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的比较

2018-04-22邱彤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比较

邱彤

摘    要: 本文从特点、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四个方面对《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这两本同时期的韵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比较。这两本韵书各具特色,也有着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音系系统,更是有代表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读书音音系。

关键词: 音韵阐微    五方元音    音系系统    比较

众所周知,清代是古音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其等韵学和韵书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都是清代极具总结性又体现当时语言特点的代表性作品,且二者的成书年代极为接近,相距几十年,但又从根本特征上存有差异,《音韵阐微》是官修韵书,而《五方元音》是私人修订的韵书,虽处同一时期却拥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的特点比较

《音韵阐微》是由李光地奉敕承修,王兰生编纂,徐元梦校勘,开始编纂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成书于雍正四年(1726)。既然是官方的韵书,必然要以官话音为记录对象,也就是与口语音相对应的读书音,当然也有编纂人员都为科举制所选拔,多年受读书音影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官修韵书,是一本在当时要作为模板和规范来使用的工具用书,且口语的发展速度要略快于书面语,所以其内容与实际口语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除此之外,该书还延续了官方用书的正统性与承古性的特点,这些在其韵书框架中可以看出。王力先生的《汉语音韵学》中有对《音韵阐微》一书的评价,“此书韵部完全依照通行的诗韵(即所谓平水韵),惟文与殷、吻与隐、问与焮、物与迄、迥与拯、径与证,都稍隔开,因为这些韵在《广韵》里本来是不能同用的。纽部则完全依照三十六声母。”《音韵阐微》一书的体例正是韵部结构以平水韵为基础,声母则依据三十六字母排列,虽然它的体例又稍有不同,但整体上还是在遵循《广韵》系列韵书的体例,没有跳出传统的韵书结构。但编纂人员也在编写时存了心思,一是将时音通过凡例、反切等方式在传统的音韵框架中表现出来,二是在对每个小韵的注音时,一般先为其标注《广韵》反切和《集韵》反切,然后再加本书的反切,也由此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本书对于反切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音韵阐微》的一大特色。

《五方元音》与《音韵阐微》相比,可以定义为一个私人的作品,但它也是近代极为重要的一部韵书,因为它通俗易懂,便于儿童教化,所以其影响力一直蔓延到民国时期。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的樊腾凤,尧山人(古代的尧山属于现在的河北省隆尧县),据考证本书成书于顺治十一年(1654)到康熙十二年(1673)之间。《五方元音》是以《韵略易通》为基础著成的韵书,其声母和声调与《韵略易通》中的相同,韵部虽存在不同,但也是在《韵略易通》的二十韵的基础上进行删并得到的。《五方元音》这本书还极具作者的个人色彩,从韵部的数量以及作者对韵部和声母的命名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选用各种动物名字和五行的命名,选用带有神秘色彩的数字定量,都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这本书的通俗性。对于《五方元音》的整体音系我认为其是以受河北方言一定影响后的官话音为描写对象的。关于這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五方元音》反映清朝的口语音,林焘主编的《中国语音学史》中就认为这本书的音系基本上出自实际口语。但我从实际材料进行分析,觉得其音系出自北方方言官话音的可能性更大。首先我们关注作者的生平,《唐山县志》中记载“樊腾凤,字凌虚,西凉村人,相貌魁梧,声若洪钟。嗜学不屑时艺,精易数,占休咎验如桴鼓。当时明季,四海沸腾,凤夙有拨乱反正志;然静验已运,难以有为,遂闭户潜修,留心韵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樊腾凤本人是具有一定学识的,学习多年且十分聪慧,他的学习一定是学习的正统官话音,目标是为了出仕做官,我们可以找到其是一个秀才的资料记录,同时他也对《周易》还有占卜这些神秘色彩浓重的学识有兴趣,这就与他韵书中体现的思想相一致;虽然他有学识和抱负,但是生不逢时,据其他资料记载,他确实是具有反清思想的一个人,所以在清代的大环境下,他根本无法出仕做官,所以他只能“闭户潜修,留心韵学”,也有资料记载其曾参加反清活动,失败后躲在地窖三年,写成了《五方元音》。也由此可知,这部书出现在极为闭塞的环境里,所以受到其他人的实际口语的影响的程度会更低,更多的是作者本人一生经历的体现,作者本人通过学习掌握了北方方言官话音,存有写出的必然条件,再加之作者一直处于河北方言的大环境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既然是一本具有通用性的韵书,对象并不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者,而是知识分子,自然要采用大家共有的知识认知结构来记录,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再进一步说,这本书因为其通俗易懂,成为了清朝乃至民国时期儿童开蒙的读物,对于儿童的开蒙,有能力让孩子进行学习的人家,一定不会只是让孩子认个字,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仕做官,参加科举,而科举考试是以官话音为基础的,所以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比其他韵书更具实用性,但也是记录官话音的。除了作者的生平,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的源流上分析,这本书是以《韵略易通》为基础著成的,《韵略易通》是典型的反映北方方言的官话音系统的韵书,《五方元音》受其影响也不足为怪,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更是在介绍清代前期的声母系统时采用了《五方元音》的声母系统。最后,还有《五方元音》的声调系统中存在入声韵,而明清时代已经没有入声,入声反而是官话音的一个区别特征。这些材料都让我更加偏向于《五方元音》的音系内容出自受河北方言影响下的官话音系统。

