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2018-04-22胡仟镜
胡仟镜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课堂提问中低效或无效的现象,提出提问的角度要准、提问的方向要导、提问的时机要巧、提问的对象要全等建议,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有效性 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27-0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最基本的手段。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很多教师对提问有误解,不重视提问,导致许多提问是低效乃至无效的,如提问没有明确目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盲目提问;用“满堂问”取代“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必需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缺乏等待和倾听,一路追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提问缺乏层次性,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问同样的问题,缺乏因材施教;缺乏一视同仁,课堂上“优等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多,“潜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少;师生互动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等等。笔者认为,若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提问的角度要准
这里的“准”是指涉及基本原理或者涉及疑难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课文中的要害。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关键点,二是文章点睛处,三是作者动情点,四是疑难点。教师要站在教材整体的高度把握教学内容,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透彻地思考,寻找解决重点难点的切入点并提出问题。
“准”的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的作用。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思考,是授课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课题中的“五壮士”可不可以改成“五战士”,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这一提问,虽说只是针对课题名称更换了一个字,但其含义大有不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思考、探究,处于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壮”字与“战”字有一字之差,从这个提问着手,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课本感受战士们的英雄壮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很好地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提问的方向要导
教师上课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即教师应该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解疑释疑。一般而言,学生的质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会偏离方向或离题万里,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和质疑。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提供质疑的方向,让学生的质疑不偏离教学总目标。
某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关心女佣”部分时,出示了这个句子: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叫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同时,出示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问学生:“对于周晔和巴金这两个人所记下的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当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了有那么多人流眼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其还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对于鲁迅其人、其事迹和品格并未深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其提问方向进行引导,如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行为表现就是一种高尚品质,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索热情;或者引导学生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等资料,让学生全面体会鲁迅的人格魅力,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无私、勇敢,从而理解人们对鲁迅的无限敬仰和爱戴之情。
三、提问的时机要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巧”的提问,往往和契机联系在一起。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在合适的时机展开提问。
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中,描写“我们”收起老人遗像时海鸥的表现语句非常生动,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描写海鸥动作的词语“扑”,但我们的课堂追问不能只停留在找到动词上,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动词上的契机,提问:“作者写海鸥的动作两次都用到了‘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字呢?”这一提问,无疑能让学生从关注动词上升为研究动词,从而通过交流讨论层层深入地挖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进而得出结论:两个“扑”字更能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四、提问的对象要全
这里的“全”首先是面向全體。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好还是一般,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通过提问,使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得到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评价,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因人而异。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要根据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变换角度,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教师可以先面向全体学生发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样,不同学力水平、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知进行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师还可以通过“都说鱼儿离不开水,课题中的‘游到纸上这一说法是不是有问题”引导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产生好奇心:是啊,课题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这个问题恰恰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它是学优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探讨而了解到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并且对这位青年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进而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课堂提问不仅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富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更是我们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着力点,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