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笛子曲《鹧鸪飞》艺术特征
2018-04-22卢树松
卢树松
摘要: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它结构巧妙、音色纯朴、悠扬,可以灵活模仿多种声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世纪中叶,我国著名的竹笛艺术界大师陆春龄先生在对该作品结构、技巧运用以及作品内涵上进行改革并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以此表达在当时的苦难的深刻地背景下的人们在苦难结束后得到解放的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生活的无限憧憬之情。
关鍵词:陆春龄;《鹧鸪飞》;艺术特征
一、作者简介
陆春龄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堪称笛界泰斗。年轻时的他深刻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厂、部队、基层等地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如今年近九旬的陆老依然活跃在舞台之上。
在立足于江南丝竹的演奏方法与风格的同时也注意对北方一些演奏手法和地域风格进行兼收并蓄。经他演奏的作品声音通透圆润、音色淳厚甜美、乐曲风格表达细腻,气息控制上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气息运用细致入微、炉火纯青,足见其功力尤深。经他整理或创作的诸如:《今昔》、《喜报》、《江南春》《鹧鸪飞》、《中花六板》、《小放牛》、《欢乐歌》等优秀作品已成为竹笛学习者的经典模板,也是音乐院校竹笛专业学生的必学曲目。
二、《鹧鸪飞》的艺术特征分析
20世纪中叶,陆春龄为《鹧鸪飞》注入了颤、叠、赠、打等富有江南丝竹的风格性特征的技术技巧,辅以丰富的力度强弱变化并将其改编成一首笛子独奏曲。这首笛曲《鹧鸪飞》在思想上、曲式结构上、曲子段落想要表现得技巧以及不同内涵上,分别表达了不同的独到思想和艺术特征。
经他改编的《鹧鸪飞》在注重水乡风格特色的同时想要突出音乐整体上的音量、音色的柔和度,以此更好地展现江南丝竹的基本艺术形象。这首曲子在思想上:通过对往日的繁华和如今萧条落败的强烈对比抒发了在当时水深火热的深刻地背景下,人民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无限憧憬,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伤。在曲式上:慢板旋律优美、华丽,同时增加了快板段落并且把一段体改编为二段体乐曲。正好像陆老先生自己说的那样:“表现了鹧鸪鸟向阳而飞,时近时远,忽高忽低,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形象……”《鹧鸪飞》的引子部分非常简单,只运用极少的几个音符,这几个音陆老先生刻意在“飞”上下功夫,把实指颤音同虚指颤音巧妙地结合起来、夸张地运用了颤、叠、赠、打等富有江南丝竹风格性特征的技巧、对气息的灵活运用与强弱对比的变化,准确地抓住了音乐的形象特征,展现出了鹧鸪鸟在茫茫无际的天边自由翱翔、渐渐消失的意境,使人产生对于鹧鸪鸟的无限遐想。慢板部分通过比较平缓稳定的节奏型以及最泛音“7”和“6”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鹧鸪鸟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时的环境。快板部分对于演奏者在演奏此乐曲过程中手指的灵活运用、气息与手指的配合等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有着扎实的演奏功底。乐曲酣畅淋漓、一泻千里,使在当时苦难的深刻背景下的人们在苦难结束之后解放的激动心情发挥到了极致。在乐曲最后的尾声,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就好像鸟儿腾空而上、自由翱翔、飞跃天际,给观众留下无限遐想和思索。此曲表达了在当时的苦难的深刻地背景下的人们在苦难结束后得到解放的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生活的无限憧憬之情。
三、结语
《鹧鸪飞》是南派曲笛的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在众多竹笛曲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每一个习笛者必须要掌握的曲目之一,同时它也是各种专业竹笛比赛中的指定曲目。陆春龄等中国笛子界的大师对笛曲《鹧鸪飞》的改编,在作品结构、技巧运用以及作品内涵上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最终使得《鹧鸪飞》成为近代以来传统民族器乐曲中流传最广、最负盛名的传统竹笛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周可奇.至今惟有鹧鸪飞--陆春龄笛曲《鹧鸪飞》赏析[J].乐器,2004.
[4]吴樟华.周立波.赵松庭笛艺研究六十年[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