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大势、勇于担当,共同开辟“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的光明前景

2018-04-20程东红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技馆场馆科普

程东红

在全球范围、国家领域、城市层面直至乡镇基层,自然科学博物馆都在为科学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哪怕是一个小型的科技馆,也能在科普工作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将科学和应用技术惠及当地百姓,特别是少年儿童,以丰富其日常生活,厚实其未来人生。“一带一路”倡议,为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途径。

一、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博物馆的定义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自1946年成立以来,其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已经修订了八次,其中2007年修订的第八版定义指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为着教育、研究、鉴赏之目的而去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之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据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博士称,博物馆定义的第九版目前正在付诸讨论。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传播系教授、中国科技馆新馆内容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伯纳德·希尔博士(Bernard Schiele)长年专注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他认为自然科学博物馆是“社会参与的、并向公众传播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的发展之机构”。*Massimiano Bucchi, Brian Trench, Routledge Handbook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 2014.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均不乏突出表现。

第一个发展阶段为1683-1929年。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致力于充实并展示其馆藏,同时呈现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始建于1802年的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参与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众多博物馆当中,堪称历史最为悠久。除此之外,国家达尔文博物馆(俄罗斯,1907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1914年)以及国家地质博物馆(乌兹别克斯坦,1926年)都是在这一发展阶段先后建立起来的。

第二个发展阶段为1930-1959年。这个发展阶段以展示现代科技和强调知识本身为特点。著名的亚美尼亚地质博物馆即建立于1937年,展品数由建馆之初的1410件增加到14000件;同在这个阶段建成开放的,还有贝尔格莱德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塞尔维亚,1952年)。

第三个发展阶段为1960-1975年。这个发展阶段对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特点是促进科学大众化,并加速知识的扩散。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谢尔盖·科洛列夫航天博物馆(乌克兰,1970年)建成开放,备受公众欢迎。

第四个发展阶段为1976年至今。对于这个最新的发展阶段,研究人员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咸认为这是一个科技创新并与社会互动的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建立起来,举其荦荦大者,有建立于1976年的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立于1988年的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建立于1993年的澳大利亚国家恐龙博物馆,建立于1998年的亚美尼亚维克多·安巴尔楚缅天文台,建立于2004年的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建立于2009年的埃及亚历山大天文馆暨科学中心,建立于2010年的波兰哥白尼科学中心,建立于2012年的菲律宾思维博物馆,建立于2014年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博物馆,建立于2015年的肯尼亚科学中心,建立于2016年的马来西亚槟榔屿技术中心,甫建于2017年的尼泊尔航空博物馆,以及计划在2018年建成的伊朗伽亚谟天文馆暨科学中心。准此以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不仅独具历史,而且亦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故、趣时以取新,同时更与世界各国的科普场馆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流。

回顾自然科学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其兴衰起落,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是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基础;二是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对博物馆领域的投入程度。2016年,适逢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发贺信,以志纪念,而策来兹。此举足徵中国政府和社会层面均极重视自然科学博物馆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使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界同仁备受鼓舞。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整个中国大陆仅有自然科学博物馆22座,其中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中国人经营的有之,外国人经营的也有之。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实现了自然科学博物馆几何式的增长。及至2015年,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数量已增至969座。

深入探究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有三个场馆的发展极具代表性。一是北京天文馆,它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1957年建馆,当时规模极小。进入新世纪后,该馆在原址进行扩建,形成A、B两馆,于2004年建成开放。二是中国科技馆。今天的观众,置身于其雄伟的建筑之内,游目于其先进的设施设备,无不叹为观止,而鲜知其当初的艰难缔造。由于当时资金拮据,1988年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竣工之时,展厅面积相当局促狭小。2000年世纪之交,中国科技馆二期新展厅建成,并与一期展厅同时开放,国家科技馆初具规模,服务观众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仍与社会公众对科学文化的需求相去甚远。2006年,中国科技馆异地重建新馆,并于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卒底于成、敬启管钥,自此常年门庭若市,一直保持人气长盛不衰,实体馆年观众量连年稳中有升,2017年接近400万人次。三是上海科技馆,该馆承亚洲文会(1933年)和上海自然博物馆(1956年)之旧,并在其基础上发扬矞皇、终成其大。2001年,上海科技馆建成开放;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成为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目前在建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开放的上海天文馆,将成为上海科技馆的天文分馆。

