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价值观察
2018-04-20蒋飞
蒋飞
(湖北省沙洋县人民医院 湖北 荆门448000)
冠心病的临床常见的老年人群疾病,目前临床以采取抗血小板聚集作为预防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案。冠心病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就诊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性别:34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63岁至89岁,平均年龄为(70.45±3.50)岁;心绞痛类型:21例稳定性,29例不稳定性。对照组:性别: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64岁至88岁,平均年龄为(70.50±3.45)岁;心绞痛类型:20例稳定性,30例不稳定性。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等均无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院次日早上均接受空腹采血,以进行血常规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合检查结果给予适合的β-受体阻滞剂、扩张冠脉血管类药物以及他汀类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一日1次,每次100mg,口服),研究组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一日1次,每次50mg,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28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及治疗后副作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使用t、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78.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n(%)]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PA、PT、APTT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PA、PT、APTT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而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s)
分组(n)PA PT(s)APTT(s)治疗前研究组(n=50)0.86±0.0711.22±1.5833.95±1.28对照组(n=50)0.88±0.0511.19±1.6234.05±1.19 t 1.49460.08540.3684 P 0.13890.93210.7135治疗后研究组(n=50)1.03±0.0812.67±2.6548.62±1.35对照组(n=50)0.88±0.0611.28±1.6040.55±1.43 t 9.64572.867624.4430 P 0.00000.00530.0000
2.3 比较两组副作用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00%、18.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副作用情况[n(%)]
3.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关键一环是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衰退,药物耐受性低,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药物不良反应。故此,采取何种抗栓药物可以更有效,更安全,更能提高老年患者依从性十分重要。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类型之一,阿司匹林很早即被用于临床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使环氧合酶-1受到有效抑制,进而降低血栓素生成以及前列环素生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作用效果。但由于老年人群药物耐受性低,而服用阿司匹林后容易发生腹泻、过敏、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2]。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吩噻并吡啶类药物,可以与耦联ADP受体选择性结合,从而实现纤维蛋白原结合受阻,GPⅡb/Ⅲa受体激活受阻,以达到使血小板聚集受到有效抑制,实现抗血小板效果[3]。
本研究提示:临床结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基础疾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运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均可起到治疗效果,而氯吡格雷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更好控制凝血指标,且用药后副作用发生率低,有较高药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