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8-04-22宋威康卓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德育教育

宋威 康卓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优劣,不仅关系着个人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更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高校作为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时代背景、教育的意义、模式弊端入手,提出一种最佳的德育教育模式,即“言传身教”的关怀德育模式,一句话归纳为“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

关键词 新生管理 德育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日趋完善,而德育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新生管理的重要组成,是新生入校后的人生第一课。高校德育教育如何能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决定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在高校新生管理中,德育教育成为了越来越为重要的环节。本文提出“关怀德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有效模式。

1德育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引起社会的大讨论。从一组数据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率虽逐年降低,但偷窃、故意伤害、性侵等事件屡有发生,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正像北宋时期司马光的精辟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教育应该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和核心内容。

大学新生刚刚挣脱高中繁忙学业的束缚,以更为轻松的心态进入高校。但由于高中的德育教育往往以说教为主,学生早已习惯这种“不痛不痒”的模式,因此德育教育在高中取得的成效甚微。探索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大学德育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2高校新生管理之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德育目标理想化,过程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习惯性地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与社会现实有差异,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认同和接受。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2德育队伍力量小,作用不够明显

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兼职德育教育者的比例却在降低。高校辅导员生师比200:1都难以保证,何况,大部分辅导员刚出校门,又入校门,普遍社会经验欠缺,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德育队伍结构失衡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3德育内容泛空大,效果难以保障

“两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其授课内容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师的教学既脱离社会实际,又脱离学生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空泛的结论,而没有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说明和印证这些理论,使学生厌倦,“灌鸡汤”式的“说教”目前是学生最反感的德育教育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3新时代高校新生管理德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以上大学生新生管理之德育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言传身教”为所有途径的出发点,进而运用具体的方法去“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新生管理的德育环境。总结为以下几种途径:

3.1以内容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3.2注重个体体验,促进成长完善

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3.3心理辅导是基础,就业指导是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就业能力。

3.4加强导师引导,规范行为语言

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导师应结合學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联合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注重自身行为和语言的影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德育教育模式。

3.5校园文化先行,打造“环境育人”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体验式学生领导力训练营》。

作者简介:宋威(1980-),男,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德育教育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