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内外*
——杰弗里·巴瓦三栋酒店中的景观营造
2018-04-22杨剑飞
杨剑飞
0 引 言
建筑与景观不可避免有着内外之别,而建立在建筑景观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当代设计,则进一步促成了室内外空间体验的割裂[1]①。一方面,在建筑布局优先的设计中,景观往往成为建筑占据场地后剩余空间的填充而相互隔离,难以塑造室内外体验上的连续。另一方面,在以景观作为连续覆盖的地景建筑中,虽然景观自身得以连续和完整,但也往往与景观之下的室内空间相脱离。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作品中的景观则呈现出与前二者不同的特质:景观作为与建筑同等重要的系统,往往能突破室内外的限制,形成空间体验上的连续。通过分析巴瓦在建筑内外的景观营造,能探讨一种跨越内外边界的连续性景观体验的设计方法,并以此反思当代建筑设计中人工与自然的消极关系。
1 巴瓦的景观
巴瓦的职业生涯起始于1948年回到故土锡兰后买下的一块后来称为卢努甘卡的橡胶园,随后便开始着手对庄园进行设计和改造。从1948年到2003年去世,巴瓦在卢努甘卡整山理水五十余年,可谓深谙景观与园林之道[2]。由于斯里兰卡地处热带,面对季风多雨的自然环境,建筑师 也要从气候适宜性上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成为无法回避的设计问题。而巴瓦工作室的建筑图纸中对场地内一花一木、一山一石事无巨细的绘制,也反映了建筑师对室外与室内同等的思考密度(图1)[3]15。因此对建筑与景观关系的探索和实践,贯穿了巴瓦职业生涯始终,也是巴瓦设计方法发展的原点。
巴瓦职业早期也尝试过对现代主义式建筑的气候性改良实践,但面对斯里兰卡多风多雨的热带气候,巴瓦开始选择从锡兰的传统中寻求与自然更加契合的建筑语言[4],并在20世纪60年代的住宅与公共建筑项目中,大量使用了构造改良过的坡屋顶和深深出挑的坡屋檐等传统语汇[5]。但是,传统建筑语言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巴瓦就是一个“地域主义者”,他本人也反对这个称号。从巴瓦为数不多的演讲和访谈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态度是一种“拿来主义”[6],而他真正关注的是身体在空间中的体验,以及景观从室外到室内连续性。正如巴瓦所说“……当你设计一堵墙时,你必须要考虑穿越它,经过它或者环绕它时各个方向的景色。景观是一幅动态而连续的画面,当你身处其中,所有的东西便浮现出来……”[7]②。
建筑空间面向室外景观的开敞感在热带气候中是容易想象的,但这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室内外连通关系。巴瓦描述中所强调的“动态而连续的画面”还应当与身体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相关。可以想象,巴瓦期待的是身体在穿越不同的空间时所能体验到的超越了空间分隔的连续景观。因此建筑设计中景观的方向和空间的边界是塑造“连续而动态”的景观体验的关键,而二者的平面关系成为研究巴瓦设计方法的切入点。
2 平面的叠加
随着巴瓦晚期作品中传统元素的弱化和建筑语言日趋成熟,其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布局也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关系[5]170。如果景观连续性的成立基础在于景观系统本身的自立性,那这种相对自立的景观和本就自立的建筑布局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了阅读这种关系,本文选取了三栋巴瓦晚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为案例,以平面图解的方式加以分析和呈现。三栋建筑分别是位于丹布勒水库山脊的坎达拉玛酒店、位于加勒海岸的灯塔酒店以及位于阿洪加拉沙滩的特里同酒店。酒店所处的环境拥有绝佳的自然景色,因此争取最大的客房景观面的平面布局成为三个项目的共同前提。正如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所说,“感知一个环境就是创造一种假想,根据观察者的感受、意向及其感官所受的刺激,建立一种有组织的时间与空间的精神意向”[1]190。而面对这种建筑布局优先的项目条件,巴瓦如何将景观系统有组织地叠加于建筑平面之上并创造一种连续而动态的假想?其中的设计智慧清晰地反映在三栋建筑的平面关系中。
