 hm2,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6.37%,远低于《汕头市中心城区“三旧”改造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用地实施细则》规定的“不低于15%”的控制;同时,片区中的现状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5.03 hm2,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2.71%,远低于现行居住区规划中规定的“不低于30%的绿地率”。在笔者的抽样问卷调研中,63%的居民认为片区内的活动设施“严重缺乏”,除了小公园亭可以作为下棋、休息等活动的场所以外,无其它公共活动设施;超过80%的居民认为“片区内绿化率太低”。除基础设施水平不断下降以外,小公园片区的建筑也存在较大隐患。片区内超过50%的建筑属于质量低下并可能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危害的危房,片区内房屋叠合面积约为395.72 万m2,其中私产房面积为296.70 万m2,占总面积约75%,除此以外,还有约3.9%为侨产房,由于产权问题的复杂性,片区的改造存在一定困难,危房修复大多难以落实。

由于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片区内许多原住居民纷纷外迁,2005-2015年小公园片区的总人口数不断下降,10年间,街道居住户数由2005年的39 028户降低到2015年的34 947户,人口数量从2005年的129 543人下降至2015年的111 892人;小公园片区所属的永祥街道、新福街道、海安街道、同益街道在过去10年间人口数量均呈现下降的状态(图5)。在所在大环境汕头市居住户数及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图6),小公园片区的人口不断流出是其在城市中地位下降的表现之一。小公园片区原有的社区网络逐渐瓦解,居民把房子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群体复杂化。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交流的缺失使两个群体出现了消极的情感和明显的社会排斥,在笔者的调研中,65.2%的居民认为小公园片区的治安一般,甚至“较差、很差”,他们认为这与“外地人素质不高,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直接相关。访谈中,本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评价均较消极,且表示平时与这一群体“极少交流,也排斥与他们交流”,可见繁华时期融洽热络的邻里变为出现明显社会隔离的社区。

图5 2005-2015年小公园片区各街道人口数量(数据来源:2005-2015年《汕头市统计年鉴》)Fig.5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Xiaogongyuan history district from 2005 to 2015

图6 2005-2015年汕头市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数据来源:2005-2015年《汕头市统计年鉴》)Fig.6 The population of Shantou, Jinping District and Xiaogongyuan History District from 2005 to 2015

2 小公园片区发展演化的影响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空间内外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时期的发展都可以看成是不同机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小公园片区发展演变的机制主要可以归纳为地理因素、行政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4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2.1 地理因素:从城市原点到城市边缘

小公园片区是城市的源点,而临近港口的地理因素是其成为城市源点的决定性因素。小公园片区位于三江出海汇合形成的港湾处,流域范围遍及粤闽赣,腹地广阔。同时,汕头与香港、台湾等地相距较近,区位优越,也是当时粤闽赣地区联系香港、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由于港口水深、避风情况能够满足当时的客货运需求,因此汕头港成为粤闽赣地区与海外各地联系的重要商业枢纽。早在清朝年间已有居民利用港口优势往来于东南亚地区进行商业贸易,商业的发展使片区成为近代颇为繁荣的商埠,也成为帝国主义觊觎的对华商业侵占中转站。因此,小公园片区的港口优势是其商业价值的根基,也是后来成为城市商业中心的重要条件。

由于小公园片区的地理条件优越,汕头开埠后,欧美各国纷纷在片区内设立商行进行货物的转运。开埠为汕头带来人口、资金等的强烈变动,商贸货物往来大大增加:除战争影响的年份外,清末至民国期间每年约有两三千艘次汽船进入汕头港,总吨数达百万吨级,出入口外贸总金额由1864年的1 350万两增至1923年的8 400万两[18]。汕头港同时承担了输送客流的职能,1864-1911年的48年间,潮汕地区共约有294万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19]。片区在港口贸易的支撑下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的流动往来,促使片区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市政设施水平领先于国内大多数城市[20]。汕头设市后,港口贸易更是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由于同一时期其他因素作用力的大大增强,港口优势所发挥的作用相对弱化,但港口仍是片区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商贸发展对深水港的需求加大,但汕头港口未能及时顺应需求变化进行建设,港口的滞后发展造成许多原本由汕头集散的货物转经广州、深圳等地,货源的流失使原有的商业网络联系中断。数据显示(图7),改革开放初始,汕头港货物吞吐量与广州、深圳、湛江等广东省内重要港口相当,但随着2000年以后,广州、深圳、湛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变快,吞吐量大大增加,而汕头港口吞吐量增速较缓,与其它城市港口吞吐量的差距逐渐拉大,汕头港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下降,小公园片区的港口优势逐渐消失,赖以为生的港口贸易逐渐凋敝。

