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地庐山游客依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8-04-21殷程强李文明

传播与版权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感性遗产地游玩

肖 荟 殷程强 李文明

[本文系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依恋视角下的国内游客亲环境行为特征、驱动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41661034)资助;课题项目: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二届学生科研课题“地方依恋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的特征、驱动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课题编号:xskt17306),课题成员为肖荟、殷程强、黄佳慧、文媛、田星太,指导老师为李文明]

一、文献综述

“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该现象由段(Tuan)于1974年第一个观察到,而段(Tuan)也首次提出了恋地情结[1]。之后的1978年,瑞弗(Relph)提出地方感知概念[2]。1989年,威廉姆和罗根布克(Williams&Roggen-buck)提出地方依恋概念[3]。随后,威廉姆等又提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两个维度组成,其中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4]。目前国内学者在游客地方依恋的概念和构成维度上多引用Williams和Roggenbuck的地方依恋概念及量表,但会根据调研情境对相关测量项目进行调整。

综合以上对地方依恋理论的简述,可见威廉姆等提出的地方依恋构成维度是地方依恋维度的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威廉姆等提出的地方依恋构成维度理论,以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地庐山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游客地方依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为“地方依恋量表”“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影响因素”,问卷计分方式则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法进行计分。地方依恋量表如表1。

表1:地方依恋量表

(二)调研实施与样本分析

调研时间为2017年11月11—12日和2017年11月25—26日,调研地点为“牯岭镇”,其中2017年11月25—26日调研活动为补充调研。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65份,剔除有缺失选项的问卷2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回收率为91.32%。样本结构方面,男性占比51.65%,女性占比48.35%;学历为专科的游客占比42.98%,学历为本科的游客占比38.02%,年龄在16~25岁阶段的游客占比58.68%(见表2)。从统计分析看来,样本的选取数据质量较好。此外,样本中地域来源为“江西”的游客占主体,比例为75%(见图1)。样本反映出的情况与调查者在调查地观察到的情况相符,因此调查具有代表性。

表2 :样本基本情况

图1:样本地域分布情况

三、特征

(一)总体特征

根据问卷设计题项来划分,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5]。计算庐山游客的地方依恋均值为4.24,表明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庐山产生了地方依恋,且依恋水平较高。从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来看,地方依赖维度均值(4.27)高于量表总均值;相比之下,地方认同维度均值(4.19)低于量表总均值,地方依赖维度均值高于地方认同维度均值。显示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情感性依恋低于功能性依恋,说明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主要来源于对庐山的功能性依恋。

地方依赖维度下,自然资源均值M1=4.39,基础设施均值M2=4.29,健体功能均值M4=4.34,学习功能均值M8与M10=3.99,社交功能均值M9=4.65。其中,社交功能均值最高,学习功能均值最低。这说明,在功能性依恋上,游客对文化遗产地的依恋主要体现在社交功能上。

地方认同维度下,陌生人情感关怀均值M3=4.21,同行伙伴情感关怀均值M5=4.68,人综合性情感关怀均值M6=3.97,地方情感关怀均值M7=3.91。其中,同行伙伴情感关怀均值最高,地方情感关怀均值和人综合性情感关怀均值水平接近且较低。这说明,在情感性依恋上,游客对文化遗产地的依恋主要来源于同行伙伴情感关怀上,且游客对“人综合性情感关怀”和“地方情感关怀”的依恋程度相当。

(二)差异特征

以游客地方依恋均值、地方依赖维度均值和地方认同维度均值为变量,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地方依恋及其两个维度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考察游玩庐山频次和出游方式这两个因素在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形成中的影响作用。为了尽量消除样本量差异悬殊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游客地方依恋的年龄差异分析中,忽略样本量太少的“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样本,利用“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5个年龄组进行比较分析;文化程度差异分析忽略样本量较少的“初中以下样本”的样本进行分析;职业差异分析忽略样本量太少的“记者”,“农民工”样本进行分析。

