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大茶树“三新种”及其分类学意义

2018-04-20李华钧谭树立徐荣波刘勤晋

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金佛山山茶茶树

李华钧 魏 旭 谭树立 徐荣波 刘勤晋

(1.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 2.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6)

1 引 言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这已是举世无争的事实。但原产地有无中心,原产于西南何地,国内有影响的是“原产云南南部说”、“川滇黔毗邻山区说”及“川东鄂西说”等三大学说。毫无疑问,除“原产云南南部”说外,余下学说都与重庆关系密切。为摸清家底,匡正视听,宣传振兴重庆茶产业,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参照全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312-2007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茶树》,组织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学系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举办了“重庆市首届古树茶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培训班”,随后于2017年4月12日至16日和10月11日至15日分两组对江津、綦江、万盛、南川(此为一组)、万州、酉阳、彭水、武隆(此为二组)进行了实地考察及样本材料采集。

重庆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茶区,茶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调查发现,有的大茶树的确是处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存留下来的“野生”茶树类型;有的则是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前人工栽种而后丟荒的处于“野生状态”的栽培茶树;有的虽位于农家房前屋后,但树龄逾百年,谁也说不清到底多少年。众所周知,关于茶树的“野生”和“树龄”,异说颇多,可参阅相关文献,本次调查对此不深究。因调查所涉茶树几乎都是树型高大、目测树龄近百年或数百年的大茶树,为保护这些珍贵资源,参照国家古树名木保护标准,挂牌时对其树龄做了相应处理。

2 调查结果及“三新种”定名

2.1 主要形态分类特征

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即“界、门、纲、目、科、属、种”七大阶元分类,而栽培植物的分类——其基本单位是品种,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栽培茶树品种的分类历来存在多种学术派别,如“六类十三项四十目”、“树型、叶类、萌发期、适制性、产量”及“型、类、种三级分类”等。其中“型、类、种三级分类”简便实用,实际生产中广为应用,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1]亦采用并沿用于野生或半野生茶树的形态分类。

“型”即树型,包括乔木、灌木、小乔木。“类”即叶片大小,分为特大、大、中、小。“种”即萌发早晚,分为特早生种、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各种树型茶树具备,二组所含县区只有小乔木和灌木,没有乔木,一组包括地区以乔木为主,少量小乔木和灌木。值得注意的是,南川区现存大茶树数量较多,乔木、小乔木、灌木皆具,类型丰富。

叶片大小是表现不稳定的性状,它既受遗传物质基础决定,又容易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修剪采摘、台刈更新,营养缺失或丰厚都易使叶片大小发生明显改变。当然,在同一栽培管理条件下,遗传基础差异决定的叶片大小不同的品种还是能明显表现出其特征的。调查结果看出,乔木茶树几乎都是大叶或特大叶类型,只有江津2号、3号例外,属于乔木中叶,这一状况同全国茶树资源普查的结论基本吻合。小乔木以大叶为主,但也有中小叶类型的。灌木以中小叶为主,但也有大叶类型。从叶形角度看,无论乔木、灌木、小乔木,都是椭圆形为主,少数长椭圆形,没有近圆形,仅极个别小乔木和灌木茶树出现披针形叶,乔木没有披针形。

关于大茶树萌发早晚这一重要物候期特性,调查中发现不同植株差异极为显著。调查时间集中在3、4天内,纬度海拔变化不大,但有的植株已形成对夹叶,有的尚未萌发。南川1号和2号相距不足300米,纬度海拔一致,1号处于萌动至鳞片展期,2号则已是对夹3、4叶。万盛3号萌发至一芽五叶而顶芽仍较肥大,具有持续展叶能力,表现出旺盛的生长势及早生特性。调查时值早春,气温较低,一片叶从萌发到完全展开至少需5天左右,植株间萌发早晚差异当在15天以上。众所周知,即便是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的茶树萌发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茶树早春萌发所需要的生物学最低温度(也称生物学零度),早生的要求生物学最低温度较低而晚生的则较高,而这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可以肯定,重庆大茶树具有萌发特早、早、中、晚的不同类型。

2.2 定名三个茶树新种

根据调查获取的详实数据,参照《中国植物志》刊载的中山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2],定名了重庆大茶树资源的三个新种:

古剑山茶

学名(暂定):CamelliagujianshanicaQ.J. Liu et Li (隶属张宏达分类系统之秃房茶系)

植物学分类地位: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侧膜胎座目 Parietales

山茶亚目 Theineae

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亚科 Theoideae

山茶族 Trib.Theeae

山茶属CamelliaL.