上述三个案例足以证明,自然科学博物馆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曾经历过缺少资金、研究不足和专业人员匮乏的阶段。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今天中国的近千座自然科学博物馆也绝不是反掌折枝、唾手可得的,而是经过中国的博物馆人数十年如一日,赴之以毅力,持之以恒心,才成就了今天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辉煌。应邀参与本次研讨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其中有些面积也不大,我认为“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先把场馆建成并运行起来,而不是急功近利,盲目求大求全,经营兴作非崇其堂庑、重檐藻棁不可。有时候,小反而意味着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大的提升空间,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设自然科学博物馆,本来就是一个由小到大、聚沙成塔的过程,从来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今天我们能够聚首北京,共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共同发展大计,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可谓功不可没。自1980年成立以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以学术立会,以科普立身,在交流信息、研究理论、提升能力、推动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至2016年底,协会拥有团体会员658家,个人会员1264人。

二、 自然科学博物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自然科学博物馆不是自成小天地的象牙塔,而是提供公共科学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公众参与科学的重要平台。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纳米材料和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涉及伦理的基因编辑等一系列问题。公众现在已经开始反思,甚至质疑我们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具有科学背景的社会问题”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自然科学博物馆领域的思考和改变。

本报告将从可持续性、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及其与社会的互动三个方面所面临的新挑战、新做法和新问题进行探讨。

(一) 可持续性

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2015年度报告》,人类的各种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根据测算,各种自然资源已无法支撑这种无节制的需求增长,有些资源已近枯竭。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及经济体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之道。为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自2000年以降,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已经行动起来,发起了一系列倡议。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雄心勃勃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即《2030议程》),提出了未来15年需要实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指标,在全球和国家政策推进层面,实现了从千年发展目标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过渡。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科学创造可持续未来;通过科学创造知识,促进理解,使我们能够找到应对当今严峻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挑战的措施,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社会的方法。*https://en.unesco.org/themes/science-sustainable-future.基于此,自然科学博物馆一向致力于公众的技能和能力建设,不遗余力地培养公众的好奇心,为公众理解科学提供对话的平台,促进公众在校外学习科学,推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和应对各种挑战。通过这些行动,自然科学博物馆就科学之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向全社会发出清晰而强烈的信号。*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blog/2016/11/unesco-science-museums-vitally-important-for-sustainable-develop ment.

自然科学博物馆通过不断创新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及时回应国家、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实践。以埃及亚历山大天文馆暨科学中心为例,该馆每天在其“公共科学传播世界公园”内举办“七大洲面临的环境问题”主题教育活动,每场活动时长15分钟,共有20位学生参与其中。该活动将地球的七大洲分别设置为七个不同站点,每一站点所传达的科学内容主要针对该大洲各国目前所面临的极度恶化的环境问题。*https://www.iucn.org/content/egypts-planetarium-science-centre-activities-rio20.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跨国界的问题,不仅十分复杂,而且令人困扰。目前各国各行其是、零敲碎打的做法,固不足为训;而自然科学博物馆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的实践多为立足当地和本馆的孤立行动,回应仍然不够,内容较为局限,模式比较单一,必须加以改进。在今天这个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正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力解决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一样,各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也必须联合起来、一致行动、综合发力、全面施策,方能于事有济,带来改变。

自然科学博物馆怎样联合起来?如何行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各国及其民众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全球化实现了全人类跨文化的对话,这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带来了新机遇,提高了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可及性,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也为自然科学博物馆有效应对全球的社会和环境关切,并通过贡献各自的技能和能力提供务实的帮助,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当务之急,是用好用足信息技术这一联结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全球公众的强固纽带,努力拓展国际视野,切实提升全球意识,大力开展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实时交流,藉以消弭公民和科学技术之间的鸿沟。

