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玛丽·雪莱的浪漫主义观念

2018-04-20陆烨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雪莱玛丽

陆烨

摘    要: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既是一部哥特式小说,也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小说具有许多浪漫主义的因素,同时揭示了个人主义追求与社会秩序、传统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弗兰肯斯坦》中的浪漫主义因素、人物形象设置和对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个人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三个角度来分析玛丽·雪莱的浪漫主义观念,形成对作家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浪漫主义观    个人中心主义

玛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女作家,是诗人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著名女权主义者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女儿。拥有众多头衔的她似乎就是为文学而生,其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作,更是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说。自1818年发表后,这部作品受到诸多关注,之后搬上了大荧幕。《弗兰肯斯坦》中不仅有惊悚恐怖的情节和巧妙的叙述结构,还有作家对科学发展的超前性警示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这些都显示出玛丽·雪莱独特的个人见解和高超的创作技巧。总而言之,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主题意义与艺术技巧值得分析,同时读者也可以透过这一文本来管窥作家的浪漫主义观念。

《弗兰肯斯坦》讲述了一个人造人的故事。小说中有丰富的想象、对大自然的歌颂与向往,在人物大段的独白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具有许多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人物原型方面,小说选择了普罗米修斯这一在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笔下时常出现的英雄人物,但对这一形象进行重塑和反拨,诞生了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借这一主人公,作家表达了对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个人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反对因過度自我提升而忽视对他人的幸福与义务的行为,强调传统的价值观。综合地看,玛丽·雪莱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对浪漫主义中的某些问题作出反思。

一、浪漫主义因子

作为浪漫主义天才诗人珀西·雪莱的妻子和两位大家的女儿,玛丽·雪莱从出生到成年始终浸染在浪漫主义的气息中,深受影响。

首先,《弗兰肯斯坦》便是想象力的产物。在1816年那个阴雨连绵的夏季,拜伦、雪莱夫妇、波利多里在瑞士日内瓦度假,因拜伦偶然的一个提议,大家开始创作鬼故事。玛丽·雪莱绞尽脑汁想写出一个恐怖至极的故事,在拜伦与雪莱就生命起源问题进行探讨的启发下,当日半夜就如神示般获得灵感,“我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也不能说我再思考,因为突如其来的想象力攫住了我,牵引着我,使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一连串的形象,这些形象之鲜明生动,远非普通思维所及。”①正因为有这般丰富的想象力,玛丽才能创造出如此恐怖的情节,面色苍白的青年人偷盗尸体用残肢碎尸拼凑成巨人,在某种机械作用下,巨人活动并具有超越人类的体力和智力,进行一系列的复仇行为。在想象力的感召下,作家创造出独特的巨人形象,编织出可怕的情节,从而诞生了这部经典小说。

其次,在人物语言方面也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无论是维克托还是怪物,他们的言语中都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字里行间富有感染力。以怪物为例,在第10章中与维克托争论时,他这样说道:“难道我受的罪还不够,你还要雪上加霜,增加我的痛苦吗……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天堂般的极乐世界,可我,唯独我,却永远与幸福无缘。”②言语之间满是心酸和委屈,不由地让人产生怜悯之情。

作为女性浪漫主义作家,玛丽·雪莱也表达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尤其是雄伟壮丽的景色。自然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美和力量,是造物者的伟大产物,赋予人们无穷的力量,并抚慰了他们的心灵。当维克托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时,投身于山林之中,大自然平复了其内心的焦灼,他重新体会到自然的重要性,并得到宁静和净化。在小说中,玛丽·雪莱不止一处流露出对自然的崇敬之意。作家这样写道:

“这水声对极为敏感的我来说,宛如一首摇篮曲,催我入眠……一种感激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③

“这一派壮丽雄伟的景色给了我能接受的最大安慰,同时涤荡了我心中渺小卑微的年头,使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虽然我心中的悲哀尚未消除,但还是有所缓解,我的心情也因此趋于平静。”④

“大自然中威武雄壮的奇观胜景的确总让我肃然起敬,使我忘却昔日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 ⑤

在维克托陷入无法自拔的悔恨中时,他总能在大自然中获得一丝抚慰。陡峭险峻的蒙坦弗特山、川流不息的冰河等景致使他叹为观止,更意识到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卑微。而在前往北极追赶怪物的过程中,维克托认为有神灵在指引着他前进,在饥恶时出现了食物,在干渴时天降甘露,这显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同样,怪物因为丑陋的容貌遭到造物者的抛弃;尽管他心怀善意,努力帮助人类以获得爱与关怀,却也被人们厌恶、殴打,内心充满愤懑,甚至厌弃自我。至始至终,怪物都热爱自然,向大自然倾诉自己,暂时忘记那些不公平的遭遇,“大自然迷人的景色使我精神振奋,往事已从我的记忆中消逝,眼前的一切怡静安然,而闪光的希冀和对快乐的神往则将我的未来染成一片金色。”⑥由此看出,作家对浪漫主义推崇自然的观点是完全认同的。正是因为离群索居,远离了自然,维克托才逐渐自我膨胀,以为自己掌握了创造生命的奥秘,便想取代上帝的角色创造出怪物,最终却自食恶果,临终前才反省自己,明白回归自然的重要性。怪物的结局也是在北极之地毁灭自我,生于自然,归于自然。