图7 1980年以来广东省内重要港口吞吐量(数据来源:1980-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检》)Fig.7 The turnover capacity of the harbor in Guangdong since 1980

同时,小公园片区在城市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以小公园片区为中心的旧城区位于汕头主城区西部,旧城以西的牛田洋滩涂不利于城市西拓,因此改革开放前,城市空间基于自然选择向东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汕头城市空间加速了东拓进程并开始越过内海湾向南部开发,小公园片区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域;在城市职能与角色上,改革开放后设立的东部经济特区削弱了小公园片区原本的城市职能,加深了其边缘化的格局。国内多数旧城属于“内城”,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演化,旧城仍在地理区位上占据中心地区或接近中心地区,依然承载着重要的城市功能,拥有大量的人气和经济活力。但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城市职能上看,小公园片区都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被边缘化,地理条件目前反而成为片区发展的桎梏。

图8 1984-2014汕头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卫星图Fig.8 The land-use 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hantou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2.2 行政因素:从积极指引到博弈失效

由于小公园片区在近代的商业价值逐渐提高,外国侵略者对小公园片区的觊觎使清政府迫于战败压力开埠,这是最早自上而下地推动小公园片区全球化进程的行政因素。

1921年汕头市政厅设立,行政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增强,最直接反映为修订编制《汕头市改造市区工务计划》。由于小公园片区是当时汕头建成区的主要范围,也是汕头内外各类生产要素集中的中心地区,因此成为行政因素直接作用建设的重点区域。在规划系统性的指引下,小公园片区空间形态逐渐发展成熟。《汕头市改造市区工务计划》代表行政力量化被动为主动管理城市的发展,但在汕头政府成立初期,现代行政机构发展不成熟、力量薄弱,受限于当时政府的行政力,规划的落实具有一定难度。这一时期,得益于大量华侨投资流入小公园片区,行政因素巧妙地通过与资本结合行使城市管理权,指引侨资有的放矢地进行片区的建设。政府通过行政权力操控城市资源的分配,直接指导与干预城市建设,使资源要素为既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服务,片区内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商业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后,东部龙湖经济特区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小公园片区不再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尽管经济特区政策不直接作用于小公园片区,但却间接加速了片区的衰败。在行政因素的指引下,城市发展重心转移,政府财政向东部地区倾斜而造成旧城区财政短缺,片区基础设施维护不善,建筑质量退化,城市风貌下降。城市发展的导向同时影响资本对投资市场的选择,改革开放使经济特区成为政策高地,因此资本更倾向于投资东部地区。行政因素影响下的功能外移导致小公园片区失去原有商业中心的职能和地位,逐渐衰败并进入旧城改造阶段,这种角色与功能的转变反映了小公园片区在城市发展中优势地位的丧失。进入旧城改造以后,改革开放后的落实侨房等政策增加了旧城改造的难度,而政府对旧城改造理念的变化也影响了片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汕头市政府大开发理念和居住安全理念的指引下,相关道路、桥梁的建设以及大量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对大量历史性建筑的破坏。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政府理念的转变,大开发式的改造转变为保护性开发,2000年版《小公园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规划》从保护片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对片区未来发展提出规划。汕头市政府试图引入开发商力量盘活小公园片区,但小公园片区能够吸引的开发商数量非常有限,难有开发商愿意接手片区的改造项目,使小公园片区的改造陷入“烂尾”。尽管政府始终积极与开发商接洽,但总显得力不从心,相比起近代汕头设市后利用侨资行使管理、规划城市发展的行政力,现代汕头政府由于缺乏经济要素的支撑,作用力显然不如汕头市政厅时期。