二、《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的声母系统比较

《音韵阐微》中的声母按三十六字母排列。三十六字母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由唐代三十字母演变而来的能体现唐宋时期声母特点的声母系统,用它来反映明清时期的声母系统未免有些不合时宜。对于早于《音韵阐微》几百年的《中原音韵》,杨耐思先生为其拟定的声母系统就只有21个了,所以三十六字母的声母系统是与当时的语音实际相脱离的,但编者通过其他方法在其中也寄寓了自己时音的记录,即通过凡例的注释和新造的反切注音等等,将时音在传统的架构之中传达出来,例如凡例中提到“又泥母与娘母,非母与敷母古音异读,今音同读。”实际上表明了在今音系统中,泥母与娘母混同,非母与敷母混同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归纳声母音系时也可以将他们归为一个音位。按叶宝奎先生《〈音韵阐微〉音系初探》中的声母归类,这三十六字母的框架中实际表达了时音二十一母。这中传统中存新意的做法也与作者的编纂意图紧密相连,叶宝奎先生对此的描述是“其编纂原则是保存旧制,在传统的语音框架内考其当合当分,不有心以立异(其不能辨者则仍旧),亦不迁就以求同(能别者悉为剖析注释),正所谓音虽从时而其部伍则犹仍旧。”作者也希望能编纂出一部。既能存古又能符合今用,综合南音与北音又能进行分辨的韵书,作者既想要反映时音特色,又想将音韵学的精妙深微全都阐发出来。我们列出采用的是叶宝奎先生归并后的《音韵阐微》二十一母,如下。

《音韵阐微》声母系统:

[p] 帮、並(仄)      [p']滂、並(平)  [m]明    [f]非敷奉    [v]微

[t] 端、定(仄)    [t']透、定(平)    [n]泥娘    [l]来

[k] 见、群(仄)   [k']溪、群(平)    [x]晓匣    [?耷]疑

[ts]精、從(仄)    [ts']清、从(平)   [s]心邪

[t?蘩]/[t?拶]照、知、床(仄)澄(仄)   [t?蘩']/[t?拶']穿、彻、床(平)澄(平)

[?蘩]/[?拶] 审、禅、床(仄)   [?廾]日    [○] 影、喻

《五方元音》中的声母系统则承袭《韵略易通》。共列二十声母,实则是十九声母,如下。

《五方元音》声母系统:

梆[p]     匏[p']     木[m]     风[f]

斗[t]     土[t']      鸟[n]      雷[l]

竹[t?拶]    虫[t?拶']    石[?拶]      日[?鬩]

剪[ts]    鹊[ts']    系[s]       云[○]([j])

金[k]     桥[k']    火[x]       蛙[○]([w])

