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导师育人实施路径分析
2018-04-21代莫岚
代莫岚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体系通常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专业的实践能力。然而,在高职院校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满足社会需求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校企双导师”的育人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两个学习平台,为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双导师;育人;旅游
一、“校企双导师制”概述
校企双导师制是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高职学习和就业方向而为学生设置的培养制度。校企双导师在中国发展至今,即指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高职阶段的学习。校内导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主要负责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以及初步的职业建议;校外导师由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践中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职业建议。校内校外导师相配合共同完成学生高职期间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双导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导师”制度仍不完善
由于双导师制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经验,部分学校在推行双导师制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建设和考核制度,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工作量的计算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导师们的业绩不能及时得到认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工作上没有具体的安排,奖惩制度缺失,导致部分导师在对待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心,并没有能真正发挥出双导师的优势,使导师制的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缺乏合适的契机
目前,在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职业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难于配合学校学生的学习。例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企业在节假日期间需要提升公司的业务量,那么在节假日来临之前,企业就会招收大量的导游为公司作为储备导游,这时,考取了导游资格证的学生就能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对于导游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用社会实践经历巩固专业知识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在校學生课业时间限制、出校门难、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等因素,学生与企业的工作时间不好配合,所以尽管学校热衷,企业并不积极。学校再者,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政策的支持,合作机制不足,每年能接收的在校生数量有限,因此,愿意合作的企业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质量,而不愿意耗费人力参与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加之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两者间所追求的价值不同,仅依靠教育部门进行制度规范,而政策法规不对企业予以扶持和保护,难免会造成学校单方面热衷,企业不加以配合的情况。
三、校企双导师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招生制度,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
在校企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中,校企联合招生能够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纳新的融合,同时也是维护校企双方利益的根本保证。分类培养既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措施,是专业建设特色的要求,也是合作企业岗位用人的基本需求。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划分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下又会有不同的方向,例如,导游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方向等。因此,高职院校就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不同要求、不同的专业特点,分别招收不同类型与来源的学生,并且为之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同时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
(二)双导师共同管理、考核学生成绩
校企双导师培养制度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高职院校在“校企双导师”的制度下,应实施校企双导师在岗位授课的形式,企业导师担任企业的文化与企业技术与管理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对专业知识的社会实践和工作技能的掌握方面的课程则由企业导师完成授课。在学生高职阶段的培养中,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岗位教学,学生工作技能的学习主要由企业管理。学生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核心课程和文化课程由校内导师承担,在课余时间以送教到企业的方式,实施集中授课,在校学习主要由学校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完成学业。学生三年的学习从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一是课程考核,主要由校内导师完成;二是毕业综合评价,有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2]潘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10):7-10.
[3]邓勇.高等教育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5(1):9-10.
[4]刘斓.高职导师制度的实践与问题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3(17).
基金项目:
院级课题,课题名称《校企双导师育人实施路径分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