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专业证照引导技术校院之实务课程设计

2018-04-22王丽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证照实务课程设计

王丽薰

摘 要 翻开任何企业竞争策略、组织转型的文献,“创新”与“创业”一直备受称颂: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构想……最能够获得人们注目与仿效。最近现为台北科技大学(原台北工专)出身的IT界巨头呼吁重新设立五专学制与师徒制,率先提倡技职教育,获得一片掌声。然而面对AI、机器人的加入,重建技职体系真能降低被取代的风险吗?目前台湾大学教育严重空洞化、工作太难找,但恢复五专等来培养速成工业底层人力,真能解决问题吗?

关键词 专业证照 实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提倡技职教育的巨头前不久得意地报告,他的生产线里有很多工作已采用机器人,或在研发等过程中,一大票工程师费时多日才解决的问题,AI只要几分钟就解决了;也因此更让人怀疑,若将国中毕业生大量技职化,亦即特化教育,将来有几人能免遭自动化淘汰呢?若没好好从AI及机器人神速取代单纯乃至高度专业工作来看,盲目大搞让企业有廉价人力可用的技职教育,将教育特化为短暂的劳力训练,这些学生可能几年后就成了自动化的牺牲者,即使不死,也因欠缺人生涵养教育,变成低沟通能力族群,反而成为社会问题。

现在学生几乎都是低头族,AI以及机器人、互联网进化神速,远超世人想象,尤其是在特化领域方面,人力最容易被取代;日本各界认为,未来不会被取代的是有沟通能力者,教育反而要加强国文等能力,提升创新、设计还有企制等软实力,未来沟通能力低的大学教授、医师等,也会被AI取代的。

近十年来,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情势快速变迁,产业结构改变,劳力密集产业外移,服务业产值与从业人员比重已超过制造业,整体产业朝向高科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职场人力层次结构、行职业产生变动与职场需求能力不同,显示终身学习与进修的需要。

而早期的技职学校在养成实务人才,以立即就业为目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少子化的社会结构下,升学的比例愈来愈高,形成高等技职教育的需求增加, 升学管道也逐渐扩充。由于社会产业结构变迁、人力素质提升等因素,造成高职 毕业生升学比例逐年上升。四技二专录取率由1994 学年之 32.10%,提升至1999 学年 之 61.82%;录取人数由1994 学年之 4 万 3 千余人,剧增至1999 学年之 9 万 6 千余人, 增幅达 1.2 倍,可见高职教育已逐渐变成升学导向,这种现象让高职课程无法彰显技职教育的特色。亚都丽致集团总裁严长寿先生就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曾忧心忡忡的评论全台仅剩 7%职校,但职业学校却没有务实专业培训,反而用一般学校学术评鉴,学术凌驾技术之观点显然仍是当前技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

1实务课程设计与研究问题

1.1技职教育的现况

技职教育是台湾教育制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由于技职教育强调课程与业界实务结合,课程设计让理论与实务的落差缩小,也让技职校院的毕业生广受企业的欢迎。就业训练在日本是企业的责任,中小企业则由政府负责,由于技职教育积极推动课程与业界实务结合,让理论与实务的落差缩小,也让技职校院的毕业生广受企业的欢迎。然而台湾教育制度愈来愈开放,技术校院所系科班的增设因应社会需求而快速调整,师资设备也在扩充和强化,但最核心的部分仍在课程设计,也影响师资聘用、设备使用及学生未来在职场的表现。

1.2实务课程核心设计

对于实务的定义为实际操作。所称实务课程设计系指为提供学习机会而运用的架构或目錄,欲选取适当的或编制,以实际操作表现标准为本的课程大纲。课程设计是指明显的、通盘的计划,此计划的发展是为了执行学科学习标准与实作表现标准为本的课程纲要;设计是指发展有目的、有条理、有效,以及吸引学生的单课计划、课程单元、学习的科目及其伴随的评量,以达到事先确认的结果。本研究发现,研习科技与有关科学,以习得和经济与社会生活各部门职业有关的实用技能、态度、理解与知识之教育历程。而高等技职教育的教育内涵,在面对学龄学生未来的永续发展问题,应该以“能力”做为培育的核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衔接学理知识与技术表现,才是让学生得以因应产业变迁而不断专业成长的教育方式。“专业”很容易被误解为职业导向与技能训练,落入的概念。如果将技职教育的特色建立在“实务致用”上,应该是一种学理的应用与活用,也就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的实务展现。