灯塔酒店位于加勒一个布满岩石的海角,客房的总量和场地并不阔绰的面宽决定了两排客房一前一后错开的平面布局,并面向南面的大海展开。同时,两排客房又不得不在功能上有一个连通关系,连通的外廊于是将客房之间的景观分成了内外两部分[5]218。然而巴瓦并没有顺应这种分隔将景观处理成一个内院和一个外院,而是将二者视为连续的整体,让外院起伏的草坡似潮水般涌入内院,使原本被连廊分割的内外景观,重新建立了起伏连绵的整体意向(图2)。
特里同酒店位于阿洪加拉西海岸的沙滩上,为了在有限的面宽中容纳更多的客房,巴瓦在平面中将建筑分成一簇一簇的体量,沿着阿洪加拉平坦的海岸线从中心的接待区向两侧展开布置[5]170。旅客会从东面的小路穿越一片椰子树林到达酒店中间的入口。横向展开的建筑体量将场地分为了入口的前庭和海滨的后院,但巴瓦并不希望人们穿越椰子树林,经过前庭最后到达海滨的体验被建筑边界切断,因此在酒店的前后院均采用水景作为共同的感知载体。从平面中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压缩建筑中部进深的同时,也将水池边界以及植被延伸到室内,让前后景观成为连续的整体并和建筑部分形成交叠的平面关系(图3)。
坎达拉玛酒店依附在坎达拉玛水库旁的山脊上,足够开阔的场地使得建筑体量得以从山脊处向两侧依次展开,分散地布置。但巴瓦并不想让人们一开始便进入漫长的走廊,而是希望以连续景观的方式将人引入建筑中部山脊处的入口。于是在动线上让车道绕过酒店的客房将人引至山脊人口的同时[5]206,顺势将山脊处天然的岩石景观一直延续到室内。连续的石壁引导人们进入建筑并通往山脊另一侧的大厅,同时让景观与建筑在平面上形成了互相咬合的关系(图4)。
图1 卢努甘卡平面中的建筑与景观Fig.1 th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plan of Lunuganga
图2 灯塔酒店平面图解Fig.2 plan diagram of lighthouse Hotel
图3 特里同酒店平面图解Fig.3 plan diagram of Triton Hotel
图4 坎达拉玛酒店平面图解Fig.4 plan diagram of Kandalama Hotel
在这些项目中,巴瓦在以场地环境和功能动线确立了建筑空间的基本平面后,似乎并不满足于让景观仅仅成为顺应建筑空间的布景。无论是灯塔酒店中被连廊切分的内院和外院,还是特里同酒店中被建筑体量划分的前庭和后院,巴瓦都在平面上以连续的景观塑造冲破了这种划分,让景观超越了建筑边界的限制,使平面划分之下分隔的空间相互建立了感知上的连续;而在坎达拉马酒店中,巴瓦利用山脊岩石景观向建筑内的延伸,在一字排开的建筑平面中间撕开一条入口,以连续的景观衔接了山脊两侧的空间,则是让景观突破了建筑边界并直接参与了平面关系的塑造。可见,巴瓦的策略是将独立的景观系统叠加于建筑平面之上,并以连续的景观联系平面中不同位置的空间感知。
平面的交叠反应了巴瓦的设计意图,然而由此产生的既属于建筑也属于景观的重叠区域,也带来了诸多建筑师需要处理的设计问题。这些交叠空间是衔接景观与建筑空间的节点,巴瓦在这些区域如何从边界、尺度等方便面展开具体的设计操作,是通往室内外连续感知的关键。
3 边界的蔓延
从平面的叠加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巴瓦最核心的意图是让景观突破内外的边界。因此景观边界如何向室内延伸,如何模糊室内外的界限,成为交叠空间的设计核心之一。
具体而言,灯塔酒店中两组客房之间的连廊和庭院是建筑系统和景观系统的交叠之处(图5)。在这里,巴瓦通过庭院内起伏的草坡衔接了庭院各个方向上的高差,也让各个平台,楼梯融入了这个起伏的景观(图6a)。同时,为了塑造草坡的视觉延续,巴瓦并没有在其中设置硬地路径,让人犹豫而不敢穿行(图6b)。连廊两侧的草坡中大大小小的岩石也蔓延至建筑的廊道中(图6c),突破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让廊道两侧的自然草地和岩石似乎连接起来。
在特里同酒店中,为了创造出水景从建筑入口一直延续到海边的感觉,巴瓦将两侧的水池边界尽量向建筑内部挤压:入口的水池边界紧贴门廊(图7a),而海边的泳池则绕过底层的一跨柱廊伸进大厅内部(图7b)。双重挤压之下形成了两侧景观体验上的连续感。不仅如此,建筑师还给底层大厅铺上了一层抛光的地砖,光线的反射让人有种水面从入口连续延伸到海边的感觉(图7c)。特里同酒店景观边界向室内的蔓延,建立了入口水景与海面相连的想象(图8)。
