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18-04-19李洪琼

新课程·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书育人课堂教学

李洪琼

摘 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教师肩负着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职责。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书育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在四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这门课程。小学“品社”学科的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但在农村教育中“品社”这一门学科作为小学德育的主要学科,其发展状况很不乐观。下面就“品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品社”课堂教学的现状

1.时间不足

课程标准规定:中高年级每周两节。课堂内容包括大量的探究实践活动,需要设计方案、进行有序探究,还要汇报、交流、讨论、汇总等,大量的课堂任务需要在仅仅40分钟的课堂中完成,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明显感觉不够用,学生学起来吃力,老师教授得费力,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师资力量短缺

在农村教育中,大多数人都把“品社”作为“副科”,因此,“品社”学科的科任教师全部都是兼职,“品社”课不是这些兼职教师的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再者当前的“品社”学科,涉及众多领域,新事物多,知识面广,兼课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品社”课堂的教学反思以及课前准备、课程研究中,因此期盼上好“品社”课也必将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3.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农村“品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考试要求转,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为应付考试而做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品社”课堂教学的对策

1.加强品德与行为习惯的评价,消除教与学的思想偏见意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语、数、英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学生德智全面发展更不可忽视。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那可是一件长久而又艰巨的教学任务。事实证明,一个人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为此,对“品社”课的教学,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教师,只要教这一课,就要尽心尽力地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差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学校要结合“品社”学科的教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并且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从根本上消除学校与社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品社”学科的偏见。

2.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对“品社”学科的教学,学校应该把它作为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组成学科组,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真正的吃透教材,及時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品社”学科的教学成果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当中,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际之中。

3.课堂教学生活化,良好行为易养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紧密联系生活与实际,把“品社”课堂教学生活化。如学生随意乱扔纸屑、胶带等现象,这是儿童生活中不良行为的真实写照。教学中,如果把课堂教学生活化,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反思,那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利.例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4(6).

[2]杨晓雅.走向开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上),2015(1).

[3]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书育人课堂教学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