(二) 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数十年间,世界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由此而带来的财富与繁荣,其分配竟然如此不均,以至于人们将其视为世界许多地区每况愈下的社会问题、政治动乱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的根源。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较低人类发展水平状态。即便是在中国这样的人类发展指数处于高水平的国家,亦依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质言之,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与客观现实之间,尚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为缓解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斥资10亿美元,用于实施经济转型、自然资源管理和早日康复计划等旨在改善民生的倡议。至今为止,这些倡议已经帮助98个国家创造了200多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其中36%是为妇女创造的),94个国家实施了低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措施,全球有119个国家共计2470万人(其中51%是妇女)从中受益。

在应对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30教育行动框架》,为各国政府和合作伙伴提供了如何将承诺变为行动的指南。《全球教育2030议程》则旨在确保优质教育成果为全民所共享,凸显了教育领域的包容性、公平性和性别平等,并特别强调在一个多元和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公民通过终身接受教育和培训去获得工作技能的重要性。*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56/245656E.pdf.

为应对博物馆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博协发布了《战略计划(2016-2022)》,期在通过扩大参与、改进服务、增强沟通和能力建设去提升会员的价值。*http://icom.museum/fileadmin/user_upload/pdf/Strategic_Plan/ICOM_STRATEGIC_PLAN_2016-2022_ENG.pdf.

2017年11月15-1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科学中心峰会,是国际科学中心和科技馆界三年一度的盛会。作为国际社会的利益相关者,来自各大洲的近千名自然科学博物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公司企业的与会代表,围绕峰会“联通世界,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这一主题,就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寻求具有长效影响的战略对策。峰会还发布了由全球六大地区科学中心和科技馆网络组织负责人共同签署的《东京议定书》。如何有效实现科普资源的均衡分布和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也是峰会热议的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的“科学马戏团”项目尤为引人注目。所谓的“马戏团”,实际上就是一个“迷你”的流动科技馆,由一辆卡车和25件便携式互动展品构成,辅以若干现场科学表演,主要以学生、教师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自1985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经覆盖了全澳500多个社区(其中包括90个原住民社区),在学校举办了15000多场科学秀。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当中,有85%认为这个项目帮助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科学马戏团”项目异曲同工的是泰国国家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启动,每年运行200天,巡回40个府(泰国全国共76个府,不包括曼谷)。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欠发达地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其所能提供的科普资源捉襟见肘。更棘手的是,其自主开发资源的能力非常薄弱,并且缺乏获取可共享资源的渠道和机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大中型场馆则拥有相对优质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后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跨区域跨场馆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流动,为前者提供资源和服务。这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三) 科技创新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层出不穷的科学新发现、新成果,持续地推动着世界的转变,也不断地刷新人们理解科学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关于科技创新及其与社会的互动问题,可以分解成三个层面:一是突破传统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已有的、成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作为主要展陈内容的窠臼,在展览中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进展;二是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效提升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质量;三是促进具有科学背景的社会问题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题进入自然科学博物馆,通过科技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搭建沟通平台。希腊塞萨洛尼基科学中心暨技术博物馆“将课堂设在太空”的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活动是欧洲航天局的教育活动之一部分,通过将欧洲哥伦布实验室设在国际空间站内,来自欧洲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受邀可以围绕在其中开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切磋,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技进步固然不可逆转,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自然科学博物馆必须做到:第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其现有的展陈内容以及教育活动当中,以避免出现滞后性;第二,充分利用诸如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去寻求展览教育、观众服务、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将其服务拓展至观众参观之前和参观之后,并及于不能到达现场参观的公众;第三,搭建新的科技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特性和优势,努力增进公众对科学与社会以及科学与伦理等问题的理解和参与。

