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墙根下的幸福相册

2018-04-23刘凌高启民张树良陈亚

走向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琴书黄包车王师傅

文/刘凌 图/高启民 张树良 陈亚

“船前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运河鱼,旋洗白莲藕。”老台儿庄人有一种经历过岁月与战争洗礼的淡然,居住在古街里的那些“小人物”带着些许自得,些许满足,幸福地活着。也许对他们来说,这座古城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祖祖辈辈守护的幸福家园。

一颗麦芽糖一种恬淡

新台儿庄:杨师傅

幸福来源:扯糖

46岁的老杨对着镜头憨憨地笑着,他是四川成都人,和老婆唐霞在古城经营药膳糖生意已有两年多了。

走在大衙门街,你若看到游客扎堆的地方,那或许就是老杨的糖铺到了。老杨做的糖种类齐全,麦芽糖、姜糖、黑芝麻芡实、枸杞黑芝麻糖等十多个传统糖品种应有尽有。

“扯糖有技巧,要有相当的力气,天冷要做得快,天热又怕烫手。”在老杨眼里,扯糖是门非常讲究的手艺,他希望这门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每次他表演扯糖的时候,身边总会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老杨将滚烫的糖从锅里取出,飞快地拉过来扯过去。拉扯过程中糖浆由黄渐渐变白,由短渐渐变长。粗大滚烫的糖条在杨师傅手里上下翻飞。扯好的糖切成小块,放入口中含着,如蜜一般甜。

“都说我做的是‘甜蜜的事业’。周末人多的时候一天能赚几千块,平常一天也有个几百来块!”对于这样的收入,老杨夫妻俩特别满足。他喜欢古城里缓慢、悠闲的生活状态。在他的商铺门口,能看到一台悬挂的电视,里头循环播放着古城的宣传片。提到这,老杨深情地唱道:“运河古城,美丽的台儿庄……”

天色渐暗,老杨的商铺要打烊了,但那首《美丽的台儿庄》还在老街上回响。

一辆三轮一种干劲

老台儿庄:王师傅

幸福来源:在黄包车上讲述老台儿庄

游过古城老街,你总能看见黄包车师傅对着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解古城景区的历史人文。古城里的黄包车师傅可不只会拉车,他们都满腹经纶身怀绝技,是台儿庄历史文化的活字典,王师傅就是其中一个。

“一天来来回回地七八趟都没事,台儿庄的古迹和历史倒背如流!”王师傅很自豪这本事。拉黄包车让他欣喜地意识到——原来这样也能传播文化。每每有亲戚朋友来古城,他就载着他们游古城,给他们介绍这座城市的老故事。“以前给儿子讲,现在给孙子讲,他们都特别有兴趣。”王师傅说,现在每天给游客讲等于每天在温习,有空再看点书,补充一下知识,讲得也会更全面。“讲解得好,有些游客还会送我礼物呢。现在是旅游旺季,古城人特别多,干劲更足了!”说完,他便拉着车去寻觅新的游客了。

一曲琴书一种情怀

老台儿庄:李大哥 赵大姐

幸福来源:拉二胡唱大戏

坐在老街茶馆里喝一碗茶,看着小船在古运河上缓缓划过,这时来一曲运河琴书,会不会更应景呢?在城墙根下就有这么一对中年夫妻,唱着“江北水乡历史长……”演着古城独有的生活大戏。

“我们俩从小就一直在唱琴书。如今古城给发工资,我们就唱给喜欢听琴书的游客。”赵大姐说着就示意李大哥,夫妻二人便唱了起来。“运河琴书是台儿庄的家乡戏,我们从小就爱听,年纪大了一起唱唱,挺有味道。”街旁的石桥上挤满了围观的人,不少人伸手打着节拍,不由得跟着哼唱起来。悠扬的胡琴声里,仿佛能听到老台儿庄人的幸福吟唱。

一双布鞋一种惬意

老台儿庄:范大姐

幸福来源:纳鞋底做布鞋

行走在运河古城,随处可见的小作坊、老字号无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漕运码头曾经兴盛的历史踪迹。运河泥人、运河石头大饼、手工布鞋等与古民居、古城墙一道构成了运河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月河街的深处,你可以遇见范大姐,每天,她一有时间就坐在竹椅子上,沐浴着阳光,有说有笑间手里忙着纳鞋底的活计。

“我时常想,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简单得就像这一双布鞋。”范大姐笑着,不时将纳鞋底用的锥子在头发上蹭了蹭。在我的眼里,范大姐她们这些普通人家的生活态度,就是这座古城城墙根下最美的风景。

像台儿庄老布鞋这样的传统手工工艺,不仅仅是一双穿在脚上保暖舒适的鞋子,更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真谛。

一张网一种执着

老台儿庄:栗广浩

幸福来源:下河打鱼

南闸村,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村落,百年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巷陌幽深,杂花茂盛,这里的村民仍然保持着运河沿岸老渔村的生活习惯。村民们在古运河边捕鱼、放鸭、割草、闲聊,斑驳的木船停在古码头边,夏天气温适宜时,还可以在河里游泳。

56岁的栗广浩和妻子杨秀花都出生在渔民家,他们世代以捕鱼为生。阳光照在农家小院,土坯的房子在一簇翠竹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新利落。额头上由于长期风吹日晒留下的皱纹,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四五岁。作为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像大多数住在运河边的人一样“靠水吃水”。

夫妻俩临河而居,在河滩上养养鹅、赶赶鸭,一起划船捕鱼,一起赶集卖鱼,一起收摊回家,一起在河边生火做饭,生活真真是悠然惬意。

一条舞龙一种精气神儿

老台儿庄:回族居民

幸福来源:舞龙表演

“顺河的狮子,北关的龙,兴隆的旱船划进城……”这些唱词曾经是“守艺人”走向新生的一缕曙光,也台儿庄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

从清代流传到现在,舞龙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每逢节日与重要庆典,北关回族龙灯队都要到街头舞龙,而社区里的年轻人在业余时间也将舞龙这项技艺学习传承下来,让它化为台儿庄又一张文化名片。每逢节庆,这支舞龙队伍都在古城出尽了风头。两条龙在古城的人海中,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舞龙人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展示着台儿庄人的龙马精神。

编辑/王雪芃

“There is a pot of wine on the bow and a book on the quarter deck. People in Taierzhuang can either go fishing in the canal or wash the white lotus roots.”The old people in Taierzhuang went through hard times over the years and suffered from the war. These “small potatoes”are now contented and satisfied living happily in the ancient streets. Maybe for them, the ancient city is not only a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a happy homeland which is guarded by generations.

猜你喜欢

琴书黄包车王师傅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井 道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维权遭反诉
捆绑10年
拉黄包车
徐州琴书的发展
印度:黄包车也要装GPS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幸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