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训练在初中数学当中的重要性及实践
2018-04-19邓品超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应该以习题训练为主,因为习题训练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将习题训练设计成各种各样的类型,相信数学学习效果会更好。习题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技巧与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让学生从习题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习题训练;初中数学;重要性;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育要以习题训练为主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对习题中的问题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要让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对习题训练保持好奇心是至关重要的。初中数学大致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知识的形成,二是知识的运用,而习题训练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即是知识的运用。习题训练不同于常规教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习题训练。
一、 培养学生做习题意识
人教版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该适当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例如改编教材课后习题,使习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锻炼学生对题目的反应能力。例如初中数学应用题的练习,即李明所在的公司每年都在元月一次性地提高员工当年的月工资,李明2008年的月工资为两千元,在2010年时他的月工资增加到两千四百二十元,他2011年的月工资按2008到2010年的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问李明2011年的月工资为多少?学生看到此题,首先应该设李明2008到2010年的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2000(1+x)2=2420,最后一个解为负二点一,另一个解为零点一,因为第一个解不符合题意,因此舍去,所以李明2011年的月工资为2420×(1+0.1)=2662元。教师可以对此题加深一些难度,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李明看了甲、乙两种工具书的单价,认为用自己2011年6月份的月工资刚好购买若干本甲种工具书和一些乙种工具书,当他拿着选定的这些工具书去付书款时,发现自己计算书款时把这两种工具书的单价弄对换了,因此实际付款比2011年6月份的月工资少了242元,于是他用这242元又购买了甲、乙两种工具书各一本,并把购买的这两种工具书全部捐献给西部山区的学校,请问李明总共捐献了多少本工具书?这时教师就考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可见教师已培养了学生基本的习题应对能力。以上两个题目需要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来仔细解答,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其灵活的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据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训练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培养学生做题的提问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该做到不耻下问,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遇到的问题会认真思考、反复揣摩,对习题问题做出各种推断,并找到证据验证假设,这个过程会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得到升华。例如一元一次方程题目练习,航空母舰由西向东以40千米/时,飞机以每小时1200千米的速度从舰上起飞后向东执行任务,如果飞机在空中最多能连续飞行3小时,那么这架飞机在起飞后向东最远可行多少千米?请列方程回答,并详细说明找出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此题学生应提出等量关系如何建立,如何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学生可以设飞机起飞后向东最远可飞行x千米,在返回的过程中,航空母舰也继续向东航行,所以返回时的路程加上航空母舰前行的路路程也就等于x千米,所以飞机飞行的总路程加上航空母舰航行的路程等于2x,所以根据题意可列方程:2x=1200×3+40×3,解得x=1860。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做题的提问意識,可以使学生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会不完全相信答案,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相应的答案,对问题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培养学生参加活动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教师在习题训练中布置的活动,一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速度,往往智慧的大门是从活动开始的。通过参与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比如练习统计、概率及投影与视图这些题目时,如果学生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不会感受到知识的系统化,也不会达到理解、巩固的目的,因此,学生不参与其中,即使做题也是套公式。
总结:习题训练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习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坚持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做一些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做题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习题训练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习题训练的队伍中去,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有效性[J].初中教育,2015(37).
[2]王士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学习,2015(26).
作者简介:
邓品超,重庆市,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