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汉字叔叔”和他的汉字情缘
2018-04-19王星
王星
他有三个名字一一理查德·西尔斯、斯睿德、“汉字叔叔”。理查德是他本名,斯睿德是他的中文名,而“汉字叔叔”是这几年广大热情的中国网友赋予他的昵称。理查德说,他更喜欢大家叫他“汉字叔叔”。
汉字是世界文明古国所产生的原发性文字中唯一目前还在使用的文字。理查德用了多年时间,整理中国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将这些字符一一扫描编码建立数据库,创建一个名叫汉字字源网的网站,己解析超过8000个汉字,收录近10万个古汉字字形。
如今,“汉字叔叔”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录视频讲述他和汉字的故事,然后放到自己的新网站上,让汉字不仅电脑化,还要“多媒体化”。
一场大病唤起执念
理查德的老家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保守的基督教社区。在他的记忆中,那里全是白种人,全都讲英语,实在有些无聊。为了摆脱这种“无聊”去看世界,理查德决定学一门外语:“那时世界上只有7%的人说英语,却有将近20%的人在说汉语,于是我就想学汉语,想去中国。”
当时的中美尚未建交,一听到儿子要去中国,理查德的父母快要气疯了。“当时我爸极力反对,想用武力吓唬我,结果我却把他的手不小心弄骨折了,我妈哭着说要去自杀。”理查德回忆道。尽管如此,他还是用攒了一年的“刷盘子”的钱,在1972年7月买了一张飞往中国台湾的机票。临行那天,尽管有百般不舍,但父母还是去机场送了理查德。
初到台湾,理查德身上只有80美元。在找到一个月租金17美元的小屋子安顿下后,理查德很快找到了一份英文老师的工作。此后两年,他没有上过一天汉语学校,却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学会了汉语会话。从家信中得知他需要一台电视机收看汉语节目,得了癌症的父亲还给理查德寄了钱。只可惜,没过多久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两年后,理查德回到美国继续念大学,并拿到了物理学学位。毕业后,他到台湾又生活了四年,随后回国进入田纳西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并在1985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工作之余,不甘平静的他继续游历四方,亚洲、欧洲、非洲……就这样悠闲地迈过了不惑之年,当初下定决心要学的汉语,却始终沒有更深一层。
作为一个学过物理和计算机的大学生来说,理查德希望能探究汉字本身的内在规律从而记住它们,而非对“图案”的死记硬背。从《说文解字》开始,他不断查阅有关甲骨文、篆体、金文以及字形演变的专业书籍。很快理查德注意到,有时尽管查的是同一个汉字,但不同书籍给出的解释却各不相同,想要彻底弄明白一个字的来源,往往要翻上好几本古书。但理查德并不觉得枯燥,因为他发现,找到一个汉字最初的样子,然后看它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就会明白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是合理的,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为了能将这些资料电脑化,理查德拜访过很多古汉语研究专家以求获得帮助。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无法理解那些刻在青铜器上的古汉字和电脑之间有什么必要联系,最多也就是给理查德推荐些专业书籍。
1994年夏天,理查德突发心脏病。回到美国,他前后共做了4次心脏手术,搭了3个支架。躺在病床上的理查德自问自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做什么?”“我应该打电话给朋友们告别。”“如果还有40年呢?”“我大概会先蹉跎10年。”“那如果是365天呢?”“我想去把《说文解字》电脑化。”
当时的网络世界并不发达。理查德首先考虑的,是设计出一个电脑程序,以实现对汉字字源资料的搜索与展示,而这需要将《说文解字》中的篆体字统统扫描进电脑。幸好,当时理查德在硅谷找到了一份电脑工程师的工作,这使得他能够有足够的收入来出钱请人帮他做扫描汉字这一重复而繁琐的工作。“我在唐人街找到了安,当时55岁的她刚从中国移民来,虽然她只有初中学历,一句英文都不会,但她还是接受了我的邀请。”理查德回忆道。
