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惠芬:为苏绣而生

2018-04-21黄海苹

中华手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骷髅苏绣针法

黄海苹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馆的展品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在这个以现代先锋艺术为主的世界性艺术嘉年华上,在中国馆亮相的可不是人们常识中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而是一眼看上去非常“传统”的苏绣和皮影。34幅苏绣作品,都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之手。

“异议”四起,姚惠芬没做过多解释。她知道,对于了解苏绣创作方式和针法运用规律的人来说,这些作品正在以传统颠覆传统,凭借苏绣语言来表达传统工艺的当代性。

九变《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出自南宋画家李嵩之手,妇人、婴孩、大小骷髅,形成了生与死、老与少的鲜明对比。在姚惠芬的手中,《骷髅幻戏图》“一图九变”,色泽、光感、层次……同一幅图样,竟有了9种风格,如同有了“魔镜幻戏”之感。

这一反传统苏绣创作规律的形式,艺术家邬建安成为“变戏法”的灵魂导师。

传统苏绣要求针法过渡自然,常规来说,一幅作品最多用上几种针法。但为了表达原作中对比鲜明的画面和“生死虚无”的意境,邬建安要求用尽可能多的针法去突破传统。艺术化的创作,更讲究对立的张力。于是一幅《骷髅幻戏图》,前所未有地将50多种传统针法融会贯通,写实之处针法紧凑,意境之处空灵缥缈,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原来绣衣服纹饰的针法用来绣人脸,这样的活,可怎么干?”如此“变戏法”,在团队中引起了不安。因为抱怨“瞎折腾”,有10多位绣娘相继离开。高难度的创作,伴随着迷茫、焦虑,加上团队的不认可,坐在未完成的绣绷前,姚惠芬感觉做了40年苏绣的自己,突然间不知该怎样绣下去了。

下不了针,姚惠芬就一遍遍研读绣稿,尝试着走出苏绣固有的创作模式,去理解邬建安的设计理念。针法不够用,就参考老绣片上几乎没用过的针法,一针一线慢慢摸索,硬是倒腾出了50多种针法。细看《骷髅幻戏图》上的木柜,每一块小格子里都是完全不同的针法,令人叫绝。殊不知这新意,皆来源于传统。“这3个月,我是在邬老师的不断打击下走过来的。”姚惠芬笑言。

在绣法已相对程式化的苏绣里,一针一法都有明确的“招式”。如何创新,如何从传统中创新,是早已享有声誉的姚惠芬主动找邬建安合作的初衷。“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看得见多远的将来。”姚惠芬,完成了自己在苏绣领域里的“脱胎换骨”。

苏绣里的繁简语言

从繁到简,从简到繁。苏绣风格如历史的车轮,轮轴转。姚惠芬,繁简皆来。

《葡萄少女》,是一幅精简素雅的肖像绣。大片留白的绣面上,用极细的丝线与极简的针法绣描出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小女孩纯真的神态,托起葡萄时连带衣服上产生的褶皱,甚至仿佛能感受到那丝丝分明的发丝的弹性。这是姚惠芬采用自己独创的全新刺绣技法一—简针绣创作而成。

简针绣,是姚惠芬历时10年的探索研究后,所独创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刺绣技法。它将传统的刺绣针法与西方的素描技法相融合,适合表现素描、速写等题材,其特点是“针简、色简、构图简”。简针绣以最少的针法、最素的线色、最精炼的构图,返璞归真,回归刺绣的本源,表现出当代苏绣全新的形式与审美。

在刺绣领域里,人物一般以仿真绣绣制。这是一种吸收了油画用光、用色的技法,非常适合绣制人物肖像、风景等突出物像的立体、生动、饱满的西洋油画题材。另外一种是乱针绣,与仿真绣风格类似,画面满且写实。简针绣的出现,颠覆了近些年苏绣里人物肖像绣的既定风格。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在评价姚惠芬的简针绣作品时说:“简针绣,更像是一位高手在技法臻于化境之后,给自己画了一个省略号。在那些寥寥几笔的勾勒中,整个世界的质朴与本然就跃然其上了。”

姚惠芬将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多年的积累,“创作、创新需要学习传统、学好传统,在掌握了扎实传统针法技艺的基础上,创新也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c”

不同类型的作品,人们看到的更多是技艺、图案的繁简变化,其实作品的背后,更多是姚惠芬创作思维的灵活转变,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传统的心。这颗要创新的心,早在她小时候就埋下种子了。

师承,是技艺,更是精神

出生于苏绣世家的姚惠芬,5岁时就已经是个小绣娘了。终日见奶奶、妈妈绣一幅幅《百子图》《波斯猫》《金鱼》。

18岁那年,姚惠芬跟随父亲去苏州吴县刺绣厂交货,看到厂里一位师傅竟然在绣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没想到刺绣还可以创作这样的题材!姚惠芬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绣出这样的作品,于是向父亲提出要找外面的师傅学刺绣。就这样,开启了她从家传走向师承,从传统走向创新的苏绣之路。

“仿真绣我是向牟志红大师学的,他是仿真绣创立者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绣大师金静芬是沈寿的第二代传人。我的乱针绣师傅是任嘈娴,她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吕凤子的学生,也是乱针绣创立者杨守玉的传人。”说起自己的师承关系,姚惠芬如数家珍。

除了师傅们毫无保留地教授的各种苏绣技法,让姚惠芬记忆犹新的,是师傅们坐在绣绷子前,认真踏实地绣着一针一线的场景。看似平凡的画面,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里,成为了姚惠芬心中的精神丰碑。

这份认真对待一针一线的“绣娘精神”,一直支撑着姚惠芬在苏绣上的传承与创新。“崔永元曾问我,在苏绣大师、专家、中华巧女等身份里,我最喜欢哪一个?我说,是绣娘。我心甘情愿做一辈子的绣娘,我就是为苏绣而生的。”姚惠芬坚定地说。

在威尼斯双年展惊艳亮相后,姚惠芬更忙了。一边要保持高质高量的创作,一边要到各地讲学、传授苏绣技艺。“教与学是相对的,每一位绣娘身上都可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传艺的过程中,我也会有意外收获。”

姚惠芬曾在陕西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上课,她惊讶地发现,课堂上一位老太太竟然会绣自己一直钻研却还没弄明白的蜘蛛网图样。“我无论怎么绣,辐射状的纵向丝和一圈一圈的纬线总是不平整。”姚惠芬上前讨教,老太太倒是很惊讶:“您这样的大师,还这么谦虚地跟我们学习,没见过。”

结果老太太是先绣纵向丝,再回到原点绣纬线,这样纬线就从绣面背后绕了过去,交叉点不在绣面上重叠,整张蜘蛛网就变得轻盈生动了c

在姚惠芬的影响下,妹妹姚惠琴也一直在坚持苏绣创作。全身心投入苏绣事业的她们,正契合了绣庄取名“琴芬”的初衷。

1998年,姚惠芬在苏州镇湖开了当地第一家繡庄,取她与妹妹姚惠琴名字中各一个字,命名为“琴芬绣庄”,同时也是“勤奋”的谐音。姚惠芬希望姐妹俩不能因为从事了多年的苏绣,就松懈下来,而是要勤奋努力地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骷髅苏绣针法
《骷髅格》曲学思想考论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骷髅行乞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会移步的骷髅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