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女足:少女们的别样青春
2018-04-20陆洋
陆洋
对于郯城一中女足的很多队员来说,足球是一只转动命运罗盘的巨手。如果没有选择足球,她们也许会像很多普通的农村女孩一样,去外地打工或者很早成为几个孩子的妈妈。
对于郯城一中女足的姑娘们来说,踢足球是走出乡村的一种方式。
曼德拉说:“体育在绝境中创造希望,体育改变世界。”如今,在山东南部的这座县城,这群农村姑娘们印证着这句名言。
一
“拿到球后你会有太多的选择,但我要你做出最合理的选择。”3月29日下午,教练姚波在球场上对他的队员们说。
正值仲春的郯城县,微风中仍然夹杂着丝丝寒意。郯城一中女足的姑娘们刚刚踢完一整场球赛,脸上红扑扑的,教练催促她们抓紧穿上外套。昨天,姚波给队员们讲了“高位压迫”的战术,今天就用一场比赛验收昨日的教学成果。队员们领会的都还不错,姚波比较满意,稍作点评后,大家就开始做放松运动了。
大强度的训练使姑娘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就连吃饭也是几分钟就搞定了。
大多时候,姚波在球场上都很严厉。作为队长,杨传丽是“被骂得最狠”的一名队员。杨传丽踢的后腰位置,被称为“整个球队的灵魂”。攻守兼备,素质全面,有统筹意识,善于给队友创造机会,头脑清醒,反应迅速……这些优点,都是一名后腰所要具备的。“后腰位置能够支撑整个球队的中场防守。这就要求一名能够担任后腰的队员,必须从战略上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
除了在球场上的价值,在场下,杨传丽还要“发挥余热”,为教练分担瑣碎工作。比如今天,训练结束后,杨传丽还要检查球场上有无遗留物品,并统计队员们购买球袜的数量。这导致杨传丽最后一个踏进食堂的时候,已经快下午6点半了。用了不到十分钟,杨传丽吃完了晚饭,从食堂到宿舍冲个澡,再赶到教室上晚自习,杨传丽只有20分钟做完这些事情。7点,杨传丽准时出现在教室,打开书本开始自习。
如此快节奏的生活,杨传丽早就已经适应。五年前,姚波去郯城县庙山镇山北东村选队员的时候,12岁的杨传丽又矮又小,本不在推荐的人选中。但杨传丽的小学老师觉得她活泼好动,就把她拽出了队伍,这一拽也将她拽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中。
杨传丽是家中老大,还有个妹妹正上小学。平日父母对她很放心,所以当她提出“要去县里踢足球”的时候,尽管不知道踢足球能为杨传丽带来什么,却也欣然答应了。“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即使不踢球,杨传丽也希望自己将来能走出乡村。而足球,在恰当的时机,帮她完成了愿望的第一步。
二
当然,这个决定也使杨传丽付出了超于同龄人的努力。
2013年,姚波带领郯城县一中女足参加了中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回到学校后,姚波向校领导汇报,决定组建自己的梯队。从那时起,郯城女足的初中队员就被安排到一中对面的育才中学就读。
杨传丽是第一批梯队球员,每天都要在两个学校之间来回穿梭。训练的伤痛是家常便饭,这也使这帮女足姑娘们拥有了忍耐疼痛的能力。不管是做对抗时撞击的浑身青紫,还是铲球时蹭掉一层皮,她们都能“淡然处之”。“碘酒擦一下,训练继续。”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要遵守一些其他的“运动员守则”。比如,严格控制零食,“就连雪糕都不能多吃。”有一次,一个队员在路上吃着一根雪糕,回头瞟到姚波的车正往这行驶。紧张之余,队员随手就把雪糕扔到了路边,“等车开过去再看,原来不是姚教练。”
在杨传丽看来,以上种种皆是一个运动员的“修养”。姚波制定的训练要求、生活守则虽然严厉,但在生活中,姚波更像是队员们的亲人。“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孩子待的时间都长。”杨传丽记得,有一次姚波出差去培训,回来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回队里给大家训练。在这样的期盼下,小个头儿的杨传丽很快成长为球队的中坚力量。球场上,她总能快速对对手的动作做出反应,掌握全局。
今年年初,当网上传出郯城一中女足队代表国家出国比赛的消息时,杨传丽还将信将疑。不久后,姚波宣布了这个消息。极度开心后,杨传丽突感责任重大。作为队长,她将教练的焦急和紧张看在了眼里。从未接触过五人制足球的她们,要适应新的比赛规则,适应陌生的场地和环境,这些都会阻碍球队发挥真正的实力。
三
3月10号,球队出发前往枣庄高铁站,当天在北京住了一夜,次日飞往以色列。这是杨传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家。飞行了11个小时后,她们到达了目的地以色列,此时已是凌晨。休息过后,队员们度过了“漫长的”一天。脱离了以往的学习环境、训练节奏,大家都很不适应。甚至,直到第一场比赛前,16岁的徐加銮才第一次看到了用篮球场改的五人制足球场地。
3月19日,世界中学生女足五人制足球赛比赛现场,郯城一中女足对阵克罗地亚队。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场上的比分是3:3。
“当时我的心态崩了。”守门员徐加銮说。因为徐加銮的一个失误,克罗地亚队刚刚将比分追平。当时的徐加銮压力剧增,她知道这场比赛对她,对球队意味着什么。
