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改革的必要性探究
2018-04-19李健慧徐治鹏王鹏飞
李健慧 徐治鹏 王鹏飞
摘 要: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经济困难生在高校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困难生作为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广泛关注。目前,济南大学已经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绿色通道、辅导员家访”为核心的资助体系。多措并举资助体系的构建,有效缓解了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但是在该资助体系中仅有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为有偿资助,其他为无偿资助,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无偿资助模式影响下产生“等、靠、要”等消极思想,不利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推进。倡导资助模式改革,由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迫在眉睫。本文以济南大学资助体系为例,针对无偿资助存在的弊端及有偿资助的优势展开讨论。
关键词:无偿资助;有偿资助;育人;资助体系
目前,济南大学在校生3万6千余人,其中2017学年认定贫困生9千余人,贫困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25%,切实做好贫困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是当前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做好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内在精神、综合素养、就业能力的提升将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改变现有的资助模式,加大有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从“扶贫”到“扶志”转变,对于做好立德树人,推动我校资助工作持续、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无偿资助的弊端
目前,在济南大学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推进,无偿资助在育人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一) 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无偿资助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赠与性与无偿性”,即学生在享受助学金权利的同时不需要付出劳动。无偿资助虽有效改善了贫困生家庭经济现状,但单纯物质帮扶,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心态,不利于学生自强不息品德的养成,不利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 资助资金具有不可再生性:目前,济南大学各类奖助学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企业捐助、校友捐赠。无偿资助因其“赠予性”的特点,学生获得资助后不需要偿还,因此具有单向性、不可再生性、非循环性等特点,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资金,以保证学生享受的资助额度不会降低,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社会与学校的负担。
(三) 无偿资助违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义务教育,不再具有“免费性”的特点。但是,无偿资助免费将国家、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到部分贫困生身上,致使所有的同学不能平等的享用教育经费,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二、 有偿资助的意义
有偿资助,更加关注对学生“造血式”的帮扶,而不是简单的“输血式”式的资助。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作为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通过高校为贫困生搭建工作平台,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还能提高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贫困学生在劳动与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就业所需的技能和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有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贫困生作为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劣势,而且容易存在自卑、孤僻、敏感等心理问题。通过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有偿资助的途径,有助于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实践和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贫困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通过劳动,感受到助学金的来之不易,怀感恩之心来看待国家、学校给予的帮助,借此契机,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学校、社会。
(三) 有利于提高贫困生资助的精准性:在有偿资助模式下,“天下再无免费午餐”,贫困生需要通过劳动获得资助。这对于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往往不愿意付出劳动,这在无形中巧妙地将有意向申请助学金的非贫困生拒之门外,减少了贫困生认定的工作量,提高了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的精准性,有利于资助模式从“漫灌”向“滴灌”转变,做到精准资助。
三、 有偿资助的途径
在继续坚持现有多措并举资助模式的前提下,在授予“鱼”的同时也给予“渔”,积极倡导有偿资助。
(一)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国家资助部门应进一步简化助学贷款流程,提高助学贷款的到账效率;完善贷款学生诚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个人信用,提升贷款回收率,降低违约率。完善助学贷款网络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加强对贷款学生毕业后去向追踪,强化贷款对学生的资助及育人功能,进而形成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网络。
(二) 积极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济南大学的勤工助学主要以公共服务为主,如教室卫生打扫,档案整理,岗位类型单一枯燥。首先,高校应当从政策上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其次,应当拓宽勤工助学的途径和渠道,革新勤工助学模式。从传统的劳动型向实践型、技能型转变。如把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求职就业、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提高多方面的技能,有助于贫困生的成长与成才。
(三) 搭建贫困生实习平台: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贫困生一般没有资源、人脉,只能靠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贫困生搭建实习平台,免费介绍实习岗位,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在校实习,使贫困生学生在获得实习补助的同时,能够掌握求职所需的必要技能,增强将来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形成合力,资助与育人齐抓,物质与精神齐脱贫。
参考文献:
[1]卫艳涛.高校贫困生有偿模式的思考[J].今日财富,2017(3).
[2]徐美华.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3]張玉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研究[J].科学论坛,2016(9).
[4]王林君.从无偿资助到有偿资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转换探析[J].财富时代,2016(1).
[5]杨伟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的对策分析[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
[6]陈建华.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7]郑节霞.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思考——从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谈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8]黄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3).
作者简介:
李健慧,徐治鹏,王鹏飞,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