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的原点与理论的创新

2018-04-19贾涛

东方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理论创新

贾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更加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创新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与文化性质,因此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性、原创性以及整体的特征。教育的发展一旦脱离其原点,就可能影响人的正常发展。如果脱离了原点对讨论变化,就会导致教育活动的功利化与模式化,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对教育的创新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教育的原点与教育的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教育的原点;教学理论;创新

教育和生活同构同源,不仅对有着培育人潜质作用,同时也能够促使其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想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进行理解。进行教育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且由于其具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属性与理论规范,因此就要对其中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育的原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教育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的存在较强的功利性

人类的社会在出现体制化的社会制度之后,其科学世界就已经被构建了出来,完整的生活样态也就破碎成了分散的碎片化,同时其还具有一定的等级特点。而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功能也逐渐出现了改变,并被分为代表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教育,和以生计为目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导致教育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生活目标所存在的。但这样的教育却与教育的原点相悖离,其所蕴含的探究本性也渐渐消失。特别到了近代以后,这两种形态下的教育也不再有任何的关系,对于数量与效率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导致教育的目的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虽然其还在不断的变化,但依然对教育的活动产生了明顯的限制性,更加影响了教育的创新。

(二)与生活的实际情景相脱离

人的生存与成长都具有一定的情况,同样教育的功能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体现。情境的变化也能使教育的方法变得更加的丰富,也就是说其也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性条件。但是随着生活情境被分裂成为物质与精神缺乏联系的两种生活类型,就导致生活情境的完整性被分割,且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情况。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空间与活动方式被限定,也导致教育活动开展的时空背景出现了缺失的情况。教育本身重要的探究性原则,在教育活动中也得不到体现,其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出现了严重的脱离。

(三)教育方式的固定化和模式化

教育方式为了能够满足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也会经常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的丰富。也就是说,由于教育具有明显的意向性,其的出现适合特定的情境所产生变化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教无定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则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其变得更加的模式化与套路化,这也是为了满足效率与数量的需求出现的。也就是说,当前的教育活动缺乏了从前为了适应当下、面向未知的有趣的探究性,取而代之的则是不断重复的教育活动。与教育原点相脱离的教育活动,自然就不存在创新这一说了。

二、教育活动的原点与意义

(一)教育要尊重人的本性

教育的产生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被认为是继承传递活动,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于人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由于每个人本身的遗传素质有差异,就导致其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这种差异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其实这也就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出现,当前因材施教作为作用的教育理念与原则,也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使其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上,使教育的本意以及真实状态得到有效的凸显。另外,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以此为基础看待人的发展,其实就是需要在教育时,使学生按照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将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品质体现出来。

(二)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意向性

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存在明显的总体性活动,而想要解决教育的问题,就必须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但如果将其进行分离,使其以原子化的状态呈现,则会导致教育整体性的分离,从而致使教育所具有的价值缺失。而在当前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人们普遍的感受到了去情景化、预设化、客体化以及规训化,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教育理论中不再拥有生命力的源头。而“意向性理念”的提出,让我们重新的开始正视教育的原点。而意向性理念指的则是在任何情况下,教育的存在要应该利用意向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由于人的思维不是固化的,因此其在动态发展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判断,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当人正处于真身的教育情境的情况下,只有进入者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真实的感受和认识,所以其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才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所以,教育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则存在明显的意向性。

三、教育理论的创新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

(一)教育的创新要将教育的自主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与教育创新的目标同样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想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就要做到以下的方面,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能够保证教育活动的自主性。这也是因为自主作为窗前的前提条件,只有将其自主性充分的表现出来,才能够促进教育理念创新的实现。其次,则要社会应该营造出足够的教育活动空间,使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为教育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保障后,还能够避免出现过于冲动的选择,从而按照一定的法则实现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再者,还要保证其文化批判性的提升。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关乎着社会及全体成员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活动要时刻保证其探究性以及文化品格的体现,从而避免外在价值对其的影响。

(二)教育的创新要将生活作为重要的导向

教育活动能够开展的基础就是生活,同时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因此教育就必须将生活作为其创新发展的重要导向。首先,教育活动要摆脱当前固化的现象,促使教育情境更加的丰富多样。也就是说,人类的生活是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中进步发展的,在教育创新中进行情境的创设,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实现人与人良好的沟通交流。其次,则要使教育活动重新回归到人类真是的生活世界中。这样的过程能够在尊重人已经习惯的同时,满足其当前发展的需求,并且使其在此过程中对于文化成果进行掌握。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的生活经验与成长需求作为基本,利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实现。再者,则需要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行充分的关注。通过长期的经验能够发现,教育活动关注的都是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的群体,这些人只能关注到数据与统计的结果,却缺失了人本身的具体与鲜活性。而教育的创新必须要回归到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之上,通过对于有思想、有情感的,个性化的群体与个体进行关注,同时对其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需求进行充分的关注,从而是教育活动能够更加适应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三)尊重学生本身的成长规律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作为一种培养人为己任的教育活动。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进行了长久的讨论,有社会本位理论的也是个人本位理论的,而这些争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在对成长与教育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就首先要将自己的立场进行澄清。而教育的创新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问题上,就必须要对学习者本身的成长规律进行充分的关注和正确的认识。而学习者的发展则是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全部内容存在的,同时其发展是存在规律与法则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理解与尊重所有群体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其内在的巨大潜能,使其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成长的需求。而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其实就是使学习者和儿童能够按照自己所习惯的方式在社会中进行生存和全面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随着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度的逐渐升高,教育理念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凸显了出来,尤其表现为目的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和实际的生活情境所脱离,并且教育模式的固定化,这些问题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前想要促进教育理念的有效创新和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认识教育原点的重要性,并重新回到教育的原点,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旭东.论回到教育的原点和教育理论创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5-10.

[2]刘旭东.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3):128-135.

[3]左璜.论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校本课程[J].中小学德育,2016,(06):5-9.[4]沈国强.论创新教育理论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08):26-28.

猜你喜欢

教学理论创新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
“后方法”教学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分析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合作学习理论框架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近十年国内日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