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五位一体,协同资助”模式下的育人功能探讨
2018-04-21晏泽夫
晏泽夫
摘 要: “五位一体”资助模式,包括“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该资助模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各高校中开始推广,经过二十多年来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该模式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被时代赋予新的要求和内涵,而资助育人的理念和功能也全面贯穿在“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中,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有力工具。
关键词: 高校;资助;育人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党和政府对“推进教育公平,继续提高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比例”做出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政策稳步推进,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持續上升,于此同时政府对于贫困生的资助范围和额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彰显出党对人民的关心、对教育的重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建立健全完善的资助制度,为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或者提高个人参与社会利益分配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完善的资助政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社会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五位一体”资助模式简析
“五位一体”资助体系模式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五位一体”资助模式开始在高校中逐步推广,时至今日,该模式依然是各高校资助制度的基本框架[1]。“五位一体”资助模式,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的资助过程中,将“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联动互补,精准资助,其目的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经过二十多年来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该资助模式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被时代赋予新的要求和内涵,而资助育人的理念和功能也全面贯穿在“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中,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有力工具。
二、“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功能探讨
(1)奖
“奖”主要是指政府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这是一种奖励性的资助行为,学校对于受奖励的对象有考核要求,而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出发,这些考核要求带来了良性的竞争效应。以国家奖学金为例,8000元/年的奖励标准约等同于普通学生一年的学费或者生活费,这对于高校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若这种吸引力得以被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必能带来积极正面的育人效果。建议在新生入学时便及早向其宣贯各类奖学金的评选要求,这样有利于帮助新生树立学习目标,使其及早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从高中到大学的调整过渡期。奖学金作为一种资助手段,既是对优秀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够帮助后劲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与此同时,为了增加学生奖励的额度和范围,政府和学校决策推动下的这一模式也逐渐对社会性资助进行重视,鼓励企业、事业或者个人在高校内设立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使得优质的社会资源向高校倾斜。
(2)贷
“贷”是主要指由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学生设立的无息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校源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该政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进一步确保教育公平,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申请助学贷款,能够切实解决大学期间的学费问题,保障每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自1999年该政策实施以来,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助学贷款已经惠及千万贫困学子,助其顺利圆梦大学。然而随着助学贷款政策的推广和普及,贷款学生违约或逾期的现象时有发生,“诚信教育”应成为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在资助过程中,高校应营造诚信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思想引领,榜样垂范,案例分析等手段,不断强化学生的诚信观念,鼓励学生主动配合信贷机构完成还款手续。
近年来,部分高校还针对贫困学生专门开设了“校园无息借款”服务。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每年最高可以向学校申请2000元的无息借款,用于支付生活费或者处理突发事件。借款学生在校期间满足一定条件则可以减免全部或者部分借款,如获得“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在毕业前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或在毕业后志愿到国家贫困地区工作等。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能达到借款的减免条件。可见。“校园无息借款”的设立,既切实解决了学生生活困难,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助
“助”分为“他助”与“自助”。
“他助”主要是指政府发放或者社会捐赠的助学金,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总金额最高,资助人数最多,惠及面最广,在整个资助体系中,以国家助学金为代表的各类无偿性资助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生活费的基本保障,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抓手,其无偿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公平与公正。
“自助”是指学校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贴补生活开支。勤工助学岗位不仅是一种资助手段,也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来了解校园、了解社会,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宗旨的感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勤工助学岗位所搭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食其力,施展才华,增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也让其感受到政府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的形式、功能和内涵也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多样化的需求不断丰富。作为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育人功能不言而喻。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实质上是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现自我责任的过程。勤工助学岗位类似于真正的工作环境,这种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说教,让学生能够提前但又真切地体会到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状态,感受到职场的竞争和压力,同时也意识到工作和责任的意义,进而促使其改变固有观念,找准自身定位,肯定自身价值。
(4)补
“补”是指困难补助,用于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临时性或特殊性的经济困难[2],这种资助形式是对每学年固有的资助模式的必要补充,常常能起到雪中送炭,温暖人心的功效。作为一名在一线的学生工作者,深深感觉到,困难补助对于受助学生而言,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困难补助精准及时地发放,让陷入困难的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校“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温情与关怀,千里鹅毛,暖人心脾。当然,这也要求学生工作者能够深入到学生群体中,畅通信息渠道,尽早发现学生所遇到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困难补助作为一种资助手段,将学校的人文关怀以及感恩回馈的理念润物无声地播撒下去,在让受助学生获得归属感的同时,也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5)减
“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这是国家对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优抚对象子女,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学生等,实行的减免学费政策。如上所述,减免学费政策服务的对象是少数家庭状况较为特殊的困难学生,而这类学生往往更需要依靠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是高校资助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针对特殊经济困难群体的学费减免政策无疑是对这一类学生同样享有高等教育机会的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国家也鼓励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其学费或助学贷款由国家代偿。学费减免政策和学费代偿政策互为补充,加之助学贷款的支持,学费问题不再是寒门学子逐梦路上的牵绊,使其能夠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求学。
(6)协同资助,育人无声
“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可以总结为“一个基础,两个重点,三种形式”。“一个基础”就是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两个重点”是解决在校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两大问题,而三种形式主要是指奖励性资助(各类奖学金),有偿资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校内无息借款)以及无偿资助(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这三种形式互为补充,协同资助,其育人功能则渗透在整个“五位一体”资助过程中:通过“奖”鼓励学生认真地对待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和方向;以“贷”为契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以“助”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将“补”为非常手段及时解决学生中的突发问题,将危机转换为育人良机,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的凝聚力;“减”作为补充,实现受助群体全覆盖,为特殊困难学生开启助学绿色通道。“五位一体”资助体系应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政府和学校的关怀,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
三、资助育人的意义与启发
资助不应当仅仅是指简单的经济援助,资助过程背后更有重要的育人意义和育人需求。“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虽然在框架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其育人功能的体现还需要资助工作者的投入与付出,在各种形式的资助中,一定要时刻将“育人”的理念贯穿其中,重视对学生精神和思想上的“资助”,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阳光乐观,自信自强的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 徐登伟,褚必海高校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 发展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
[2] 于媛,基于高校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和使用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