二、对浪漫主义的反拨: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弗兰肯斯坦》的副标题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是指小说主人公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一位从宙斯处盗取生命的火种到人间、用泥土造人的英雄。古希腊著名悲剧家曾创作《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塑造出不畏强暴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称赞他是“哲学日历中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到浪漫主义时期,普罗米修斯这一受尽磨难的英雄形象得到作家们的推崇,被改写或是重写。诗人们赞誉普罗米修斯,尤其是在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他成为勇敢的、敢于对抗权威的英雄和神,拥有高尚的道德,这与当时社会普遍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吻合。

然而,这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英雄形象在《弗兰肯斯坦》中得到改写,甚至是反拨。在玛丽·雪莱的笔下成为了一个野心勃勃、自私冷酷、不负责任的反英雄。诚然,作家并非一味地批判主人公,也流露出同情之心。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和普罗米修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维克托·弗兰肯斯坦自小性格比较孤僻,不与人交往,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追求荣耀,“我一定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远远超越他们!我将沿着前人的足迹走下去,走出一条新路,探索未知的自然力,向世界揭示生命创造的讳莫如深的奥秘”⑦,他希望用科学知识来造人,掌握生命的规律从而造福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生命的火种至人间,也是出于造福人类的动机。前者通过拼凑尸体加以电流刺激的作用创造出人,后者用泥巴造人,都是在赋予生命,扮演造物者的角色。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的造人动机并非是无私的,是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由我缔造的一种新的生物将奉我为造物主而对我顶礼膜拜、感恩戴德。许多尽善尽美、妙不可言的幸运儿亦将感谢我赐予了他们生命。天下做父亲的,有谁能像我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此结草衔环,感激涕零?”⑧造人的过程也是邪恶的,他从坟墓、藏尸间搜集人体各部分器官,甚至折磨活生生的动物,躲在顶层房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连他自己都常常感到厌恶。因此,即便他在造人时不要求舒适的生活条件,待在肮脏的环境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仍然无法避免其行为的罪恶性。

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将自己视为英雄、科学的开拓者,能够打破生死循环的界限,使人起死回生,似乎从一开始他便陷入一种疯狂、激情之中,未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十一月的一个阴沉的夜晚,当怪物睁开眼睛的那一刻,维克托因为偏见和恐慌而匆匆逃离,没有承担身为父亲的责任,直接导致怪物之后的复仇行为,最终家毁人亡。维克托·弗兰肯斯坦造人的行为是对人的身份的僭越,赋予事物以生命是神的能力,因此遭到了惩罚。怪物先后杀死了他的弟弟、贾丝汀、好友克莱瓦尔和爱人伊丽莎白,自己也在去北极追赶怪物的路途中死去。他的惩罚是自食恶果,毁于亲手创造出来的人。而普罗米修斯的惩罚则是来自于天神的记恨。

所谓“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俨然成了一个讽刺性的评语。在个人主义思想的趋使下,维克托·弗兰肯斯坦丧失了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理性精神,无所顾忌,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并试图取代上帝起死回生,完全忽略了这一行为的危害性,这是与普罗米修斯这一浪漫主义英雄形象截然不同的。玛丽·雪莱改写浪漫主义典型的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位野心勃勃、自私残忍的年轻科学家,也借怪物之口表达了她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态度。

三、对个人中心主义的批判

19世纪初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整个社会崇尚自由、解放、自我进取的精神。在这种社会氛围影响下,人们无所顾忌地奋斗,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玛丽·雪莱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在《弗兰肯斯坦》中“暗暗地表示了自己对浪漫主义的批判态度”⑨。作家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并非是一个勇敢的英雄模范,玛丽通过该形象批判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出现的个人中心主义和违背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倾向,警示人类毋因过度自我提升而危害社会。