2.3 经济因素:从发展助力到投资缺位

小公园片区的商业价值源于其地缘优势,随着港口贸易的扩大、商业价值的提升,大量经济因素投资建设推动小公园片区进入国际商贸体系中,成为近代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商贸枢纽。近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受限,因此以侨资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介于东西方体制之间的资本力量拥有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在实业救国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近代大量侨汇流入小公园片区,不仅作为部分居民的直接生活来源,还有一部分侨汇成为小公园片区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城市建设的经济助力[21]。在居民的纽带牵引下,汕头设市前已有侨资作为经济因素介入小公园片区的发展,汕头设市后,更有大规模侨资回流小公园片区,大范围作用于城市建设。华侨年平均投资数在汕头设市后快速增长,1927-1937年是华侨投资户数和投资数额的鼎盛时期(如表1)。20世纪后,华侨投资了供水工程、供电工程、潮汕铁路等项目,均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规模巨大[22]。

随着经济因素的作用力加大,小公园片区对外贸易也更加兴盛。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开展以及广泛的海内外商贸联系使小公园片区的主导角色从城市发源地转变为城市商业中心,并在侨资的牵引下促成了“汕头—香港—暹罗—新加坡”的商业连线,小公园片区作为重要的媒介,将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与潮汕、闽粤赣地区串联成近代华南沿海的重要对外贸易走廊。伴随着商业腹地的广泛拓展,小公园片区的商业影响力遍及贸易走廊,成为名震一时的商埠。同时,经济因素通过利用小公园片区的区位价值及已有的商业网络基础进行扩张,与行政力量相互作用渗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规划指引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投资,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具备现代化城市的特征,为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也形成了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与城市景观。华侨投资在抗日战争前达到全盛,在城市建设中“遍地开花”,尽管抗日战争爆发后侨资受到重大冲击,但仍有华侨投资汕头的城市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资在社会主义的号召下支援祖国,直至改革开放前,侨资都为小公园片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表1 近代华侨在汕头投资数量变化统计表(1889-1949) [22]Table 1 The invest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hantou in recent history

改革开放后,经济因素转向东部经济特区,小公园片区不再成为重点投资地区。进入旧城改造的阶段后,小公园片区历经数次改造但均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也与经济因素的缺失密不可分。旧城改造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但小公园片区无论从地理区位还是城市角色中均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再利用成本过高,开发周期长,收益风险大,难以获得投资商的青睐,开发商对小公园片区的开发热情始终不高。政府也曾提出利用侨乡优势吸引侨资,但由于时过境迁,侨资已难以达到往日的投资力度,在经济因素投资缺位的情况下,片区改造与发展陷入困境。

2.4 社会因素:从积极联动到消极应对

小公园片区内最初的商业兴起是社会因素对地缘优势利用的结果。作为城市源点,片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区域,因此大量的人口为商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居民对生存的诉求促使他们通过利用现有生活条件,即地理优势进行商业活动,使片区逐渐形成以商业为主的生产形态,奠定日后商业中心的发展基础。

汕头设市后,小公园片区仍是汕头市民的主要居住区,片区居民包括相当一部分华侨眷属,这部分居民是海外华侨与小公园片区联系的重要亲缘纽带。潮汕人历来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尽管远离家乡,但故土情怀与骨肉亲情仍存在海外华侨的心中,而眷属则是华侨心系家乡的重要载体。侨汇的发展最初是源于华侨汇款为国内的眷属提供经济来源,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战争对华侨海外资本的冲击,小公园片区成为亲缘关系和商业价值的汇聚地,因此一战后大量的侨资涌入小公园片区进行城市建设和商业投资。在社会因素的牵引下,小公园片区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并在海内外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小公园片区的衰落也与其丧失了维系小公园片区与华侨之间的社会要素纽带相关。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人多数是汕头华侨的子女或孙辈,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外,缺乏与小公园片区的亲缘联系,他们并没有强烈的乡愁情怀和建设故土的责任感,难以像祖辈一样为家乡的建设大力出资。同时,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环境的恶化、基础设施水平的下降以及新居住区的出现使小公园片区不再成为城市中最佳的居住区域,人口的流失使小公园片区丧失活力,片区认同感的降低直接影响居民发挥社会力量改变生存空间的困境。目前,小公园片区的居民多为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缺少搬迁资金而被迫留下来,或心存侥幸期望等待高额拆迁补偿。这部分人群对生存空间有一定的诉求却不肯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对改造呈现消极态度,认为“改造要靠政府”,将作为主体的自身置之于改造事件之外,缺乏居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尽管当前汕头有不少民间组织关注旧城的改造与发展,如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汕头山水社代表了市民意识的觉醒,但民间组织人少势微,始终处于各方利益博弈的外围,难以从根本上影响小公园片区的发展进程并解决这个庞大的困境。