茶亚属 subgen.Thea(L.) Chang

茶组 sect.Thea(L.) Dyer

秃房茶系 ser.GymnogynaeChang

古剑山茶CamelliagujianshanicaQ.J. Liu et Li

地理坐标:106°59′98″0 E 28°95′82″33 N

海拔:999.9±5.4 m 模式标本取自重庆綦江古剑山林区(见图1)

树型乔木,树高824 cm,树幅582 cm×697 cm,树姿直立,最大干径33.9 cm,最大干围106.5 cm,基部干径27.8 cm,基部干围87.5 cm,最低分枝高106.5 cm。

叶形椭圆,大叶类,叶型指数2.34,叶色深绿,微隆起,叶身平,叶质中,叶基栔形,叶尖渐尖,锯齿钝、稀、浅,叶脉10对,叶缘平。

一芽二叶长7.2 cm,百芽重49.75 g,芽叶茸毛少,黄绿色,叶片近水平着生,节间长2.5 cm。

花萼绿色,5片,无毛;花瓣白色,9瓣;花冠平均5.5 cm,子房无毛;花柱长2.4 cm,3裂,裂位中,雌蕊高于雄蕊(少数等高)。茶果少,三角形或肾形,果径平均2.5 cm,果皮厚0.7 mm,茶子半球形或锥形,种径平均1.7 cm,百粒重136.2 g。

图1 古剑山茶

金佛山茶

学名(暂定):CamelliajinfoshanicaQ.J.Liu et Li (隶属张宏达分类系统之秃房茶系)

地理坐标:107°26′76″5 E 28°93′51″57 N

植物学分类地位: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侧膜胎座目 Parietales

山茶亚目 Theineae

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亚科 Theoideae

山茶族 Trib.Theeae

山茶属CamelliaL.

茶亚属 subgen.Thea(L.) Chang

茶组 sect.Thea(L.) Dyer

秃房茶系 ser.GymnogynaeChang

金佛山茶CamelliajinfoshanicaQ.J. Liu et Li

海拔:1099.0 m 模式标本取自重庆南川德隆镇银杏村(见图2)

树型乔木,树高840 cm,树幅390 cm×350 cm,树姿直立,基部干径25.0 cm,基部干围78.5 cm,最低分枝高46.0 cm。

叶形长椭圆,大叶类,叶型指数2.74,叶色深绿,微隆起,叶身内折,叶质硬,叶基栔形,叶尖渐尖,锯齿钝、稀、浅,叶脉10对,叶缘微波。

一芽二叶长7.5 cm,百芽重46.21 g,芽叶无茸毛,绿色,叶片上斜着生,节间长2.3 cm。

花萼绿色,5片,有毛,花瓣白色,8瓣;花冠平均5.0 cm,子房无毛;花柱长2.2 cm,3裂,裂位中,雌蕊高于雄蕊。茶果三角形,果径平均2.3 cm,果皮厚1.0 mm,茶子锥形或近球形,种径平均1.8 cm,百粒重155.4 g。

图2 金佛山茶

柏枝山茶

学名(暂定):CamelliabaizhishanicaQ.J. Liu et Li (隶属张宏达分类系统之茶系)

地理坐标:107°23′91″55 E 28°89′48″35 N

植物学分类地位: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侧膜胎座目 Parietales

山茶亚目 Theineae

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亚科 Theoideae

山茶族 Trib.Theeae

山茶属CamelliaL.

