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发展理念提出的思想理论基础

2018-04-19左少华

活力 2018年22期
关键词:均衡全面协调

左少华

【摘要】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着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现实要求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它應是全面发展的,更是惠及全体国民的,所以协调是应有之义;近代中国百年多的受压迫经历,使得国人一心求生存谋发展,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巨大物质经济总量,更加剧了国人对物质文明的强烈认同,造成对精神文明和社会上层建筑发展的偏见,这些都直接要求我们重视协调发展。在现实和历史因素之外,我们还看到,协调发展本身提倡的均衡性、全面性以及系统性,这些本身都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所以协调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应当从整个人类社会中探寻协调发展的理念之源。

【关键词】协调;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均衡

发展是人的全面、自主的发展,人不是物,人的追求亦不只是满足生存而已;尤其是人虽是自然人,但更是社会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国家和社会更是一个综合体。从人的方面说,人的发展是物质与精神的(身、心)统一,二者缺一不可。物质固然重要,但以“物性”论“人性”的结果是人欲的肆虐和人心的动乱。从社会言,它是一个集体,是伦理的,经济虽是基础,但上层建筑却决定着社会发展的上限;人形成社会,而社会造化人。从国家论,国家以经济实力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这影响着它的军事、科技、教育、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水平,但国家的竞争不只是经济的,它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归根为人的竞争,而精神文明造就一个民族。人的发展以社会为条件,而社会以上层建筑为规模,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但上层的高度决定于人。思想文化造就人,而人发展思想文化。文明的水平是整体实力的体现,整体实力是软硬的结合,而这种结合与发展却又由人的理念来决定。因此,人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共融共生的整体,社会的发展是经济与政治、社会建设、思想文化等协调发展的结果。协调发展的内涵是广泛的,而其要义则是“全面”,无论是经济发展内部的,还是国家社会的,抑或是人的发展,全面是目标。古人云:“和而不同”,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正途。

一、中国传统思想

(一)“和而不同”的思想

西周太史伯阳父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孔子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晏婴也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相同永远产生不了新事物,不同要素结合反而生出新东西。事物的发展同样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进程,缺乏相异质,事物无法推陈出新,只能慢慢死亡。中国当今的发展状况就应当是不同方面的共进共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构成整个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本就应当是协同发展的。只搞经济建设最终是受限的,因为经济离不开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支持。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的帮助,同理,经济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推动,这就是所谓的相异而相生。同样,中国的进步是总体的,不能只有东部沿海,而没有西部内陆;不能只是城市的富足,而农民却贫穷。中国的富足应是全体国民的富足,中国的强大应该是覆盖全方位的。

(二)“与万物一体”的学说

儒家学说强调“仁”,宋代理学家程颢以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物,进而到人与天地的关系,直接将人提升到了与天地为“参”的高度。北宋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是对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发挥。儒学中的“仁”包含着深厚的天、地、人一体思想,提倡“修齐治平”,其所要实现的绝不仅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太平,而是整个天地间的太平,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道的和谐发展。道家则提倡“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倡导自然、素朴、无为之道,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道二家的思想与当今中国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吻合。

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的破坏这样一些代价的;长期过度追求经济量的提升,忽视了可持续性,损害着后人的利益。中国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产业与行业调整势在必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必须得到调节,而当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是针对此而实行的协调发展的结果。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热、国家与国家问的和谐发展,“合作共赢”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只有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三)“中庸之道”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人对理的准确把握,即“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时时刻刻达成最合时宜之举,故中庸强调的是对道的知与行,不偏不倚、合于实际那就是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说“过犹不及”,多了或少了都是不好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全面和持续,不能是只重经济而忽视其他,亦不能是只重第二、第三产业而忽视农业,更不能是以城市与东部发达地区为核心,而应当是全局下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式的发展。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产业是需要协调的,环境与资源是需要保护的,社会是需要精神文明的,而这一切都源于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如此实现的才能是理想社会。

