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2018-04-22曹培敏
曹培敏
【摘要】本文论述将审美人生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途径,阐述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审美人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分别以掘美术教材、欣赏美术作品、创作美术作品为主线及利用美术资源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建议。
【关键词】审美人生教育 小学美术 四个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48-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研究不断深入,审美人生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将审美人生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总结一些思考与读者探讨。
一、审美人生教育理念之内涵
审美人生教育是审美教育和人生教育的融合。审美教育即美育,它在各个学科教育中均有渗透,在小学美术学科中尤为凸显,因为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更深层次而言,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在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造就尚美的社会风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地去感知、理解、创造生活与艺术的真正的美。人生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启迪人的智慧、深化人们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整合人本身的知、情、意、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完美的人格,达到“诗意栖居”的状态[1]。
从上述审美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和人生教育内涵相通,指向一致。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更强调审美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实现途径,而人生教育是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审美人生教育是美育和人生教育的完美融合,它是指通过一系列审美教学活动建树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完善人格,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2]。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人生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有其既定的目标,即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的现代公民的教育。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的艺术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以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的人格,实现美的人生。可见,小学美术教育是实现审美人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说:“我教艺术科(即美术学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丰子恺先生表达了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涵养学生的审美心灵,使学生以审美心灵观照世态百相、处理衣食住行,成就学生崇尚美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使他们的审美心灵能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3]。
三、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重构
小学美术教育对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作为支撑,则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有适合该理念的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教授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3]根据上述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定义,在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现有小学美术教学条件,我们对小学美术教学策略进行了重构,并归纳总结了如下四个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以挖掘美术教材为主线,促进审美教育的渗透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开展审美人生教育的方式之一,而能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提升到审美人生教学要求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运用。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以技能传授为主,以审美人生教育为辅。所以,教师在授课中最关注的往往是教材中关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缺乏对欣赏、评述等领域的关注。以审美人生教育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应当改变上述做法,在课堂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环节、作业环节、作品展示点评环节和课后环节合理渗透审美人生教育,特别是在点评环节,更应该以有无“爱美之心”为原则,而不应以是否为“有用之画”为标准。
例如,教学六年级《浮雕》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柔美的音乐引入新课,向学生展示精美绝伦的九龙壁,并通过一段富有艺术性的短片简要讲解九龙壁的背景,然后进入浮雕课程的讲授,通过唯美的画面,分步讲解浮雕这种艺术形式及技能要点,让学生开阔美术视野,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调节氛围,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美,并用一颗审美之心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在最后的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正视学生作品之间的差异,评价时以学生的审美情感注入为首,外形次之,即只要学生以审美情感去理解作品、享受创作过程,那就值得赞美,而外观表现是否得当不必过分苛求。通过上述方式,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相关教学环节中,挖掘教材在审美教学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灵。
(二)以欣赏美术作品为主线,促进审美鉴赏经常化
审美人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而审美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需要长期积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引导往往至关重要。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提升专门的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审美欣赏活动的频率和课外延伸。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欣赏、评述、讨论、体验等系列审美活动,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各种各样的优秀美术作品,教会学生感悟作品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另外,教师还应该利用课外活动,如社团课等,增加向学生推送优秀艺术作品的频率,让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审美能力。
(三)利用美术资源,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通过挖掘美术教材与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美之心带有一定的灌输性,从审美人生教育的效果上说它们只能起到“涵养”的作用,充其量是一种外在因素。通过小学美术教育达成审美人生教育的目标,还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育“审美心灵”。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除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感受、体验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具体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使其成为审美人生教育活动的资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
比如,对于农村小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之美、动物之美、山水之美、民风之美、传统服饰之美、传统人文礼仪之美等;对于城镇小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建筑之美、科技之美、现代服饰之美、交通工具之美、东西方文化融合之美、现代人文之美……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审美,并在美术课上让他们把所感受到的美恰当地表达出来。这种以美术资源为主线的美术教学策略将会进一步孕育学生的“审美心灵”,成就学生崇尚美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四)以創作美术作品为主线,促进审美活动实践化
我们以审美人生教育为理念支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前三个策略,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然而,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具有内隐性,它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借助一定的行为或事件加以显现。在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审美心灵显现的重要途径就是小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实践及其在此过程中展现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比如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是不是愉悦地、投入情感地去创作,是不是能够豁达地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是不是能够和其他同学展开友善的合作,是不是能够积极地面对困难、探寻解决之法等。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面,教师应该及时表扬、积极强化,反之则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强化审美情操,实现审美人格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宇.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论对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的启示[ 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第7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