我们比较二者的声母系统,发现存在几个差异,一是微母在《五方元音》的音系系统中已经不存在了,《音韵阐微》中还有,实际《五方元音》中的微母已经归为了影母,而且《五方元音》中将影母又分为了[j][w]两类,这实际上是零声母的两个音位变体,存在互补性,这才有了二十母但实际是十九个声母的现象。明清时期的微母存在一个从v过渡到零声母的过程,《音韵阐微》中还保留也正是正统的读书音的影响,且《音韵阐微》作为一本官修韵书,是兼采南音与北音的,而南音的发展速度是慢于北音的发展速度的,《音韵阐微》又想要阐发精微,那微母的存在也是合理的。《五方元音》则更多受到了北方方言口语音的影响。二是疑母字在《音韵阐微》中还有保留,《五方元音》音系中则消逝了,疑母的消亡也是明清时期官话的声母系统的一大特点,在《韵略易通》中疑母字就已经归入了影母字,《音韵阐微》中的保留还是因其官方性质,受到更多传统读书音的影响,还有编者想要南北音兼顾阐释精微的意图的影响。《五方元音》则受到了更多北方方言的影响,且承袭《韵略易通》,疑母字就归入了影母字。三是《音韵阐微》中的知庄章组字还在过渡时期,而《五方元音》中知庄章组字内部差别已经消失。实际上是《音韵阐微》中的知庄章组字还未完全混同,而其体现的声母系统发展速度较慢也是源于读书音的发展速度慢于口语音的发展。

三、《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的韵母系统比较

《音韵阐微》是体现平水韵音系的韵书。平水韵是在《广韵》和《集韵》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并与北方方言相适应,最终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官方用韵,也是读书人科举用韵遵循的标准,所以也适应了官方修订韵书的需要。《音韵阐微》一书中对平水韵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增加了欣、隐、焮、迄、拯、证这六个韵,因为其在《广韵》中本不通用,这样总共分为了112个韵。

《五方元音》的韵部划分可以说极其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思想,它是在《韵略易通》的二十韵的基础上进行删并得到的12个韵,即天韵、人韵、龙韵、羊韵、牛韵、獒韵、虎韵、驼韵、蛇韵、马韵、豺韵、地韵十二韵。我们均知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12个时辰,12这个数字的选用与古代的五行说极为类似,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且与《周易》一派的思想有所联系,也体现了作者顺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了满足这种思想,作者先确定了韵的数目,然后进行归并,所以在实际情况中一个韵可能包含多个韵部,其划分并不精细,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了这个数字是作者有意为之,而非水到渠成的结果。

由上面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推断,两本书韵部的分韵体系不同。《音韵阐微》是从平水韵的基础上分韵的,先将实际中的韵部限制在平水韵音系之中,再把时音特征用反切、凡例等方法体现出来;《五方元音》则是顺承《韵略易通》的韵母体系,直接按照实际读音进行了分韵。所以对于《音韵阐微》中的韵母体系,我们只能依据反切、凡例等进行分类。《音韵阐微》也有很多特点存在,比如形成了开合齐撮的语音分布格局等等,但最值得注意的一点还是《音韵阐微》中还存在入声韵尾,这也正能体现其官话音的特点。对于《五方元音》,则可以直接依据他的韵母进行分类,但其一个韵中可能含有几个韵部。林焘先生的《中国语音学史》中根据近代汉语的普遍特征,分析出开、合、齐、撮四种韵类,这样十二个韵部中包含了三十七个韵母,如下表:

四、《音韵阐微》和《五方元音》的声调系统比较

《音韵阐微》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五方元音》中分为上平(阴平)、下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五方元音》更确切的表达出了平分阴阳这一声调结构变化,《音韵阐微》中其实也有体现,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反切用字中感受一二,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提出。除此之外,两本韵书都涉及到了入声韵,明清时代的实际语音中是没有入声的,这里的入声韵是官话音的一个明显特点。叶宝奎先生的《明清官话音系》中有提到“明清官话的声调系统比较稳定,变化不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始终保存入声。”这里出现的入声韵也就可以作为官话音的一个佐证。

参考文献:

[1]叶宝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叶宝奎自选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林焘.中国语音学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4]王力.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李清桓.《五方元音》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