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史实最大限度的还原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及浅析人物性格的分析
2018-04-19郎梓荐
一、荆轲出身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刺客列传》
二、荆轲性格
其实荆轲属于文学青年,他喜欢看书,史书上说他“深沉好书”——在农贸市场哭完了还要再看书,还写过诗。总之他的性情非常迷杂不好梳理,而且不稳定。
——《骇版战国》
三、善写作
证据一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证据二
荆轲在农贸市场和一帮杀狗的人,围着狗肉火锅(“燃”字)痛饮,旁边还有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大兄。高渐离一边喝酒一边击筑,荆轲和着节拍而歌,当喝到痛醉淋漓,荆轲就继之以大哭,哭起来旁若无人。哭完还要再看书。
——《骇版战国》
四、荆轲的人际交往
荆轲来到燕国以后,终于找到了感觉,他喜欢跟燕国豪迈的人来往,比如农贸市场里边杀狗的。
——《骇版战国》
(1)鲁句践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刺客列传》
(2)盖聂
荆轲尝游过榆次(今山西),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nǎng)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nǎng)者目摄之!”
——《刺客列传》
五、他人评价
看来他的剑术尚不精,不足以呼啸叱(chì)咤(zhà),甚至不足以自卫,而且剑术理论上也不足以折人。
——《骇版战国》
六、荆轲刺秦王史实介绍
(1)太子丹的“幸福生活”
燕太子丹早年曾经留学赵国,所谓留学,其实就是去当人质。他在那里认识了同为人质的秦国人质子异。子异怀里抱着个小孩,就是秦王政。太子丹是大人,却喜欢跟小孩玩,他带着小秦王政一起逛,很快活,史书上说“大相悦”,建立了忘年交的友情。每當秦王政小时侯,吵闹任性的时候,太子丹总会唱歌哄他。夏天的午后,太子丹用儿歌安慰我们伟大的始皇帝,那首歌,好像这样唱的:“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 后来秦王政有了自己的生活——去秦国当王了,燕太子丹则也追到了秦国,继续当人质——他成了人质专业户。可是秦王政却冷傲地对待他,于是他对秦王政切齿痛恨,誓报此仇。他感觉自己被误解被骗,他问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太子丹我走在每天必须面对的分岔路,怀念过去单纯美好的小幸福。天空很大却看不清楚,好孤独。
好啦!总之我们知道,流落异乡的人,对异乡的恨往往是多于爱的。燕太子丹在秦国留学期间,饱受凄凉,回国以后,发誓要报复秦王政。
但是燕国地偏人稀,国力弱小,报复的事不能得逞。于是就想到搞恐怖行动。
(2)秦舞阳不简单
“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
——《史记匈奴列传》
(3)田光为国捐躯
太子逢迎,卻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刺客列传》
田光老先生的死,实在突兀。听他的临终遗言,好像是恨太子不能信他,于是愤然而死,其实非也。这只是他自杀的借口,而不是他自杀的目的。
(4)无奈的樊於期
樊於期这个人在史书上出现,似乎只是为了送上一个人头的,就不细说了。
七、小总结
虽说燕国迟早要亡,但太子丹为了报一己之私怨,而让燕国提前好几年而亡,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罪恶,是对国家的不忠。事实上,太子的老师鞠武就反对他去行刺。
当太子丹一行人把荆轲送出燕国的时候,燕国的命运已经被doomed了。
八、对于荆老师及其身边之人的一点小评价
首先,太子丹不会用人,用了一个官三代(可以说是小混混)去给荆轲当副手。
其次,如果太子丹有点耐心将荆轲所等之人等到有可能会扭转战局。
最后就是荆轲的个人原因了:
荆轲左手力度不够,右手速度不够,两腿速度不够,眼睛准性很差,是个四体无力的刺客。荆老师啊,荆老师啊,让我们怎么夸你呢。
其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单靠双手就已足够了,荆老师拿把淬毒的刀子比划了半天竟然连秦王一点油皮都没擦伤,好几次失误,这个刺客的剑术,实在是太不及格了。