而在坎达拉玛酒店的入口空间,巴瓦希望人们顺着山脊的岩石景观穿过一个洞穴般的空间之后再进入酒店客房(图9)[5]206。为了营造这样一个洞穴般的空间,外部景观的岩石界面通过入口的墙壁一直延伸到建筑内部墙面(图10a),同时室外粗犷的铺地也延伸至入口空间(图10b)。建筑师通过景观边界向室内的蔓延,产生了一种混淆了人工与自然的连续感,让人在不知不觉间便从室外自然到达建筑深处。
通过将草地、水景、铺地、石墙等景观边界向建筑内部的渗透,巴瓦在建筑内延续了外部的景观感知,形成体验上的连续。这种渗透关系在三处空间中都有迹可循,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并呈现出一种景观在空间内外的蔓延感。巴瓦的景观,似乎并不是一汪止水,静止于建筑边界之间。正如灯塔酒店中起伏的草坡,景观更像是浪潮般冲击着建筑的边界,并向内部蔓延。这种蔓延的景观边界,让内和外的景观感知连续起来。
4 尺度的转换
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尺度差异:较大的景观尺度应对室外场地和自然环境;而较小的建筑尺度则要应对具体的房间功能。景观与建筑交叠的平面关系之下,二者的空间尺度也在交叠处形成对接。对巴瓦而言,空间尺度需要在一种自然过渡的状态下转换,才能让人们在连续的建筑与景观中切换而不自知。因此,景观与建筑的空间交叠之处自然承担了尺度化解的任务。
图5 灯塔酒店庭院Fig.5 the courtyard of Lighthouse Hotel
图6 灯塔酒店景观边界轴侧图解Fig.6 diagram of landscape boundary in Lighthouse Hotel
图7 特里同酒店大厅景观边界轴侧图解Fig.7 diagram of landscape boundary in Triton Hotel
图8 从特里同酒店入口水池看海岸Fig.8 view of the seaside from the entrance pool
图9 坎达拉玛酒店入口Fig.9 the entrance of Kandalama Hotel
图10 坎达拉玛酒店入口景观边界轴侧图解Fig.10 diagram of landscape boundary in Kandalama Hotel
图11 灯塔酒店庭院平面尺度图解Fig.11 diagram of spatial scale in Triton Hotel
图12 特里同酒店大厅尺度图解Fig.12 diagram of spatial scale in Triton Hotel
图13 坎达拉玛酒店入口尺度图解Fig.13 diagram of spatial scale in Kandalama Hotel
在灯塔酒店中,前后两排客房均通过中间的连廊(图11a/b)进入室外景观,在廊道的尽头,巴瓦通过廊道宽度和楼梯尺寸的放大(图11a/b),化解了室外开敞的景观与1.5 m的狭窄廊道的尺度差异,将起伏的草坪地景纳入了建筑内部。在内院与楼梯之间,巴瓦又通过一部10.5 m长的室外台阶将景观与楼梯平台衔接起来(图11c),这部室外台阶转化了建筑洞口与庭院尺度上巨大的差异,并和起伏的草地融为一体。
在特里同酒店中,入口门厅的柱子为500×500的方形柱子,塑造了一种室内空间的人工感(图12a)。但到了靠近海边泳池的一侧,柱子则换成了直径更小的圆柱(12b),在视觉上与室外的树木混为一体,建筑师通过柱子尺寸的变化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同时,建筑的边界由门厅到海边逐渐朝两侧打开,通过尺度的放大形成酒店大堂到海滨景观的切换,打开的平面也让人在门厅拥有极好的景观视野(图12c)。
在坎达拉玛酒店的入口空间,建筑师通过一系列尺度转换让人从宏大的自然景观逐渐过渡到地穴般的室内:首先,建筑入口的洞口宽达27 m,衔接了室外景观尺度;其次,通过一部收缩的大台阶将入口宽度缩小到7.2 m(图13a);最后通过一道弧墙将人引入一条只有2.6 m宽的洞穴般的廊道(图13b)。此外,为了呼应巨大的入口台阶,建筑师在门厅设置了一条10 m长的接待台以协调巨大的入口空间。