总之,自然科学博物馆必须通过其展陈内容和教育活动的与时俱进,去及时回应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去阐述具有科学背景的社会问题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题,去满足公众对理解和参与科学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三、 解决之道:合作与共享

面对上述挑战,我在这里提出的对策是:携手合作,资源共享。

(一) 互惠共享的中国探索

前面所述的三个问题——可持续性、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及其与社会的互动——中国莫不如是。以言可持续发展,则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城市发展无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天天见诸媒体;以言发展不均衡,则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分布方面,至今仍是我们的痛点。

近年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界在应对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现公共科普资源和服务公平普惠、互惠共享的路径和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愿分享以下案例:

案例一:科普大篷车。科普大篷车是面向基层科普需求而推出的多功能科教专用车,以车载小型化科普展品(20~30件左右,因车型而异)和展板的形式,为县以下的城镇社区、学校、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因其具备机动灵活的特点,素有“科普轻骑兵”之称。科普大篷车项目于2000年由中国科协启动,2012年正式移交中国科技馆运行,不仅解决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且弥补了科技馆建设在区域和城乡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案例二:流动科技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以“体验科学”为主题,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顾名思义,流动科技馆具备小型科技馆的基本展教功能,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没有实体科技馆的县级区域的公众,由50余件互动展品组成3个主题展区和10个分主题展区,并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等相结合,展览面积800平方米,可在当地体育馆或会议中心之类的公共建筑内进行展出,展出周期通常为3个月。

案例三:农村中学科技馆。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公共科学教育服务不足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向社会筹集资金2000万元,实施“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这些微型科技馆以20件(套)科普展品、4~5台电脑、1台3D打印机、1台多媒体投影仪和1000本科普读物为内容,深入到穷乡僻壤的中学,并直接在教室内“安家落户”,使得当地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拥有参观科技馆的美丽体验。

案例四:东西科普场馆携手、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青海省德令哈天文科普馆是西部地区第一座以天文为主题的科普场馆,位于天高云淡、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拥有非常有利的天象观测条件和一流的设备。不久前,该馆与北京天文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根据这一框架协议,北京天文馆对德令哈天文科普馆提供场馆管理、人员培训、群众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关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帮助;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则承接北京天文馆组织的天象观测活动。通过这种协作关系,彼此不仅激活了资源优势,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天文场馆的服务水平和科普能力。

案例五:科普影片联合采购、联合研发。在中国大陆地区,多数自然科学博物馆都设有IMAX影院、4D影院等特效影院,但由于自身影片制作能力不足,因此片源主要依赖进口,影片租金高企,给影院造成不轻的负担。为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搭建影片联合采购平台,48家成员单位集体谈判、统一订片、轮换放映,打破国际特效影片发行商的垄断独登。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影片联合开发平台,场馆与企业共同投资开发特效影片,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提高影片制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此外,更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展示交流会、放映技术培训班等活动,解决成员单位所面临的设备升级、数字化转型和电脑控制等技术挑战,共同提升设备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

案例六:中国数字科技馆。如何将前沿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引进展厅并融入教育活动当中?如何根据学校、社区、公众多元化的需求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科普资源?对于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博物馆来说,这些都是极具挑战的难题。2005年12月,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建“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s://www.cdstm.cn),将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科普视频等组织、开发、整合成为数字化科普资源,提供给科普场馆、公益组织和社会公众免费获取和使用。刚才,怀进鹏书记代表中国科协郑重宣布,愿意通过“科普中国”和“中国数字科技馆”现有的网络平台,将这一科普资源库无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开放使用,使既优既渥,既霑既足。

以上探索,成效几何?让我来数说兼图说一二。

图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相关数据分析(2013-2015年)

2000年至2017年,科普大篷车共开发出4种车型,面向全国累计配发1445辆,开展活动184000次,惠及公众约2.06亿人次;

2011年至2017年,流动科技馆累计配发展览288套,巡展2261站,服务公众8332万人次,并已正式启动第二轮全国巡展工作;

