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及对策
2018-04-19冯卫霞
冯卫霞
摘要: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适当的把工作核心放到学生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上来,强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不良习惯;对策
小学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彻落实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是非对错辨别能力不强,若教师没有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很容易导致其误入歧途。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一)为终身习惯养成打下基础
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都明确提出,小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不单单应当肩负起对学生传输知识的重任,同时还应当合理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不單单在学习上可以“会学”,同时还可以在生活中“会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转变为小学生自身学习与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如此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确保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小学生终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基本保障。
(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着重对其行为习惯进行培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全面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更为有效,在潜意识中可以促进其各项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即是说小学生能力的整合。幼儿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多元化且丰富的,因此教师应当进一步对其进行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配合形成的稳定化与自动化的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小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化发展。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习惯包含了下面几种类型:①存在攻击性行为,比如说和同学打架,随口说脏话,对其他同学进行恶作剧等;②欺骗父母或者教师,抄袭同学作业等问题;③故意破坏公共财物,损坏公物等;④存在懒惰情绪,比如说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⑤沉迷于电子游戏,不爱学习等[1]。
小学生出现上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很多,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家庭因素,目前很多小学生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容易养成自私、无理、任性的性格。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没有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常常责骂和殴打孩子,导致小学生养成自闭、自卑的性格。第二是学校教育因素,部分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耐心,教育引导的方式也相对简单,对于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或者由于教育工作时紧时松,或忽略了对后进生的管理,导致部分后进生出现厌学情绪,最终演变为逃学。第三是社会教育因素,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模仿能力不强,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对于社会中很多不良现象很容易模仿学习,进而学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策
(一)发挥表率作用
充分发挥出模范榜样的带头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思维偏向于感性,探索欲望较为强烈,模范能力也很强,所以我们给他们树立一个模范榜样可以有效的对他们产生良好影响,让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以榜样来对比自己,从而主动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这里的榜样模范可以是班级中学习成绩优秀且思想品德较高的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自己。与此同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努力的寻求工作突破点,以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作为目标,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工作。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中往往都会与教师长时间相处,因为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不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注意自己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言行举止,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带来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坚持身正为范,做好表率[2]。
(二)注重评价技巧
对小学生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评价的方式,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应当尽可能的使用激励性评价,避免一味的批评学生。小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赞扬和激励之后能够树立更强的学习信心,让他们保持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喜欢和同学说话等,对这一类违反纪律不是很严重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要求其背诵一首唐诗、讲一个笑话、唱一首歌等。而针对一部分违反纪律相对严重的小学生,可以让他们写检查,把违反纪律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都写出来。这样进行处理不但能够有效的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还能够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警戒作用,学生也不会因为受到教师的处罚而产生抵触心理。而要求一些犯小错误的学生背诗、讲笑话等,不但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同时还可以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予他们更多的改正机会。
(三)强化督促指导
童年时期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塑造与养成的关键阶段,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当是反复的强化与训练来实现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仅仅凭借口头上的教育是不够的,起到的实际作用也不是很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坚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把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让班内学生选举出值日班长,让他来负责对班内学生一天行为习惯的监督与记录;或者以班级为单位组建行为习惯培养小组,教师当组长,其他同学当组员,与学生共同促进良好习惯的培养。如此一来小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的履行各项规范,同时也可以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四)寻求家校联合
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对象的群体性,评价标准相对统一化,学校方面也更加习惯于用硬性的制度规范来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但是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细致性与个体性十分突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家长是学生的首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更加深入直接,教师应当让学生家长真正尽到自身义务,用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应当积极的寻求家校联合教育,定期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之间探讨教育的有效策略,将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具体表现向双方沟通,让学生家长真正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从而形成家校合理,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致性[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对小学教师而言,必须要真正发挥出教育引导功能,联系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个体差异,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原因,借助于合理的措施来实施引导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