两分钟后,凭借队员的一粒进球,中国队将比分改写为4:3。最终,经过与以色列、中国台北、法国、土耳其以及克罗地亚队的激战,郯城一中女足获得此项赛事的第七名。赛后在休息室,姑娘们都哭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几天来激战的压力被突然释放,二是对这个名次实在不甘心。
徐加銮来自郯城县东北部的泉源乡。这是一个拥有4.8万人的山区农业乡,乡村的闭塞使大多数人对足球毫无概念。
与杨传丽一样,12岁的徐加銮对足球一无所知,直到被姚波发现。小升初那年,徐加銮的身高已经有一米六八,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使她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加入了郯城县育才中学,同时成为郯城一中女足队的一员。
在育才中学就读期间,每周一、三、五是训练日,徐加銮要在五点五十之前到球场,训练到七点十分再返回育才中学上课。除此之外,每天的下午还要训练三个多小时。这样的训练生活周而复始,徐加銮有时也会眼馋其他的小伙伴能够在假期的时候出去玩耍,但足球已经浸入了她的生活节奏,即使寒暑假期间,训练时间一到,她还是回到队里参加训练。
四
与杨传丽、徐加銮经历相似的还有王小双。王小双原本是郯城县泉源乡王家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女娃娃,父母早早就给她规划好了初中毕业后的出路:跟着父母去南方打工。
因为偶然陪男生踢了一节课的足球,王小双的命运轨迹从此大不相同。小学五年级时,她所在的清泉小学组队参加全县校园足球联赛,没想到,在体育课上给男生当陪练的王小双突然让姚波眼前一亮。经过推荐考察,王小双顺利进入郯城一中女足培养梯队。三年后,王小双顺利进入一线队,随队三夺全省冠军,两次进入全国三强。
2016年,重庆大学向王小双伸出了橄榄枝,她也因此成了郯城一中足球队里第56名被大学录取的队员。
自2012年以来,郯城校园足球队连续三年在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测试中全部过关,已有近80名校園足球队队员被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录取,校园足球队升学率达100%。郯城一中还与恒大足球学校签署了合作意向,成为其优秀生源培养基地。
在杨传丽看来,姚波教练带领这群乡村孩子走出了闭塞的世界,教会她们热爱、教会她们努力,同时带给她们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但事实上,未来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与杨传丽同一批加入一中女足队的一共有10个孩子,目前坚持下来的有8个。走了的两个孩子,一个承受不了每日高强度的训练,另一个去了当地的一所职业中专学校。最近,杨传丽在路上碰见了这个在中专读书的昔日队友。“已经大变样了,化妆了,穿的也比较成熟,脸化得特别白。”杨传丽跟她打了个招呼,没有过多寒暄,“感觉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五
杨娜娜是第一个“反哺”的郯城一中女足队员。杨娜娜与球队现任守门员徐加銮来自同一个地方——泉源乡,这里貌似拥有出产“大高个儿”的基因,杨娜娜也曾是郯城一中女足队的守门员。
作为球队的“元老级”队员,杨娜娜的人生轨迹被这个球队永远的改变了。2010年,杨娜娜上初三,在泉源初级中学练排球。有一次姚波来挑队员,一看就看中了杨娜娜出色的身体条件。姚波找到杨娜娜,第一个问题就是“喜欢足球吗?”这个问题杨娜娜不知道如何作答,喜欢吗?当然谈不上,足球有什么规则她甚至都弄不懂。
第二次见到姚波,杨娜娜正在进行体育测试,姚波“充满亲和力”地为她加油,让她对这个“姚老师”好感倍增。再之后,有个同样来自泉源的师姐找到杨娜娜,向她描绘了球队的生活。由此,杨娜娜下定决心,加入郯城一中女足队。
很快,杨娜娜成为了姚波“队伍”的一员,随队征战三年,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后,以高水平体育特招生考入吉林化工学院。
她已经无法抹去足球的印记,理所当然地在大学的足球校队效力了三年。同样是踢球,但大学的生活节奏与一中相差巨大,突然获得的自由让长久被球队纪律约束的杨娜娜一度茫然。习惯了每日高强度训练的她,突然“闲下来”,脚还有点“痒”。
临近大学毕业,她看到姚波在微信群里问大家,“有没有想从事足球教育的,可以来球队做教练。”杨娜娜动心了,但也“害怕帮不了姚教练。”终于鼓起勇气主动请缨时,姚波像几年前那样鼓励、称赞了她。
如今,杨娜娜在球队辅助姚波进行日常的训练工作,并主要负责守门员的训练。未来,她想要考取教练资格证,将足球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她又回到了自己足球之路的起点,她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了足球给她命运带来的改变,并将再一次见证那些如她一样的孩子因为足球而拥有别样的未来。
从小县城到国际舞台,郯城的女足姑娘们已经创造了历史,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她们所面对的世界,在足球改革的大潮下,将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而周围的人们也将会对足球有着更深切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