伊安·瓦特在《现代个人主义神话》中总结出“个人主义者”的几大特征:“过度的自我”、“醉心于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追求命运自主”、“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自己的选择”。⑩这些特征在维克托·弗兰肯斯坦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孤僻的性格使得他对于自我的关注远甚于对他人的,一直受到个人成功和荣誉的驱使,陷入一种狂热的激情之中。他将自己视为英雄甚至是神,宣称造人的行为是为克服死亡,造福人类,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超越前人的成就甚至超越生死的界限。在此过程中,他更是不惜代价去偷盗尸体碎片,折磨其他的生物。一切物体只是为他个人而存在。而当沃尔顿的探险船被困在冰川之中,许多水手命丧于此,维克托还劝阻船员们拿出英雄气概,继续向北航行:“奥!做个男子汉,而且做个勇敢的男子汉吧。你们应该矢志不渝,坚如磐石。冰之坚硬岂能同你们心灵的坚强同日而语?……别让你们的脸上带着耻辱的烙印返回家园,要作为经过战斗洗礼的英雄——从未在敌人面前临阵脱逃的英雄凯旋而归。”{11}也因为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在怪物诞生之初,他不愿承担责任便将其抛弃。在两人唇枪舌战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发现怪物虽然外貌丑陋,可是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体力,具备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远超普通人。在某种程度上,怪物已经完全不在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的掌控范围之内,甚至会引起恐惧之情。因而,与其说他是因为怪物容貌丑陋而心生嫌弃,不如说是他无力掌控接下来的一切。他既不能完全脱离怪物,又无法彻底毁灭它。纵观全文,维克托·弗兰肯斯坦悲剧的根源在于其个人中心主义思想,他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远离亲人和自然,试图想通过造人来获取荣耀,却因过度张扬个人价值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家破人亡,临终才意识到宁静平和的心态的重要性。

《弗兰肯斯坦》中有三个叙述层次,如果说作家通过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的形象正面对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个人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话,那么她借用怪从反面进行了批判。尽管怪物外貌丑陋,但是它天性是善良、美好的,希望能与人类结识,以优良的品质来得到理解,从而获得爱与关怀。然而,他的造物者抛弃它,人们嫌弃它的容貌,幸福化为泡影,导致它走上复仇之路。玛丽·雪莱通过怪物的陈述来谴责人们因为过度关注自我而漠视对他人的责任,害人害己。

小说中第三位叙述者是青年沃尔顿,可以说是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的后继者。沃尔顿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大,探险活动是最大的心愿,心中满怀浪漫主义的激情,试图征服自然,“天上的群星将目睹我的成功,成为我胜利的见证。在尚未驯服但并不肆虐横行的自然力面前,为什么不继续前进呢?又有什么能阻挡人类坚不可摧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呢?”{12}并且认定维克托·弗兰肯斯坦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知己。但是他有清醒的认识,在探险船被困冰川之中时,并未一味地听从维克托的言论继续向北前进,而是考虑到船员们的安全问题选择返航。冒险事业就此打住,沃尔顿却悟出了比荣耀更为珍贵的人生真谛:“如果你所从事的研究有可能使你冷落别人,使你丧失生活的情趣,不想体验那种纯真质朴的生活乐趣,那么,你的研究就是不正当的,换句话说,你就不应该在这种研究上耗费心思。”{13}维克托·弗兰肯斯坦临终的告诫及时地约束了沃尔顿,避免他重蹈覆辙。

小说结尾,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病逝,怪物前往极地自焚,沃尔顿终止探险事业,留给读者许多思考的空间。在那个宣扬自由意志的无限张扬、关注自我的时代,诸多浪漫主义作家在作品中极力赞誉英雄主义气概和个人价值。玛丽·雪莱崇尚浪漫主义,《弗兰肯斯坦》运用大胆的想象,洋溢着充沛的激情,借人物之口表达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作家重写浪漫主义典型英雄形象,关注个人追求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揭示极端的个人主义对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危害。日益张扬的个人意志和过度提升自我,一方面导致人们忽略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玛丽·雪莱并非一味地支持浪漫主义,而是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批判个人中心主义思想,起到警示作用,显示出作家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超前思考。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11}{12}{13}[英]玛丽·雪莱,著.刘新民,译.弗兰肯斯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95,90,91,92,112,38-39,45,222,12,47.

⑨转引自陈静,从《弗兰肯斯坦》初探玛丽·雪莱的浪漫主义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218.

⑩Watt,Ian. Myths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Faust,Don Quixote,Don Juan,Robinson Crusoe. Cambridge UP,1996:122.

参考文献:

[1]艾晓明.科学与怪人——重读一部女性小说经典《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研究,1998(1).

[2]陳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3]陈静.从《弗兰肯斯坦》初探玛丽·雪莱的浪漫主义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4]刘新民.评《弗兰肯斯坦》[J].外国文学研究,2001(1).

[5]霍晓珊.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6]黄梅.女人和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9.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雪莱玛丽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名言名句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明天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