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成长密码”
2018-04-22胡红艳
胡红艳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关注学生和赏识学生,读懂学生的“成长密码”。
【关键词】《芳华》 成长密码 秘密 生活背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92-02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电影,至今回忆,期间所饱含的思想内涵仍透彻心扉,难以忘怀。前不久,严歌苓的又一部小说《芳华》被冯小刚搬上大荧屏。我也走进影院,一睹其芳华。寒假期间,寻来原著,我细细地品读,不禁为文中的何小曼、刘峰善良正直而不被人善待的情节而心疼。
看《芳华》,很多人说能从中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借以追忆自己的过往青春。也有人说,冯小刚拍摄的《芳华》,是在追忆自己的逝水年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无所谓對错,只不过是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我在看完《芳华》这部作品后,更多的是关注到了何小曼的成长经历,并联想到校园中来自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的学生。
何小曼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小曼就成了别人眼里的“拖油瓶”。她成了新的家庭多余的人,这种状态在弟弟妹妹出生后,显得尤其强烈。家里的保姆也会把忘记摘掉鸡嗉子的鸡汤——女主人建议倒掉的鸡汤留给小曼吃。那是所有人(除了小曼)都说恶心还来不及的鸡汤。特别是当弟弟妹妹长大后,学会了对小曼“指桑骂槐”,而母亲一句“你还嫌我不够难吗”使她只能把一切的委屈放在心里。母亲在新的家庭如何地赔小心,小曼很快效仿过来。本想着走进文工团,是一个新的开始,没曾想,小曼依旧是那个被边缘化了的人。想要得到母亲的关爱,要在大冷天洗冷水澡,把自己冻病,才能得到母亲拥入怀中。在别人眼里,小曼很奇怪。小时候在家里,把好吃的红烧肉藏在碗底,用米饭盖住,等大家吃完离开,再把肉挖出来一点点地啃;进了文工团,她依旧改不了这样的习惯,因此得到的是同伴的鄙夷。其实细想一下,小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这是她的错吗?她也是个“可怜人”啊!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啊!小曼之所以会被游离在集体之外,那是因为周围的人又有几人能了解她的“成长密码”呢?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学生,一个班级少则三十几人,多则四五十人,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孩子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优点也好,缺点也行,都或多或少有着原生家庭的影子。细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独具个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来自家人的爱、同伴的认同和老师的赏识。
写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六年前教过的一个孩子,暂且就称呼他为小童吧!六年前,小童正好上六年级。从四年级起我就做他的班主任。这是一个善良而又温顺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出色,但也没有让老师多费心。可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小童上课经常发呆,和以往判若两人。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有些不同寻常。于是,有一天,在走廊碰到小童,我假装不经意地问道:“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啊?”“没有啊!”小童故作轻松地回答。“你的眼睛告诉胡老师,你心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这个小秘密还给你造成了困扰。”接下来,我就微笑地看着他。看他不做声,我鼓励道:“你愿意和老师分享这个小秘密吗?说不定老师可以帮助你!当然,老师也愿意和你一起守住这个秘密。”也许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小童轻轻地告诉我:“我想妈妈了!”说完这句话,眼泪已经在他的眼中打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爸爸妈妈分开了,爸爸不让我去妈妈那里……”原来如此。虽说这是人家夫妻间的事,但是影响到了孩子,我很难做到放手不管。
于是,我请来小童的爸爸,先跟他聊聊孩子一段时间来取得的进步,在小童爸爸略感欣慰的时候,我抛出一个问题:“但是,孩子这几天上课有些走神。想知道为什么吗?”小童爸爸瞪大眼睛,做好了倾听的姿态。“孩子说他想妈妈。”说完这句,我稍作停顿,同样微笑地看着小童爸爸。小童爸爸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和我聊起了家里的状况。听完这些“爱恨情仇”,我接过话题:“不管爸爸妈妈之间发生什么,但有一点必须保证,那就是要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在想妈妈?孩子有没有告诉你他在想妈妈?”小童爸爸显得有些难为情,表示这段时间对孩子有些忽略,本以为给孩子双倍的父爱就能弥补母爱的缺失,没想到,孩子竟然如此敏感。
谈话在愉快中结束。接下来的课堂,小童仍然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小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泼,细问之下,原来爸爸答应每个周末让他到妈妈那里生活。多简单的孩子,虽然不能和爸爸妈妈共同生活在一起,但能够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就已经很满足了。后来的家长会,是小童妈妈来参加的。会后,小童妈妈表示了对我的感谢,谢谢我能让她和孩子度过每一个周末时光。
尽管小童不能和爸爸妈妈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些小小的遗憾,但他能在父母身边各生活一段时间已然解决了他对妈妈的思念之情。试想一下,如果在小童上课神游的时候,老师不问青红皂白,一顿猛批,虽然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或许就会让孩子把老师挡在了心门之外,根本就没办法发现孩子小小的内心深处藏着多大的压力与委屈。孩子自带的语言、神态、行为等“成长密码”,作为老师一定要读懂每一个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善待每一个孩子,哪怕是孩子的缺点,也要做到包容。孩童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切皆有可能改变。对于孩子的未来,亦不可早下妄断,教师要做的是鼓励每一个孩子释放自我,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地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