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数学的“空白艺术”的运用
2018-04-19胡振山
摘 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设置认知冲突,重视个体差异,贴近现实生活,重视情境设置,讲究“空白艺术”运用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品质,完成数学教学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关键词:空白艺术;重要性认识;运用原则;运用技巧
所谓“空白艺术”,就是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演绎和归纳的时空,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重构过程的教学艺术。之所以提出“空白艺术”的运用,是因为在数学课程实践中,学生没有真正亲历学习的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指挥棒”忙得“团团转”,而教师往往是自我奇屏迷案甚佳,自以为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密度高,看上去很“完善”。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完全摒弃了“学生是数学的主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该知道:教学中,在学生需要去思考、去探讨、去交流、去归纳时,应留给学生的是“空白”——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空白”中演绎数学的风采,展示出数学教学的特有魅力。
在运用“空白艺术”时,要做到:
一、 设置知识认识冲突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空白”处适时介入,为学生设置知识认知冲突,必要地设计针对性提问来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正确的适当的观念。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去解决认知矛盾后,会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完成知识的重构,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
如在教学“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后,让学生完成下面应用题:王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他每小时做12个零件,试问他一共做多少个零件(列综合算式)?学生应付这样列式:12×3+4=12×7,这就与已有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矛盾。但如果不先算加就会产生36个零件加4小时的错误,此时,教师设置“空白”:“运算顺序要求我们先做乘法后加法,而实际情况却要求我们先算加再乘,那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认知活动陷入矛盾之中。这一认知矛盾为引出“小括号”教学创造了心理空间,成为学习“小括号”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内驱力,并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
二、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思维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开始阶段。所以,在运用“空白艺术”时,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巧妙运用“小羊吃草”的故事来设置教学环节:草地上长满嫩草,奶奶把一只小羊用2米长的绳子拴在草地中的一棵大树下,过了一会,小羊饿了,看到这么多的嫩草就把它吃光。教师由此设计“空白”:小羊能吃光全部嫩草吗?为什么?它能吃到哪个范围内的嫩草?这时,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争论非常激烈。教师后来又设计一个“空白”:小羊只能吃掉2米内的嫩草,为什么2米外的嫩草就吃不到了呢?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学生的结果,并顺势开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其中的奥秘,掌握了新知识。
三、 重视教学情境设置
在运用“空白艺术”时重视挖掘数学本身的内在因素,积极创设趣味或问题的情境,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位教师在教学“比例尺”时,就巧设这样问题:不用实地测量,李叔叔看到地图,就可以知道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汪师傅看到图纸,就可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谁如此神通广大地帮助他们?是比例尺。教师营造了这样的充满情趣,带有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未知欲望顿时被引发。同时,运用“空白艺术”时,要注重:
1. 妙设悬念
教师巧设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后通过质疑、释疑,在师生互动中完善填补所设置的“空白点”。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先出示一道容易出错的题目:18-18÷2,让学生进行计算,结果许多学生在计算结果为0,只有个别学生出现18-18÷2=18-9=9的正确答案。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引入“四则混合运算”的新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探求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2. 巧断知识点
对于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根据所教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水平,有意识地巧妙地“空白”一下知识点的联结点,让学生自己由此及彼地跨越“空白区”,激发学生的寻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像教学“循环小数”时,先出示两组不同类型的题目:A:6÷2,8÷4;B:1÷6,2÷7;学生很快地计算完成,发现第二组题目除不尽。这时,学生知识点的联结点出现“断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寻找搭建“断裂”处的“桥梁”,在探究中教师诱导新知识点的思路,让学生时果晰思路,明确联结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和谐民主、活泼有序的教学情境,留点“空白”给学生,我們将收获的是丰硕的教学佳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潘璐祎,刘东宇.巧用空白艺术培养创造思维[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4(Z3).
作者简介:
胡振山,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下中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