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实践基础

2018-04-21欧阳湘

红广角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文化自信习近平

【摘 要】“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提出的发展战略,其思想渊源有三个方面: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带一路”倡议获各方响应,主要是因为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个倡议符合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习近平;历史渊源;文化自信;实践基础

【中图分类号】D232;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1-0069-07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探索国际经济治理新机制的平台,也受到各方学者的重视。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众多,但从中共党史角度进行研究不多。①本文尝试在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研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并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从一个侧面观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习近平曾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②不过,这一倡议提出后在表述上有一个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过程。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③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又正式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④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⑤同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14年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①

2013年12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谈到2014年中国经济外交时,提出要: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争取“早期收获”。②不过,习近平并未立即采用这种表述。直到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说:回顾中阿人民交往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并提到“一带一路”。他说,“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习近平并谈到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内容与做法。③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提出的发展战略,其思想渊源有三个方面: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带一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带一路”倡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上角度看,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及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发展之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创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市场理论和全球化思想。④

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一带一路”就是一项具有深远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国际化倡议。

(一)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出“历史思维”这个治国理政的关键词。据统计,至2016年11月初,习近平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30次提及“历史思维”。⑤习近平提倡在治国理政中运用历史思维。他认为,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⑥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破解现代难题的光辉典范。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说: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⑦不久,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6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3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中央政治局这次学习安排这个题目,主要是想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⑧

盛世中华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引领者。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下应运而生,在互通有无、互利共赢中兴盛。从历史上看,陆海丝绸之路兴盛之时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到清中叶,国力强盛的中国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沿线各国各地区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千差万别,但都有商品交换的共同愿望。它聚合了沿线国家的商贸、产业和资源配置,成为各方利益交汇的经济走廊。沿线各国商品贸易、人员交往和人文交流多种需求,又带来沿线国家商品结构、生产方式、市场行为以及政策机制、社会组织、思想观念重新建构的良性互动。①

透过对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历史的总结,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丝绸之路既有诸多差异,也有许多共性。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历代政府都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军事戍守,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与沿线国家和各民族讲信修睦、守望相助,为丝绸之路的发展营造出良性的外部环境。丝绸之路贸易管理的政治环境是开放的,但异于近代西方倡导的完全开放的市场机制。

(二)弘扬伟大的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历经两千多年所凝练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通过血腥扩张寻求殖民统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中国是推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最重要的国度,但从未借此对外侵略扩张,更没有因丝路之便占有他人一寸土地,从而赢得沿线国家信任和仰慕,丝绸之路因此成为各国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典范。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就如何弘扬“丝路精神”进行了阐述。一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二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三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既要讓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四是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习近平还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②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简单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名称,而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丝路精神,并将其化作连结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点和纽带;把古代丝绸之路缔造的无数辉煌,化作激发推动当今社会和平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习近平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外界反响很大。各方之所以反映强烈,主要是因为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①2017年9月6日,习近平给“中阿博览会”的贺信中说:历史上,中阿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实。②

(三)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命题:“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所具备的强大创造力、生命力,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取向、精神活动、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文明创造的成果,倡导崇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和”文化,坚持的是“以和为贵”“有容乃大”格局;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的是“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人文交流。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③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④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让合作更加包容,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⑤

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谐共赢的价值理念和心理基础。“一带一路”通过文化这一媒介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走出去”与“请进来”紧密衔接起来,通过文化交流,可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软实力,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话语权。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文化交流使沿线国家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某些西方国家持敌对态度,将其冠之以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声称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中国以文化自信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精神,向世界展示“一带一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延伸与传承,是符合各国人民求同存异意愿的和平之路,是符合各国人民合作共赢意愿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源泉。

(一)改革发展的实践基础与要求

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弱于许多西方小国,处于世界经济边缘地带的境况,重新回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普遍遭受重创,世界经济重心进一步由西方向东方转移。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G7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占世界51%下降到了2015年的31.5%;即使用汇率法计算,也从占约62%下降到约46%。甚至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G20等发展中国家发言权较大的国际事务处理平台。②

“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求索、 奋斗奉献奠定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经济了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③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正是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

中共十九大,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于市场的扩展有必然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生成新的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还可平衡国内经济、调节经济增长速度。④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获各方响应,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这个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①

(二)外交与国际战略的坚持和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倡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支持被压迫人民的正义事业,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毛泽东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仍被广泛沿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一系列新论述。在新的国际政局下,更加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更加突出独立自主,更加强调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世纪之交,中国共產党人开始思考国际问题战略。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人民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述:“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②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会议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③

习近平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一带一路”倡议,尊崇“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⑤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构想,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勾画出了一条从区域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使“和谐世界”的现实有了阶段性目标和明确的可操作性。⑥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延续和扩展

“一带一路”倡议绝非中国政府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经过20多年深思熟虑产生的宏大发展战略。1990年,中国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建成并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构成“新欧亚大陆桥”,由于所经路线大部分是古代丝绸之路,所以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原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独立,执行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务实外交政策。1994年4月,李鹏访问中亚四国,与各国领导人达成重振丝绸之路的共识。中亚几国也积极活动铁路、公路、摆渡联合的“亚洲—高加索—欧洲”方案;哈萨克斯坦还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①在中国方面,199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中,提出要建设“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东西部经济的不平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央政府21世纪初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中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这个区域与后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上是重叠的。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一带一路”构想是一个全球性宏大战略,那么“西部大开发”可被看作这一战略的预演与前奏。②还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内部而言,“一带一路”是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③当然,也有学者呼吁:“‘一带一路不要成为国际版西部大开发”。比喻是否恰当暂且不论。但显然,西部大开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一带一路”是西部大开发的延续和扩展。事实是:中央政府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室下设综合组目前由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赵艾兼任组长,副司长翟东升兼副组长;办公室下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调推进组(“路推组”)组长是该司巡视员欧晓理,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推进组(“带推组”)则是该司副司长肖渭明。

“一带一路”,是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倡议,不仅是我国经济“调结构”“转发展”的需要,也是欧亚经濟转型的需要。对于“一带一路”的国际意义,就各界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来,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是各国撸起袖子一起干的共同事业。“一带一路”发掘新兴市场潜力,“一带一路”地区占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④“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仅就国内而言,在2015年版规划中,一带一路重点圈定18个省份。但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不存在缺席省份,各个省区都要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出台后,各地对接热情高涨。⑤“一带一路”影响各条战线,其广度也是西部大开发不可比拟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博大文明,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由“一带一路”倡议的个案,可从一个侧面观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

(欧阳湘,历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文化自信习近平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