巴瓦在这些景观边界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地方,利用墙面、台阶、柱子、廊道以及家具的尺寸变化,化解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尺度差异,建立了内外空间体验上尺度的连续。与此同时,连续性的景观在内外之间完成了尺度的转化,确立了景观对室内与室外空间塑造的同时有效。
图14 灯塔酒店廊道中的岩石Fig.14 the natural rocks in the corridor of the Lighthouse Hotel
5 物件的联想
此外,巴瓦特别善于利用景观物件或者是建筑构件的异化来形成空间的暗示。一些景观元素在建筑空间中的出现,或是建筑构件的景观化,都能够在人工与自然之间建立关联的想象。巴瓦在这些交叠空间中运用了大量的景观和建筑物件的修辞,通过异化的设计语言形成感知上的联想。
例如在诸多空间中,巴瓦常常在半室外的平台和廊道中布置了场地内原有的岩石,这些岩石从硬质的人工地面上生长出来,让人在人工的室内也能感受到土地的存在,似乎暗示着一股更大的自然的力量冲破建筑所限定的边界(图14)。在特里同酒店的门厅中,除了柱子尺寸和形状的变化,柱子颜色从内到外也由白色渐变为黄色最终成为绿色或者棕色,似乎和室外的树木混在了一起,让人难以分辨人工与自然[8](图15)。而在坎达拉玛酒店中,入口处的白色弧墙,似乎是顺应着对面的岩石壁产生了形态的扭曲,结合黑色的地面,塑造了一种洞穴般的穿越体验(图16)。
这些岩石,柱子,墙面等建筑构件和景观物件的异化,能使人产生一种景观和建筑之间的联想。不论身处其中任何一方,都能隐约察觉另一方的存在。这种空间语言的异化,让巴瓦得以将连续的景观体验延伸,同时通过物件的变化,暗示下一处奇景。
图15 特里同酒店中柱子颜色的变化Fig.15 the color change of the columns in Triton Hotel
图16 坎达拉玛酒店中的弧墙Fig.16 the curve wall in Kandalama Hotel
6 结 语
当代建筑仍然看重空间与形式语言的拓展,但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上似乎缺乏更加积极的探索。杰弗里·巴瓦在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筑与景观关系的可能:即使在一个先置的建筑空间布局中,也能够塑造一种突破建筑内外边界限制的连续景观。
这种景观的连续性,感知上是一种室内与室外,人工与自然的融合状态;而追溯到设计本身,则是源于巴瓦对建筑与景观自动分割的平面关系的突破。平面格局的叠加关系确立了景观系统自身的自立性和连续性;交叠区域内的空间操作则进一步形成边界的蔓延与尺度的转换;最后,物件、构件的异化和修辞,塑造了跨越建筑与景观界限的想象。
巴瓦的设计中,建筑本身不再处于绝对重要的位置,台阶、树木、围墙、水池、草地、岩石等都与房子具有同等的分量[9];建筑似乎更像一个景框,将身体与自然共同纳入。也只有建筑与景观以如此“自立”的姿态共同投身于空间的营造,“连续的动态的”景观体验才得以浮现。这位斯里兰卡建筑师在人工与自然、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努力,是反思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参照。
注释:
① 凯文林奇《总体设计》原文:“建筑设计和基地设计的类似脱节的经常出现只是因为职业关注的传统分野。工程师或规划师设计土地细分,随后,建筑师构思建筑。最后请景观建筑师调整基地,并用只为进行装饰,到最后一刻,当邀请工程师标出梁的尺寸,或请室内设计师为房间选择颜色时,我们犯了同样的错误。惊人的不协调会由于戒备的职业界限而产生。”
② 此为查纳·达斯瓦特(Channa Daswatte)在文章《巴瓦谈巴瓦》(Bawa on Bawa)中引用巴瓦原话:“what I mean is that when you design anything- say that end wall there- you have to consider seeing through it, past it, around it from all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landscape is a moving picture that one is inside of. It is a continuum in which all sides appear simultane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