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

2018-04-19范卫东

群众 2018年7期
关键词:吴中区传统工艺乡土

范卫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也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我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60年来秉承“充实光辉”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扎根吴地、服务江苏、面向全国,围绕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目标,依托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创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平台,充分发挥教科研优势,先后获得了文化部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全国工艺美术杰出贡献奖和全国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贡献50强等荣誉,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工艺技能人才,促进了乡土人才培养和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历史“经典产业”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更具文化内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拿手绝活”更加抢眼,全方位铺展开一幅现代的“姑苏繁华图”。

培植人才当好“孵化器”

保护传承非遗,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需要培植传承人才,提升文化人才集聚“浓度”。而新世纪初,部分非遗项目传承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在乡村甚至面临“人走技失”的困境,这给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严峻挑战。2006年,学院从姑苏区搬迁至传统工艺集聚区——吴中区,完成了从扎根城市到拥抱乡村的转变。12年来,学校始终将培育非遗工艺人才、用匠心复兴手艺作为办学实践重要内容。

开展“定制式”培养,着力造就一支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青年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传统工艺振兴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针对吴地传统工艺集聚和人才代际断层的实际,在全省率先成立手工艺学院,专门培养青年工艺人才。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思路,开展定制培养,先后开办了5年制玉雕班、雕刻班和苏绣班,定向招收光福、镇湖等工艺人才集聚区青年学生,并与吴中区传统工艺重镇——光福镇联合制定了后备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创设苏作工艺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学院还积极与全国妇联、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合作,为全国各地培训3万余名工艺人才。

开展“回炉式”锻造,着力造就一支保护传承非遗和推动创新的工艺大师队伍。针对乡土工艺人才实践能力强、学历层次低,创作题材老化、偏离现代生活等现实问题,学院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从2015年起,开设了具有大专学历的苏作工艺传承人成教班,三年来,共招收学员220人,学员中有省级以上工艺大师27人、非遗传承人19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中,苏州市入选的101名名家、能手中,“大师班”学员有9位。2015年,学院还被文化部选定为全国首批18所非遗研培试点院校,迄今共举办18期非遗传承人群及非遗管理干部研培班,为全国培训乡土人才760人。

开展“蹲苗式”锻炼,着力造就一支熟悉非遗工艺、好学肯干的教师队伍。综合运用“上门学”“请来教”“出去练”等多种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和田野实践融合发展。推动老师放下架子、弯下身子向乡土工艺大师拜师学艺,手工艺术学院教授冯雨拜师宋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钱小萍,一时传为佳话;聘请钟锦德、姚建萍、周建明等乡土工艺大师担任客座教授、实训教授等,实战派老师和学院派老师同台竞技、相互砥砺;借助科技镇长团平台,从2012年起,接连选派4名中层干部到光福、镇湖等地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让老师们走出象牙塔,走到乡土间近距离接触乡土工艺文化。

根植文化当好“服务器”

保护和传承非遗这一中华文化瑰宝,需要发挥学校研究队伍的智慧和市场整合运营的力量。苏州是全国工艺门类最齐全、工艺人才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只有始终以服务地方工艺产业发展、服务传统工艺振兴为己任,才能让传统非遗工艺兼具“泥土芬芳”和“现代气质”,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

搭建合作平台,打造发展模式策源地。2001年苏州桃花坞年画社整体移入学院,建立了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房志达领衔的桃花坞年画传承体系,目前已培养20余名新传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引企入校方式保护濒危非遗项目的高校。并与吴中区政府合作建设“苏作工艺学院”,与苏州高新区合作建设“刺绣学院”。在苏州城区最重要的三个工艺人才集聚区——吴中区、高新区、姑苏区,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此也开创了“学院+企业”的桃花坞模式、“学院+大师”的苏绣模式、“学院+地方政府”的吴中模式。

开展理论研讨,打造研究首选地。在省文化厅支持下,和吴中区政府、清华美院联办“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围绕“传承·融合·再创造”“振兴·联动·产业升级”等主题,邀请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专家共同把脉乡土工艺人才和传统工艺发展,两届论坛共吸引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青年批评家300多人。经过两年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乡土工艺发展专业论坛。成功承办2016年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及全国非遗研培试点工作总结会,研培实践被文化主管部门以“苏工美的非遗研培模式”为题向全国推广,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承担做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操作指南》《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编制任务,參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论证工作,建成《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中国工艺美术出版中心等,《百工录》教学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将冲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推动文化交流,打造对外交流集散地。为扩大我国传统工艺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组织桃花坞木刻年画赴法国、西班牙等地展览,举办了中国苏州首届木刻年画展,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效果。学院还制定了在“一带一路”沿线成立“荷兰海牙分校”“匈牙利布达佩斯分校”以及实施中华匠艺“一带一路”展和传统工艺学堂计划,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计划,与贵州省文化厅共建“文化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贵州雷山学院”,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服务当地人才的培养。

厚植产业当好“加速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如何让非遗“动”起来而非“冻”起来,这就需要聚力提振非遗文化产业发展“高度”。

做大文化资源,当好“智囊团”。联合28所高校院所、文化企业成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联盟”,整合产学研资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推荐学院老师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参政议政,当好代言人。积极服务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吴中区举办“苏作文创峰会”,组织国内非遗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吴中对接,助力吴中振兴传统工艺,当好振兴文化产业的“智库”。

做实文化平台,当好“联系人”。发挥学院资源优势,积极推荐文化企业、文化人才对外参展办展,帮助做大影响、做出品牌。推动吴中工艺走进国家大剧院、恭王府。积极牵线搭桥,协助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走出去”,到贵州、浙江东阳等地参观考察,开拓视野、加强交流。在光福、镇湖等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设立基地,贯通人才和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在诚品书店设立专业展厅,展示工艺文化;在圆融广场,举办贵州传统手工艺品现场展示展销,助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做强文化载体,当好“探路者”。整合政府、学院、企业资源,通过载体平台融合重组,发挥科教资源、政策资源和商业资源1+1+1>3的效用。建成全省首个文创类镇长团众创空间——一箭河文创园,吸引152家乡土文创企业入驻,为繁荣地方文创作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吴中区传统工艺乡土
苏州吴中区“四敢”精神激发“四优”举措
苏州吴中区创新七项举措 提升执法质效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吴中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