二、西方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和“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调节作用,对于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形成“自然秩序”至关重要。古典经济学理论希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表明自由市场无法完全提供协调发展环境,凯恩斯因此以“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从宏观上确定了“政府干预主义”,进而形成了宏观上的协调发展理论,从而使有形与无形、微观与宏观两个不同面展开一种更加协调发展的理论。双方以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各方面论证了协调的多面性与深层性,它不只是事物间的,更是个体内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重视政府的调控作用,当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具体论述协调发展问题,但其理論却是以谋求协调与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基于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发展都是系统的发展,系统各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而发展必须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他方的发展,否则是为畸形的,甚至是倒退和停顿。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内在地要求协调,协调内生于发展,虽协调的最终力量归结为生产力上的经济、物质因素,但又不能仅将协调归于此,还要考虑人的作用,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社会因素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更是说明了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而根本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达成的是人的富足,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富足。人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人的伟大恰在于其社会性。因此,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为根本目的,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产主义所提倡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现代协调发展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亚诺什在系列著作中,针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问题,提出了“只有和谐的增长才是健康增长”的协调发展思想。我国对此提出了“按比例发展”,强调计划经济体制内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适当比例的客观必然性。

1987年,出于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发展模式的反思,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共十六大以来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则是这一理念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的最好表述和体现。“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发展”,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协调,手段是统筹,目标是可持续,重点是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五大领域。理论核心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两大主线。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现协调的核心。但此协调不是平均,不是不允许差别发展,而是以发展为前提的协调;更不是脱离市场经济的人为盲目的计划式协调,而是充分尊重、切实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游戏规则的科学协调;更不是僵化的协调,而是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的协调。协调发展源于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和矛盾的对立统—性。因此,发展是基于全体大局前提下的具体重点性突破,应当符合规律与实情,但决不能丧失全面性。

而此时,作为发展观的“协调”与传统协调理论有别:一方面在于把“协调”作为发展的核心,协调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是合一的,对协调问题的关注是积极主动而自觉的。而传统协调发展理论的目标则是经济增长,协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这里就涉及协调发展的全面性和单一内部均衡性问题。另一方面,协调表现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即“以人为本”的协调,协调从物质的、静态的发展为全面的、动态的协调。当今的协调发展强调的核心是“均衡”,无论是个体内部的,还是整体全面的。再一方面,还表现为从立足于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扩大到整个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这一大系统的协调,协调由封闭型发展为开放型协调。

因而,当下的“五大发展理念”不只是对经济发展而言的,更是对整体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的,虽然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现在更看重的是国家各方面实力的综合进展。经济系统以外的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国防军事等都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同样是需要优化配置的稀缺资源。因此,经济活动与其外部条件之间就自然需要协调共进,且外部各条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为关键地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成就。

五、系统论中的协调

协调是系统论中的重要方法。系统是各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彼此相连,起特定作用,使系统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控制论则认为协调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可分为人为的、有组织的和集中的“前馈式协调”,自发的、无组织的和分散的“后馈式协调”和将二者相互结合以克服各种缺点的“前馈一反馈式协调”。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系统由低向高,不断推进演化产生新功能,而系统控制则是使系统或要素间实现协调,共同合作,进而产生更高的系统。

结语

黑格尔辩证法强调“正一反一合”的螺旋式上升进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继承了这一发展规律,强调对立统一,亦即双方的协同共进,而非一面。张载认为:“一物两体”,性为一,而气有阴阳之两面,阴阳气化才有世间万物。老子《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解释道:“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易传》有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尤其在传统思想中,对于万物以阴阳两分相看,对于人、社会、国家也是以阴阳两性论说。所以万事万物都包含着多样性在其中,我们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从多元性出发。协调首先强调彼此的均衡,在对立统一的状态下要求发展面向整体性与全面性。

猜你喜欢

均衡全面协调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