表3:方差分析表

表4:具有显著性差异特征的均值一览表

1.性别差异。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在不同性别游客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在地方依恋均值水平上,男性游客比女性游客高;且在地方依赖维度、地方认同维度上,男性游客呈现出来的均值水平均比女性游客高。这说明,男性游客的地方依恋感比女性游客明显,且其“情感性依恋感”和“功能性依恋感”也比女性游客明显。

2.年龄差异。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在不同年龄游客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呈现显著差异性。本项结果与其他研究学者在年龄差异上研究有所不同,如赵宗金等人在沙滩旅游人群地方依附感与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上得出不同年龄的被调查对象在地方依附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赵宗金等人的研究样本在年龄分布上,青少年和老年人数量较少。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的不显著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庐山作为知名文化遗产地,其知名度及特殊性在各个年龄段游客中呈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故在不同年龄阶段下不呈现显著差异性。

3.职业差异。不同职业的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通过均值对比得出,教师的地方依恋最高,医生的地方依恋最低;地方依赖维度方面,农民的地方依赖最高;地方认同维度方面,教师地方认同最高。这说明,教师对庐山的地方依恋最强,且主要体现在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情感性依恋上;而农民虽未呈现出高的地方依恋感,但其依恋感主要源于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功能性依赖。

四、影响因素

(一)游玩频次

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具有不同游玩庐山频率的游客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不呈现差异显著。

通过研究游玩频次均值后发现,游玩频次6次为临界点,游客游玩次数达到6次,其地方依恋感水平最高,同时功能性依恋的地方依赖感和情感性依恋的地方认同感也达到最高水平。而当游玩频次超过6时,地方依恋感下降明显,其中功能性依恋的地方依恋感下降的最为明显。

(二)出游方式

游客对文化遗产地庐山的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不同同行方式的游客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在地方依恋水平上,随团游客要高于不随团的游客。并且,在地方认同维度和地方依赖二个维度上随团游客均要高于不随团的游客。说明随团游客的地方依恋感要普遍高于不随团的游客,且其情感性依恋(4.33)和功能性依恋(4.25)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庐山旅游时产生了较高水平的地方依恋,且其地方依恋主要源于对庐山的功能性依恋。游客地方依恋的差异特征主要体现在游客的性别和职业上。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游客的地方依恋感水平及二维度(情感性、功能性)的依恋均比女性游客明显。而在职业差异方面,“教师”对庐山的地方依恋感最强,且主要体现在情感性依恋中;农民的地方依恋感不强,且主要源于对庐山的功能性依赖。游客的出游方式和游玩频次是影响地方依恋感产生的重要因素。出游方式中,随团游客的地方依恋感要普遍高于不随团的游客,且其情感性依恋和功能性依恋都处于较高的水平。游玩频次方面,游玩频次6次为临界点,游客游玩次数达到6次,其地方依恋感水平相应达到最高,同时功能性依恋的地方依赖感和情感性依恋的地方认同感也达到最高水平,而当游玩频次超过6,地方依恋感下降明显,其中又以功能性依恋感下降最为明显。

(二)讨论

唐文跃在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6]中显示,游玩目的地频率是地方依恋的一个度量指标。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文化遗产地庐山游客的地方依恋感在游玩频次中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且出现临界点等波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旅游目的地游客地方依恋的特殊性,本研究团队今后将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来揭示这一特殊性。

【参考文献】

[1]Tuan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Inc,1974.260.

[2]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London:Pion Limited,1976.156.

[3]Williams DR,Roggenbuck JW.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some preliminary results[C].Proceeding of 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San Antonio,TX,1989.7

[4]Williams DR,et al.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J].Leisure Sciences,1992(14):29-46.

[5]贾衍菊,林德荣.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与影响机理——基于地方理论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7):161:169.

[6]唐文跃.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10):1202-1207.

猜你喜欢

情感性遗产地游玩
走,游玩去
小蚂蚁去游玩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女性手游玩家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假日游玩
语言的情感性之于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