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的“译出”翻译策略

2018-04-19李易聪

活力 2018年22期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文化翻译策略

李易聪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的本质就是达成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有效交际,促成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要积极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译的作用特别是“译出”翻译不容忽视,本文以《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三篇文章为例,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译者的“译出”翻译策略,探究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化;翻译策略;译出;顺应论

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欠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的本质就是达成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有效交际,促成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所以积极地对中国文化进行“译出”,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以中国文化精髓为主线,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用德语讲述和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中德文化双向交流。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在源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的顺应过程。笔者选取了本书的三篇文章,聚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饮酒文化及中国的“关系”问题,拟运用顺应论的视角对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译出”翻译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学界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线: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重视文化的转换。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译者在翻译时则需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而“译出”与“译人”不同,“译出”与“译人”虽然都需要理解源文,表达译文,但是“译人”难的是理解源文,而表达相对容易,“译出”最难的是表达自然。

对于《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的翻译,译者如何根据对源语语言、文化语境及文化内涵的解码,通过顺应目的语语言、语境及语言使用习惯等来解码,既保留源文文化特色,又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文,这是笔者接下来要探究的译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二、顺应论与翻译

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是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其为研究语言运用提供了新的视角。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顺应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翻译过程实质上就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顺应论中的“语用综观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框架,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翻译策略分析

作为一本教材用书,译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用德语讲述和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中德文化双向交流。所以,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忽视目的语读者心理世界在语言与文化中的体现,还要兼顾源语与目标语读者的心理世界,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输。笔者选取了本书中的三篇文章作为语料,译者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即直译和音译,辅之以文内嵌入式解释和文外补充式解释,除此之外有少数的意译。

(一)直译

直译包括逐字翻译和根据字面意思直译,例如译文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提到了少数民族的节日“das Wasserfestbei denDai,das Fackelfest der Yi…und das Erntefest bei denTibetern”。這里译者基本上都是采取了逐字翻译,如泼水节、火把节和收获节,这种逐字翻译既保留了源文的语言形式,且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因为根据字面意思,目的语读者容易对这种节日有一定的概念。

又例如译者将年夜饭直译为“Silvester-Essen”,走亲访友直译为“geht zu Bekannten und Freunden ZUlTINeujahrsbesuch”,甚至在引用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也采用了直译法:“Man hebt den Kopfundblickt ZUlllhellenMond.Man senktdenKopfunddenkt andie Heimat.”很明显,译者尽量顺应源语语言结构、源语文化特色,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增进对源语文化的了解。

但是直译是具有局限性的,它仅仅是停留在表层意思,而不能将源语文化深层的含义表达出来,不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所以译者在直译时,会加入相应的解释,包括文内嵌入式解释和文外补充式解释。例如译者对中国节日命名时,都会在括号内加入补充式解释:“Diegesetzlichen Feiertage in China sind das Neujahr(1.Januar),das Friahlingsfest rdas Neujahr nach dem Mondkalender,dreiTage Urlaub im ganzen Land),der Intemationale Frauentag(8.Marz,nur flar Frauen),das Qingming-Fest(5.des 4.Monats),der Internationale Tag der Arbeit(1.Mai),der chinesischeJugendtag(4.Mai,nur ftir Jugend im Alter von 1 5 bis 34),das Drachenbootfest ram 5.Tag des 5.Monats nach demMondkalender),der Internationale Kindertag(1.Juni,nutfurKinder),…”

这种直译并结合文外补充式解释的方式使得目的语读者对节日的具体内容更加了解,译者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不仅能将异域文化传递给译文读者,也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除此之外,译者多使用直译,也符合本书的目的,使目的语读者多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

(二)音译

音译即将原文中汉语拼音直接引入德语译文,这种形式为本文译者所常用,例如:“Danu-Fest der Yao”“DasChunjie”“Qu-Yuan”“Das Qmgdao Bier”等音译的这种使用,优点就是直接地传递了源语语言形式及源语国家文化色彩,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者直接地感受到源语文化。但是这种简单的音译是有局限的,它不能将语言所包含的真实文化内涵表现出来,有时会超出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不利于译文读者对源文的理解,所以译者在本书中大量使用了音译+文内或者文外补充式解释的例子。例如“Tangyuan,kleine Kugeln aus Klebreisteig mit einersttSen Fttllung”“Qu Yuan.der in der Periode der streitendenReiche im Staat Chu lebte”“Zong Zi.in Bambusblattereingewickelte Klebreiskl6Be”“der Maotai,chinas bertthmtesteSchnapsmarke"等等,音譯结合文外补充式解释的例子如"DasChunjie(Frtihlingsfest)”。译者多采用这种形式,首先是保留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顺应源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再者,又能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认知水平。比如粽子,如果对此不加以解释,源语读者都明白,但是目的语读者对粽子或许没有概念,如果加上文内嵌入式的解释,就会更清楚。

(三)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应用。

所以当源语的文化特色词汇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时,译者便会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本书的译者在翻译时也使用了意译,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例如“Frtihlings—Spruchpaare und Neujahrsbilder zur Dekoration”,是指中国的春联和新年贴画,译者并没有逐字翻译,因为很明显如果直译,目的语读者将无法理解春联的真正含义,再如“DasFingerknobeln,eine Art Trinkspiel”意思是中国的猜拳,这里德语的字面意思就是手指掷骰子。猜拳属于中国特有的酒席间助兴的游戏,目的语文化中是没有的,所以如果直译,不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这里译者顺应了目的语读者对于源语文化有限的认知能力,选择一种能为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的翻译,并且进行解释,以补足目的语读者的源语文化背景的缺失。

(四)归化与异化

这里分析一下译者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文的内容。异化(foreigni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本书的译者,在对中国文化的特色文化与习俗翻译中,倾向于异化策略,多采用直译和音译,既满足了目的语读者心理上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也达到了中国文化的传输,符合本书想要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四、《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的“译出”翻译策略启示

笔者选取了《中国文化简明教程(德语版)》的三篇文章作为语料,用顺应论分析了译者的“译出”翻译策略。通过分析,译者在本书中多采用直译和音译并配以文内和文外补充解释,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顺应源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又能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认知水平。本书旨在更好地向异国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作为“译出”翻译重点在于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才能使异国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译者倾向于异化策略是非常符合的。

对中国文化的“译出”,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译出”时选择何种翻译策略,要考虑到源语文化背景、源语语言特点、目的语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目的语文化背景及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等多个因素,对各种要素进行动态顺应和选择。这种进行不断动态顺应和选择的过程,也正是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顺应论中国文化翻译策略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