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2018-04-19叶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如何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成了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就对小学教育“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教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多的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一、什么是“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认知水准,课前预习程度,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来确定最优的教学起点、方法和策略,并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以案定教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1]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的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正是对这一段话的解释和阐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以学定教在教学中开花结果。
二、为什么要提倡以学定教
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令我们极其担忧的是目前很多学生都逐渐丧失了对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得了学厌症。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等,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令人觸目惊心。同时一些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复制例题而不会创新应用……究其原因,这些现象与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许多教育者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知识基础、情绪状态等。
叶圣陶先生说过:“常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严素,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探究,由此可见,提倡以学定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如何实施以学定教
(一)了解学生学情,把握教学进度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必要准备和前提。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学情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
在调查学生学情时,我们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了解学生学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譬如访谈法、问卷法、作业分析等。第二,调查对象的典型性。教师所调查的学生要能反映班级学习总体的情况,一般采用分层抽样或者整体抽样。第三,调查内容的相关性。调查内容要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相结合。另外,在整个宏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测评,把握教学进度,构建高效课堂。[2]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过程中,思与学应是并驾齐驱的马车。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能够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特殊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关注学生对教学的情绪状态,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探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对自己问题观点与解决的方法。
如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海底世界为例,普通的教师上课方式就是简单朗诵课文,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海底动物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反复抄写生字词等。这样做,表面上看学生们能够掌握知识,考试成绩也不错。然而在这种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会愈加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他们在此过程中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长期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也很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优秀的老师则会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在课程初期可能会让学生观看海底动物的视频,并在看完后询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适当地让一些同学描述自己与之相关的经历。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探究,逐步设疑解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
(二)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
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同伴和自身的优缺点,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学生无论再怎么样优秀,都无法尽善尽美地考虑好问题的答案。此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吕氏春秋》记载:“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能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协商,将课本知识或同伴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讨论探索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其他同学思考思维的方式,创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
另外,任何概念原理等内容的学习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活动方式,学校应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这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譬如我们在《锄禾》的教学中,想让学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时,我们可以在周日组织课外活动,带领孩子参观农田,通过现场的观察体验,更好地感受诗人的心境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道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能力进行多元评价
学习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既要评价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评价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做出相应的评价。
譬如,在以团队合作的活动参与方式中,教师不但要评价整个团队的表现也要评价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表现,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团队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是不可或缺的。独木难成林,再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成为一个团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即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会促进团队合作的开展。
另外,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艺术性。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表扬和鼓励,对于错误,则要委婉批评并给出意见,切勿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要进一步追问学生导致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学会总结反思,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俊.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基于学情分析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践[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
[2]顾泠沅等.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J].上海教育,2011(04).
作者简介:叶新(1996-),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