3 结 论

从片区的总体发展来看,小公园片区凭借地缘优势成为城市发源地,社会因素激发商业活动,行政因素推动全球化进程,经济因素逐步介入城市建设。汕头设市后,地理因素为优势,行政因素为指引,经济因素为主要推动力,社会因素为联系纽带,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促使小公园片区步入鼎盛时期。而小公园片区的衰败,是地理优势逐渐丧失、行政因素力不从心、经济因素投资缺位、社会因素消极应对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各影响要素的发展来看,地理因素是小公园片区兴起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格局变化,其优势逐渐丧失;行政因素是推动小公园片区开埠并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发展中心转移,小公园片区的发展和改造缺乏经济力量的支撑,行政因素的作用力也明显弱化;经济因素是小公园片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直接促使片区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繁荣阶段,而改革开放后片区面临的发展与改造困境,与片区内经济因素的缺位直接相关;社会因素在小公园片区的形成与早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片区与海内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近年来片区发展与改造的困境与社会性因素的失效也有很大关系。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商品流通逐渐让位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商贸要素流通,服务业的崛起表明商贸发展的重心逐渐从有形货物转向无形的商贸要素,通过转口贸易发展的城市逐渐降低对港口的依赖。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可知,门户型城市大多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与变化,逐渐从以转口贸易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如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商贸中心通过转口贸易起家,通过工业化发展、后工业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小公园片区有赖于地理因素的优势兴起,并通过行政、经济、社会因素的作用盛极一时,但片区对港口的过分依赖忽视了其它社会性优势的塑造,导致了城市对港口依赖降低的背景下,小公园片区在城市格局中丧失发展优势的困境。同时,汕头港口的滞后发展导致货源流失,未能形成属于自身的经济腹地,无法对周边区域的资源要素实现吸纳配置的作用,对港口的利用仍停留在门户作用阶段而使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汕头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下降,小公园片区作为区域贸易重要枢纽点的优势不再;加之汕头城市空间的拓展有别于国内大多数城市,其“一路向东”的空间拓展模式易使早期形成的城市空间被边缘化,导致空间功能外移的衰落。在这种背景下,行政、经济、社会因素任何一方的不足都将加速片区的衰败。

小公园片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对汕头城市建设、精神文化塑造及海外联系等有重要意义。但片区目前的发展境况却令人惋惜,也与其历史地位极为不符。作为城市的发源地和历史文化的精神家园,小公园片区的保护与改造已刻不容缓。小公园片区具有凝聚地方认同的力量,未来的发展也应从重塑片区的城市角色与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保护与改造,对内建设城市历史文化精神家园,对外以小公园片区为纽带增强潮汕地区与海外侨胞集中地的联系,促进小公园片区重焕活力,推进保护与改造的进程。

在小公园片区的已有研究中,学者大多考虑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并从政府、开发商及资本角度分析小公园片区的改造困境,还有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讨小公园历史街区的复兴,但是少有人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公园未来的发展。尽管社会因素在小公园片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辅助性因素,但作为沟通片区与海外的血缘亲缘纽带,社会因素在片区的兴起及繁荣中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旧城改造阶段社会性效能失效,也反映了社会因素对改造进程的影响。未来小公园片区的改造应当强化民间力量的发挥,重建海外侨胞的家乡认同感,以促进海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带动片区的复兴;同时,应关注“人”的需求,从居民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造的规划设计,基于民众视角的改造对提升片区的地方认同感有积极意义,更能发挥小公园片区作为汕头历史文化精神家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成芳,孙一民.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方法研究——以江门市历史街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2):154-159.

WANG C F,SUN Y M.Research of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district based on GIS and space syntax[J].Tropical Geography,2012,32(2):154-159.