2职业证照

2.1证照的意义

在探讨职业证照时,先说明证照制度的意义,而证照制度常会涉及两个相关的名词,“证照”(certificate)和“执照”(license)。“证照”是指专业人员具备或通过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业组织所订定的基本要求时,由该专业组织所颁发之证明;而“执照”则是指当专业人员具备某一行业或领域所要求之最低知识、技能、与能力时,由政府权责部门所给予的一项证明;但亦有许多学者专家及证照权责单位对于两者并未做明显的区分,系兼 具 certificate 与 license 两者的意涵。职业证照可视为“证”与“照”复合的名词,“证”为个人经由接受某种教育或训练课程的学习历程之后,其学习成就获得肯定后所获得的“证明”;“照”可视为具有公权力,通常由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控管。其中“照”有其法令依据的专业权利和义务,各发照机构亦常有相配合之换照机制。职业证照对于就业市场而言,不但是质量保证机制也是资历管控措施。技职教育证照化得当,将有助产学对接、裨益供需对话并促进无缝转衔,产学双方可因此互蒙其利,学生亦可提升竞争力,形成产业、学 校与学生三赢的局面。

2.2社会给予证照价值观

目前由于教育之普及化,以往拥有高学历即有工作之保障已逐渐式微,故已有愈来愈多之行业开始朝向证照化,征才时明定需具备专业证照始能进入,可见具备证照俨然已 成为企业之进入门坎。在学校教育当中若能一定程度以证照为导向,一方面可促使课程规划更趋实务化,另一方面也可藉证照的检验,作为验收育才成果的依据,进一步而言,如果除了学校教育所颁授的文凭外,还能具备特定的职业证照,将有助于弭平学校教育与业界需求间的落差,顺利建构所谓的转衔,自然可以减免企业在训练资源上的负担,又能得到优质的工作人力。

3实务课程涵盖专业证照内容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在实务课程涵盖专业证照内容,有助于学生知悉业界实务,也能藉由取得专业证照来验证所学,若实务课程设计得宜,其涵盖面广且能融会贯通,则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能,相反的则会出现窄化课程学习的隐忧,故在由专业证照引导技职教育之课程设计时,所需注意的事项计有:

3.1检定规范并非是完整的课程

证照是一种他律概念的实现,报考者需要事先学习能符合该证照规范之知识与技能内涵,当学生仅学习单一技能,可能出现课程内涵等于技能检定规范的危机,此实非技职教育所揭橥的教育理想。

3.2课程需包含全部知能但证照只是部分知能

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社会和学生之需要,不应单纯为知识而设计,将学生当作追求顶尖知识的人。基于此,课程设计者应将其设计的课程,区分为共通分殊两个部分,共通部分强调的是基本要求,为所有学生均应学习者,不可有例外;分殊部分则强调个别需求,为每一学生分别去学习者,完全依照个人的需要。这种概念要能确实实现,主决条件是将基本要求视为最低要求,而非最高要求,并且應流出时间让学生能追求其个别需求之满足。

4结论与建议

技职教育强调实务课程的重要性,专业证照则能彰显个人具备的专业知能,业界实务若能与课程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学生修课后经过检核能胜任职场工作,企业将更乐意聘用技专校院的毕业生,专业证照常是业界争才的先决条件,也是因为其具有业界的实务内容,故专业证照可协助实务课程设计所需的课程内容。

且检定规范涵盖了“工作项目”、“技能种类”、“技能标准”、“相关知识” 四部分,亦属于实务课程设计时所需撰写的课程项目与内涵,藉由检定规范强化实务课程的设计,也能让莘莘学子藉由实务课程学习与业界实务之知能,让技职教育能更务实致用。

4.1结论

由专业证照引导技术校院之课程设计时,所需注意的事项计有:(1)检定规范并非是完整的课程;(2)课程需包含全部知能但证照只是部分知能;(3)取得专业证照非唯一鉴定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

4.2建议

经由研究发现专业证照和实务课程之间可互补,技职教育的教学与专业知能的考照及实务课程的培训和业界实务的运用有着紧密的连结,如何能妥善的加以运行,将影响日后人才的养成与就业。

参考文献

[1] Grant,W.& J.McTighe.重理解的课程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 [M].赖丽珍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8:40-50.

[2] 吴靖国,林腾蛟.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理论性反思[J].教育资料集刊,2010(47):1-24.

[3] 李隆盛,李信达,陈淑贞.技职教育证照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资料与研究双月刊,2010(93):31-52.

[4] 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1998:75-100.

猜你喜欢

证照实务课程设计
新建核电站项目前期的证照申请与核安全监管浅析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布第二批可在线办理的电子证照清单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电子证照系列基础标准
福州电子证照全流程应用开先河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ODI实务
FDI实务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