2012年至2016年,农村中学科技馆已覆盖29个省/自治区,受益青少年达137万人次;

2006年至2017年,中国数字科技馆官方总资源量9.79TB,日均PV超过293万;

位于青藏高原的德令哈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将天文课列为全体学生义务教育必修课的城市。

以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为例,最近的数据表明:由于缺乏资源而从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人群已由57.7%降至22.6%,而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人群则由7.9%增至 22.7%(见上图)。由此可见,公民通过科技类场馆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对场馆的利用率较高。

因此,通过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极大地弥补了中国科普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科普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公共科普服务能够覆盖全国各地区、各阶层人群,推动了中国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与效能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 “一带一路”倡议为自然科学博物馆提供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旨在加强欧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下,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均衡化,拓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空间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概括起来,“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核心理念”(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五个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统称“五通”)和“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我则更关注这个倡议的人文内涵以及搭建人文平台和纽带,因之为沿线各国人民之间,同时也是为自然科学博物馆人员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提升、彼此协调和共赢合作的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并通过交流形成了多彩绚烂的丝路文化。质言之,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沿线国家科普场馆之间面对相似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能够真正实现各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文化互通、民心相通,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场馆的教育、展示、收藏和研究成果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更好地推进科技发展与创新,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自然科学博物馆互惠共享的思考与建议

互惠共享,是我们回应当代新问题、提供新服务的解决方案。受“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原则的启发,愿相与各国代表,共同探索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机制的可行性。为此,谨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 加强交流沟通

建议本着平等、自愿和互惠的原则,每两年组织一次“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藉以进一步促进各馆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联络领域内同行间感情,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交流彼此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场馆、研究机构等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极愿为此进行筹维并筹措经费。

2. 开展合作项目

项目是合作干实事的载体。我欣喜地看到今天上午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普场馆之间签署了如此多的合作协议。它们堪称开展项目合作的先锋,值得我们激赏不已,并期待这些项目硕果盈枝。此外,还有许多中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表达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场馆分享其优质科普资源的意愿。我乐见研讨会期间以及研讨会之后将有更多的项目合作协议能够达成。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广泛的科学传播联盟,目前可谓万事俱备,我们理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展展览巡展与交流,合作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人员定期互换交流与考察,定期举办科普场馆人员培训班,开展博物馆研究与藏品征集合作,联袂举办科技节、青少年科学竞赛等,为推动创新与发展、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场馆间的互惠共赢,为提升科学传播的能力作出积极贡献。

3. 建立长效合作框架和机制

“行百里者半九十”。每两年举办一次研讨会,并在一些场馆之间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尚不足以支撑我们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命运共同体而勠力合作的强烈需求。为避免持坚无术、末路蹉跎,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框架和机制。上海科技馆王小明馆长等国内外参会代表历经数月,以工作小组的形式共同酝酿起草了《北京宣言》,其中就开展长期互利合作方面,有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回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将以编发电子工作通讯的形式,最充分地利用各馆的资源,定期推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的最新信息,藉以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沟通平台,为各馆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和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为构建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命运共同体,提供长期、持续的组织保障和有效连接。为此,我希冀明天论坛结束之际,《北京宣言》得以一致通过。

4. 能力建设:人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尤其是青年才俊,乃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希望之所在,此诚可谓经验之谈。通过组织开展展品设计、教育活动开发、观众研究分析、收藏与研究等方面的在职培训,我们可以加强场馆青年员工的能力建设和知识更新,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最终为场馆运营、服务提供有效支撑,为自然科学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造就一大批业务骨干和领军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努力筹措一笔经费,建立起一个专项资金,藉以扶持新人,奖掖后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开展能力建设。

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更有文化互鉴、交流融合的一向传统。在科技引领未来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联合起来,构建命运共同体,将会是世界自然科学博物馆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世界各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为全球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欧建成、齐欣、莫小丹、王鹏、黄宇婕对本主旨报告贡献良多,报告作者谨向其致以诚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科技馆场馆科普
科技馆一日游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