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8-04-19李曼
李曼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总复习阶段,教师要协助小学生对六年来的数学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梳理,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此阶段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任务是否能圆满完成,影响到学生今后在数学上的发展。因此上好总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
复习课许多教师上成了新授课或练习课。为了使数学复习更有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建议数学复习利用“五步趣动”教学模式授课。基本结构为“课前预习(整理),探究自学→小组合作,看书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强化练习,拓展延伸”。这个模式的实施程序包括五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课前预习〈整理〉,探究自学)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 “空间与图形”模块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中,本节课的设计就让学生围绕两个大问题来梳理整个六年以来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问题一:用字母表示出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二:所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学生针对老师的前置作业,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本节课的复习重难点,找到自己学习的难点、疑问在哪里,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看书整理(小组合作,交流互学)
前置作业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整理相关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整理作业。学生整理的结果虽然稚嫩,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要掌握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有了学生前一天知识整理的基础,在组内交流问题的重点难点,并在组内分工好每个成员的任务,准备下一阶段的展示。要求学生做到: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准备必要的材料。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这些都要做系统的培训。而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1.布置学生回家看书,整理知识点。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大胆尝试,分享激学)
有了前面相互交流学习的铺垫,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选择两三个小组展示交流成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其他小组也可参与讨论、辩论。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分享学习的感悟成果。本节课的小组汇报我分了三个层次,第一组学生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在三年级的上、下学期学习,这两种图形又有内在联系,找到解决周长和面积的基本方法。第二组同学针对的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知识的梳理和复习,这三种图形的学习都在五年级的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学生针对性地展示思维活动过程,找到知识的关键点。第三组的汇报交流,就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整体构建一个关于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树。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让小组之间分工合作。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知识的结果。
2.有序展开汇报交流活动。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四、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整理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的梳理图,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比较,让学生系统地感悟几何知识形成过程,沟通、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至此,学生的知识网络已形成。在这里,将渗透于转化、割补、平移等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方法揭示出来,深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五、强化练习,拓展延伸
教师进行小结鼓励和课外扩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同时对学生的赏识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环节,利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设计一所学校、一个商场、一个小区……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乐于学习数学。
1.要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能通過题目的练习建立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2.开放性练习。大多数的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经常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想象空间小,因此应设置些开放性的练习,打开学生思维,放飞学生的个性。
3.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练习。这类型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