九、谈谈我对刺秦失败原因的总结
首先,我认为是荆轲此行的目的不正确。荆轲应提早预料到进了咸阳宫会有许多变数。因为敌众我寡,且秦王身上又有足以一击致命的利剑,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一把匕首能接近秦王就很不错了。既然费尽周折接近秦王,就应当抓住时机将其刺死,而不应再奢求盟约。即使得到盟约又怎样呢?这盟约是建立在一时的要挟之上的,当荆轲被捕,要挟解除后,秦王反而会大举进攻燕国。而如果直接杀死秦王,秦国内部必然会因王位之争而引起一段分争,这时,燕国再抓紧时间游说各国联合攻秦国,各国知道秦的强大,惟有联合才能保其国家,所以定会同燕国并肩作点。再鼓动赵国的民众,因长平一战秦坑杀赵军40万,赵人对秦军恨之入骨。这样王翦的军队在内外两种压力下一定不会坚持很久。同时对秦国内部,燕国可采取离间之计挑拨各处矛盾甚至使其自相残杀,达到削弱强秦的目的。这一点可靠田光实现。田光虽然死了,但却培养出一大批如荆轲一样的勇士,这些人可以完成这项任务。由此看来,与其让荆轲以三条性命换一纸盟约,倒不如与秦王同归于尽更能挽救燕国。
荆轲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我想还是考虑不周。从刺秦的过程看,可以说是精心设计:首先用千金贿赂蒙嘉,又用地图包藏匕首,再者殿内除秦王外无人持兵器,这些都给荆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其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先是“秦武阳色变振恐”引得一阵猜疑,后来把住秦王的衣袖却又让其挣脱,最后竟让一侍医“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从而给秦王以反击的时间。如果荆轲能在奉图时迅速把住秦王的頸部,趁“秦王惊”,“卒尽失度”之际,立刻用匕首抵住秦王,命其不动,或者能在最后一击中将匕首击中秦王,而不是击中柱子,那么,历史也同样会被改写。可见,荆轲虽然精心策划,但对于某些细节:如秦王的兵器、力量;卫兵的人数、武力;周围随从的能力等都没有做周详的考虑。对于个人的武功,攻击的姿态,要挟时应有的威慑力等荆轲也没有做很好的练习。
另外太子丹的急于求成,荆轲与太子丹存在分歧,秦舞阳年幼胆小也都为刺杀埋下了隐患。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归结起来就是荆轲目光短浅,只为暂时的和平而不求长远之策。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荆轲这种以刺杀解决问题的恐怖主义手段永远都只是下下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燕秦国力上悬殊的差距和秦统一六国的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一把匕首就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一、太子丹:一是太子丹性急,秦军破赵后,进军燕南界,对燕国虎视眈眈,这是燕国太子丹转弯抹角地催促已有想法的荆轲赴秦行刺。当一切准备就绪,荆轲为确保万无一失,等待另一个朋友时(这个人据查有可能是盖聂),太子丹嫌荆轲动身晚了,便想先派人去请荆轲的副手秦武阳。荆轲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发。这便意味着行刺将要失败。二是太子丹的不信任,太子丹在听取荆轲说接近秦王最大的信物便是樊於期的人头时,不忍心伤害樊於期。而荆轲私下见樊於期并且樊於期甘愿献出头颅后,太子丹的一句“既已,无可奈何”充分表现了对荆轲的不信任。前面提到的太子丹想“先遣秦武阳”怕动身晚了,荆轲改变主意,也一样说明了他对荆轲的不信任。
三、夏无且:此人为秦王侍臣。在荆轲抽出匕首刺向秦王时,秦王挣脱荆轲的束缚绕着柱子逃跑。因为秦律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持一点点的兵器,宫廷的侍卫都排列在殿下,非有召不得上。所以就有了荆轲追杀秦王、而群臣没有还击的武器。这是夏无且起作用了,他用药箱掷向荆轲,为秦王脱身拔剑赢得了时间。
作者简介:郎梓荐(1999-08-),男,汉,北京人,北京市海淀区仁才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