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策略初探
2018-04-21吴迪
吴迪
摘 要: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建筑和人口越来越多,相应地也引发了各种问题,其中包括雨洪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一系列不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经过分析发现许多发展中的城市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景观生态规划不合理,所以,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视角,通过对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努力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低冲击开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前言
近年来,城市雨洪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针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这一新型问题感到颇为棘手。对我国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雨洪问题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病,很多城市在暴雨的侵袭下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象,许多业界人士纷纷提出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概念进行雨水管理,以建立一个生态城市。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行了概述,随后便分析了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方法,旨在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进程,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的现实性问题。
1 国内外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概述
虽然我国进行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人率先提出了这一理念,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建议构建一套完整的雨水排放系统,以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气候,使城市免受雨洪问题的侵扰。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对这一套雨水排放系统进行了完善,这一套系统也解决了许多城市的雨水困扰,越来越成为国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宠儿。近年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见表1)。
相对于国外如火如荼的理论实践发展,我国在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不懈努力下,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举例而言,深圳市编制的《光明新区再生水和雨洪利用详细规划》是我国较为先导的已进入实际工程建设阶段的案例。
2 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
2.1 规划方法
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进行优化,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师在进行实际工作前,要先将该城市的各项指标、参数、数据掌握齐全,包括降水等气候条件、城市建设政策、河流山川形势、土壤质量、城市已有开发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熟悉,以便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统筹全局,整合优化各种资源,更好地进行生态规划。
具体而言,城市规划设计师要在综合分析所有信息之后,根据LID理念选定控制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关键地区,然后规划相应的廊道网络等方面。在选择关键地区时,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选择:(1)建立多等级的自然渗水网络,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环节上规划对应的自然排水网络,以应对不同强度的暴雨径流;(2)改造场地和街道空间,减少不透水面,通过生态化的设计方法削减源头径流的产生;(3)整理和优化水网和水库,包括保育河道,利用水库扩大集雨面,设置雨水蓄水池;(4)恢复湿地斑块,使湿地重新发挥蓄积雨水、去除雨水污染的生态功能。
另外,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LID理念在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主要包括吸纳城市雨洪和分散城市雨洪两大方面。
2.2 空间要素
LID理念下的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涉及线性的廊道网络及斑块等两类空间要素。
廊道网络中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绿色街道,城市水系和绿地廊道。绿色街道是指通过多方面的低冲击技术手段,将街道设计成可以改善街道雨水径流的绿色廊道,可以吸纳大量的雨水径流,也提供了雨水的蓄留和净化途径。城市尺度下的生态规划,应考虑将绿道网络与绿色街道、自然河道等线性要素结合,形成城市综合化的雨洪控制生态网络。
自然斑块的常见形式主要包括具有雨季滞留雨水能力的绿地斑块,大小不一自然湖面和各种形式的人工水库。湿地斑块也是城市雨水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一部分,它可以储蓄大量的暴雨径流,并使雨水进入下一个水文循环过程。
在场地尺度上,目前已有很多相当成熟的景观化表达的建设案例,其中涉及到的设计要素包括低势绿地、雨水园、人工湿地、蓄水设施、屋项和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见表2、表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低冲击开发模式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策略进行简单探究,提供了两套低冲击开发理念下的景觀生态格局构成体系的构建思路,希望能够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关注低冲击开发模式,切实解决城市雨洪问题,还城市一个生态化、绿色化的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化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臧鑫宇,王峤,陈天.绿色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理论溯源与策略研究[J].南方建筑,2017,(02):14-20.
[2]巫梁侥.低冲击开发理念在城市新区的应用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戴逸清.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道路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