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方水土 十里乡贤

2018-04-20何文阚莹莹

新城乡 2018年3期
关键词:长宁县乡绅乡贤

何文 阚莹莹

今天,从幸存的乡村老宅走过,也许还能看到“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之类的门楣题字,人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曾经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的道德修束。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绅或乡贤始终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乡绅大都是乡村社区兴办学务,修建各种社学、义学、族学甚至私塾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在灾荒年代,乡绅又是政府重要的社会协助救济力量,在捐资和主持乡赈的活动中不可或缺。平时,他们还常常组织兴办一些诸如育婴堂、栖流所、施棺会、救生局之类的慈善机构,以帮助救济鳏寡孤独或残疾等一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在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晁夫人就是一个非常有菩萨心肠的乡绅遗孀,在当地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时,她一次次主动捐出家产,搭建粥厂,广济灾民。因此,“乐善好施的乡村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对乡绅的主流认识:“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协助,则劝戒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

除了做慈善,乡绅还是制约官权的重要力量,有能力“为民请命”,当官府权力与乡土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能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保障乡土社会利益。事实上,官府在征收赋税或执行其它公务时,必须征得他们同意才能付诸实施。

作为“乡贤”,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后人的尊重和推崇。比如宋朝的朱熹就在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再如《洪洞县志·人物志》记录的靳之隆“解任归,筑读书精舍,数百里负笈从游者,不下百数,各因其才,多所成就。处乡党以中正和平为一邑表率”。这样的乡绅往往因其“贤德”被大力旌表,如在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到了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

一方水土,十里乡贤。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由乡贤主导的乡贤文化历来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四川有哪些知名的乡贤?

曾海宽:广施善行获乡邻敬爱

曾海宽,明代泸州人,从小受家庭影响,饱读五经史籍,博学而笃志。康熙《四川总志》卷十八《隐逸志》载:“曾海宽,泸人,善诗。家贫不仕,授徒于合江。常晚浴于渡口,举遗金七百,还其主。又以学资给鬻女偿官钱者,其人纳卷授女,宽焚而遣之。”

曾海宽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子孙后代多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直至今天,泸州境内的曾氏后人仍受曾海宽的影响,以“修身、诚信”为家训,并由此延伸出其他家训,载于族谱。

当时家乡大塘(今泸县方洞镇牌坊村)杂繁差役多,于是他携全家迁居到风景秀丽的合江县笔架山麓,自己设馆教学,以微薄的学资养家糊口。自来到合江笔架山以后,曾海宽待人谦和,和睦四邻,诲人不倦。经常尽自己绵薄之力,广做善事,口碑甚好。

隆冬季节,曾海宽在路上遇到衣不蔽体的在外讨饭的人,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披上,还给一些散碎钱财解决温饱。曾海宽经常在傍晚时去江里洗澡消暑。有一次他洗完澡要准备回家时,忽然发现岸边有一个包袱,他打开一看,里面有白银七百两。他就在江边守护着这些银两,直到深夜失主找来而奉还。失而复得的失主,要拿出银两感谢他,曾海宽婉拒了。

曾海宽去世后,他的种种善行和良好的美德,受到当时政府的褒奖,被崇祀在泸州乡贤祠内。康熙《四川总志》、乾隆《合江县志》、嘉庆《直隶泸州志》皆将他列入乡贤志。

乾隆年间,曾氏族谱

眉山彭端淑:归蜀掌教献身育人事业

彭端淑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四川眉州丹棱高桥桑黄坝(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桂香阁)人。他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出生于一個富庶的大家庭,《清史列传-彭端淑》称他:“幼而颖异,十岁能文。”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乡试中举,后进士及第,任升吏部员外郎,文选吏司郎中,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广东肇罗道署察使等官职。彭端淑在其任上,以“清慎”自励,他身为朝廷命官节制重镇,但出行议事,巡视察访,却轻衣减从,并严禁“迎送馈”,违者严惩,其作为深为地方“吏民称歌”。对于民事纠纷、刑律诉讼,则依据案情,权衡事理,循律论断,旬月之间便处置肇罗道所属州县陈积老案三千余件,由是声威大振。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彭端淑辞官归蜀。归蜀后,时任四川学政陈筌聘彭端淑掌教锦江书院,后由主讲晋为山长(院长)。锦江书院是四川当时的省立最高学府。彭端淑掌教锦江书院约二十年时间,其间他以广博的学识,全力于教书育人。蜀中著名学者如李调元、李鼎元、张翯、姜锡嘏、钟文韫等皆出其门下。晚年的彭端淑将其全部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

长宁梁正麟:解甲归田续修故乡县志

梁正麟

梁正麟,字叔子,号瑞之,四川长宁县人。辛亥革命后,梁正麟历任广西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四川军政府参事、秘书长、上川南道观察史、四川盐运使、眉山专区督察专员、省参议员、长宁县参议长、国民大会代表,“九一八”事变后任四川省国难救济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的宜宾《长宁县志》记载,梁正麟自三十年代后期“解甲归田”,回到故里,修县志、办学校、做善事,赢得乡贤名声。在长宁,至今乡民们仍流传着他续修县志、倡议和参与修公路、出资创办培风私立中学、支持乡绅建纸厂和筹划开煤矿、兴产业等一件件益事。

由于时势多变,当时的长宁县志年久失修,修志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但梁正麟言难不畏难:抓紧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出包括所及人员配备、办公地点、必要经费开支等若干事项在内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及时上呈主管审批,以取得认同和支持;邀约挚友、邑上举人沈宗元一道承担重任;及时聘请人员,组建精干班底,内设了文牍、会计、书记、绘图、采访员等,作了职责分工;广泛宣传,向社会征集散落于民间的资料,以保志书尽可能少出现缺项和遗漏。

在梁正麟的加紧筹划下,修志“工程”进展顺利。县上及时设立了修志局,开辟了必要的经费开支渠道,且在县衙内腾出几间房屋作办公地点,并特为梁、沈二人各备一间办公和休息的简便套房。至此,整个修志“工程”迅速打开局面,走上正常运作轨道。续修告成的长宁县民国志,成为一部珍贵的地方史志文献。

“晚清民国两朝仕宦,洧江河畔一代贤达”,有书如此赞誉梁正麟,而他也成为长宁人心目中位分极高的乡贤。

猜你喜欢

长宁县乡绅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四川长宁县发生六级地震
争分夺秒 生死大救援
画痴
一壶酒与一活鹅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