茶亚属 subgen.Thea(L.) Chang

茶组 sect.Thea(L.) Dyer

茶系 ser.SinensisChang

柏枝山茶CamelliabaizhishanicaQ.J. Liu et Li

海拔:1304.2±5.3 m 模式标本取自重庆南川柏枝山林区(见图3)

树型灌木,树高690 cm,树幅670 cm×330 cm,树姿开张,兜丛直径126.0 cm。

叶形椭圆,大叶类,叶型指数2.54,叶色深绿,微隆起,叶身内折,叶质硬,叶基栔形,叶尖渐尖,锯齿钝、稀、浅,叶脉9对,叶缘微波。

一芽二叶长6.8 cm,百芽重29.57 g,芽叶茸毛少,绿色,叶片着生上斜,节间长2.7 cm。

花萼绿色,5片,无毛;花瓣白色,8瓣;花冠平均4.3 cm,子房有毛;花柱长1.8 cm,3裂(个别4裂),裂位浅,雌蕊雄蕊等高。茶果大部分肾形,少数球形或三角形,果径平均2.5 cm,果皮厚0.9 mm,茶子近球形,种径平均1.7 cm,百粒重170.4 g。

图3 柏枝山茶

3 植物学分类意义探讨

3.1 关于茶树的遗传学标记

同其它植物一样,茶树的遗传标记主要分为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标记。形态学标记是植物分类经典的、传统的、长盛不衰的依据。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的茶组植物分类主要依据茶树生殖器官子房室数、花柱裂数、子房有无茸毛来进行划分,因相比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的变异要小得多且稳定得多。细胞学标记主要是依据Leven(1964)和Stebbins(1971)理论:植物的演化反映在核型上是由对称性的核型向不对称性的核型演化。但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茶树的核型分析可供参考,常有交错重叠,不能“一锤定音”。茶树生物化学标记主要基于儿茶素、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分析,但它们都属次生代谢产物,即便同一株茶树在不同季节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以此为据进行分类,数据很难有可比性。近些年分子水平的遗传标记研究如火如荼,RAPD、SSR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远近、品种鉴定等研究报告结果令人耳目一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亮等结合上述标记方法,尤其是应用了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提出了茶组植物分类的新系统[3],显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似乎在分类阶元上欠妥,种内又含若干种,分类的系统性和界限的清晰性不如传统分类,故本调查新种命名仍采用张宏达的茶组分类体系。

3.2 南川金佛山大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前述指出,金佛山大茶树类型丰富,有乔木、灌木、小乔木,有特大叶、大叶、中叶、椭圆叶、长椭圆叶,有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种。按张宏达茶组分类系统,茶组下面分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共四个系,它们是按植物进化的顺序排列的。最原始、最古老的五室茶系中,南川茶(CamelliananchuanicaH.T. Chang et Xiong)在列,这是1990年由中山大学张宏达和西南大学熊济华共同命名的[4]。本次新定名的金佛山茶(CamelliajinfoshanicaQ.J. Liu et Li)隶属于秃房茶系,柏枝山茶(CamelliabaizhishanicaQ.J. Liu et Li)隶属于茶系。五柱茶系下属的几个茶种都远在云南的西部和南部,应当由于生态隔离之故,金佛山茶树与之绝无天然交集。即是说,张宏达茶组分类系统中除五柱茶系外的所有茶系所属种在金佛山均有分布,这是非常罕见的。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早有论述,某一物种的起源中心,也应当是该物种的分布中心,金佛山如此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的集中性,理所当然地证明重庆是茶树原产地所在地区。

此外,西南大学刘勤晋近年的研究表明,“巴渝(古重庆)则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地方。”[5]该研究主要依据东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值得指出,《华阳国志》因其“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详实,资料可信”而被称为地方志“鼻祖”,按其记载推算,巴渝已有三千年的利用茶的历史。尽管此前人们熟知、广为流传的是茶圣陆羽《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凭此追溯茶之利用史可达五千年,但“神农”仅是我国先民农耕、医药、制陶等诸多发明集大成者的化身,是传说中的人物,以此为据不科学也不可靠。地处“神奇”北纬30°附近的金佛山,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成为南北东西动植物的交汇地,拥有生物资源八千余种[6]。同其它植物一样,躲过“第四纪冰川”的浩劫而幸存,大茶树在这里繁衍生息。三千年来,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茶树的进化;茶树异花授粉的特性,导致基因型高度杂合,造就了表现型的多样性。

致谢: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参加调查工作,谨致谢意!

1 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委员会编.中国茶树品种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3卷),pp115.

3 陈亮等.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茶叶科学, 2000,20(2):89-94.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3卷),pp121.

5 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pp14-15.

6 刘正宇.重庆金佛山生物资源名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金佛山山茶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走马金佛山
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与红山茶组10个物种间的杂交亲和性研究*
红山茶
南川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旅游推介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山茶梅花图》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重庆·南川美丽金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