[2] 陈仲光,徐建刚,蒋海兵.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多尺度空间分析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8):92-96.

CHEN Z G,XU J G,JIANG H B.Multi-scale spatial analysis of historic district based on syntax:taking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 Fuzhou as an example[J].City Planning Review,2009,33(8):92-96.

[3] 吕斌,耿萌萌.基于“价值重塑”看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博弈关系——以台湾三峡老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7):156-159.

LV B,GENG M M.Based on“value resetting”, study the game relationship of the historic block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A case study of Sanxia old street in Taiwan[J].Urban Studies,2013,20(7):156-159.

[4] 袁奇峰,蔡天抒.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历史街区改造困境——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7):68-77.

YUAN Q F,CAI T S.The dilemma of historic district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small park historic district of Shantou[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6(7):68-77.

[5] 尹海洁,王雪洋.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之殇”——以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6):22-30.

YIN H J,WANG X Y.Culture dying in urban historical block modification works: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block of Daowai in Harbin[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4(6):22-30.

[6] 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6(7):70-75.

LIN L,RUAN Y S.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practice for Pingjiang historic district of Suzhou city[J].City Planning Review,2006(7):70-75.

[7] 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34(7):70-75.

ZHU Z J.Gain and loss of general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Chengdu city[J].Urban Planning Review,2010,34(7):70-75.

[8] 夏健,王勇,李广斌.回归生活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4):99-103.

XIA J,WANG Y,LI G B.Returning to life-world:A study on the living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 blocks[J].Urban Planning Forum,2008(4):99-103.

[9] 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2005(5):54-56.

YANG X H.The true nature and the preserv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historic blocks[J].Human Geography,2005(5):54-56.

[10] 于冬波,黄祖群,王春晖.城市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规划研究——以中国一汽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79-83.

YU D B,HUANG Z Q,WANG C H.On dynamic protection planning of urban historical blocks:A case study of China first automobile works historical area[J].Urban Studies,2011,18(5):79-83.

[11] 李彦伯,诸大建.城市历史街区发展中的“回应性决策主体”模型——以上海市田子坊为例[J].城市规划,2014,38(6):66-72.

LI Y B,ZHU D J.The“responsive subject of decision-making”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A case study of “Tianzifang” in Shanghai[J].City Planning Review,2014,38(6):66-72.

[12] 霍珺,韩荣.历史街区功能置换中公共空间的营造——以无锡市南长街为例[J].城市问题,2014(1):40-44.

HUO J,HAN R.Create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function displacement of historic district——Take south long street in Wuxi as an example[J].Urban Problems,2014(1):40-44.

[13] 杨锐,赵岩.优雅地老去: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景观复兴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1(9):39-45.

YANG R,ZHAO Y.Aging elegantly:A landscape revitalization of Nanjing’s southern historical district[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1(9):39-45.

[14] 王琳乾,邓特.汕头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15] 沈陆澄.城市规划指导下近代汕头城市格局的形成[J].现代城市研究,2010(6):56-61.

SHEN L C.The formation of modern urban pattern of Shantou c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urban planning[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0(6):56-61.

[16] 沈陆澄.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J].潮商,2013(3):19-23.

SHEN L C.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scene of Xiaogongyuan district in Shantou[J].Chaoshan Businessman,2013(3):19-23.

[17] 汕头市市政厅.汕头市改造计划图[Z].1923.

[18] 朱育友.潮汕外贸和潮瓷出口史话[J].岭南文史,1992(3):48-49.

ZHU Y Y.The history of Chaoshan foreign trade and china export[J].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1992(3):48-49.

[19] 陆集源.汕头港与潮汕侨胞的历史渊源[J].交通世界,1994(5):30-31.

LU J Y.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Shantou port and Chaoshan overseas[J].Transportation World,1994(5):30-31.

[20] 郑莉.民国市政厅时期汕头的两次都市计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4(4):98-103.

ZHENG L.The two Swatow urban planning efforts in the city hall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J].Urban Planning Forum,2014(4):98-103.

[21] 袁伟强.汕头华侨论业[C].汕头:汕头华侨历史学会,1996.

[22] 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汕头片区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2019汕头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博览会圆满闭幕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在公园里玩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