理查德给安配了电脑、扫描仪等装备,教她使用计算机和输入法,把扫好的字一个个存到软盘里,他自己则利用业余时间编写程序。一个又一个365天就这样过去,理查德在安的帮助下将《说文解字》等四本工具书中近10万个汉字字形统统扫进了电脑里。至今,回忆起安,理查德仍是心怀感激:“没有她,就没有我的网站。最初,她也看不懂《说文解字》,可到后来,她成了半个汉字专家。”
一次“走红”改写人生
2002年,理查德的汉字字源网正式上线。6500多个汉字所对应的每一个字形,理查德都给它们编了编码。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理查德失去了在硅谷的高薪工作。他只能搬去田纳西州,当上了一名河道管理员。业余时间,在十平米的出租房内,面对着这个访问量始终不温不火的小众网站,理查德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服务器的租金交不上了,他就在网站首页加上一个捐款链接,请大家捐款帮助他维护更新网站。哪怕一年到头的捐款金额只有几十美元,但他也没想过要放弃。
转机出现在了2011年1月13日。那一晚,理查德突然发现自己的账户在短短—小时内收到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而网站当天的点击量,破天荒地突破了60万次。
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有一位网友刚用煽情的文字在微博上介绍了理查德:“这个人叫Richard Sears。他用二十年工夫,手工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数字化处理,上传网络供所有人免费使用……”
从这天开始,理查德的邮箱被“挤爆”了。雪片般飘来的几千封邮件,让他兴奋不己:“我几乎每天都在回信,邮件里第一次有人叫我‘汉字叔叔,我太喜欢这个称呼了。”紧跟而来的,还有无数个相邀采访的越洋电话,天津电视台甚至直接派了一路摄制组飞到美国,为理查德拍摄专题片。在那部专题片里,理查德的“陋室”让无数观众动容心酸。狭窄的房里,除了书架、书桌和书,几乎没有别的陈设,就连床都没有。平时,理查德直接睡在地板上,当天的采访,主持人也是坐在地上进行的。理查德坦言,这些年,为了这个网站,他已经耗尽了自己之前20年存下的30万美元积蓄。
2012年,天津卫视的《泊客中国》节目组又向理查德发来了邀约。在理查德看来,这就像中国那句老话说的,缘分到了。62岁的他随即买了一张飞往天津的机票,开始了在中国的“泊客”生活。
后来,北京师范大学接收了理查德,让他兼职用英语教物理课,每个月给他四千多元工资,还给他配了办公室和公寓。过去这几年,“汉字叔叔”在中国的媒体“曝光度”不算低,仅今年一年,理查德就两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相继作为嘉宾出现在“朗读者”和“开学第一课”的节目中。
在结束了和北师大的工作合同后,今年理查德从北京搬到了安徽小城黄山。他很喜欢黄山的自然环境,当然,更吸引他的,是当地每月只要1200元就能租到像样的两居室。在那里,理查德不仅每天都能潜心研究汉字,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切磋讨论。有好心的学者朋友让自己的学生给理查德当助理,在汉字研究上和他沟通,并给予网站建设上的建议,还有更多的热心人士不断帮理查德寻找着各类讲课机会。对理查德而言,这些机会除了能带给他一些额外收入,更能让他把自己对汉字的执着理念,传递给更多汉字的实际使用者。
一种坚守激励前行
理查德有个习惯,无论走到哪,他都会随身带一个本子,每逢跟人交流时就会写下几个汉字的演变過程,来激起对方的好奇心。哪怕是对着一群小学生,他也用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试图让他们明白文字和事物的潜在联系。
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究基地的阶梯教室,理查德出题让大伙来个头脑风暴:“如果你走进一个五千年前普通中国人的家,你最先会看到什么?”沉默数秒的台下,传来了千姿百态的猜想一一土炕、炭火、陶器……
“汉字叔叔”的回答是小孩手里的纺线锤。“我感觉纺线这个工作在古人的生活中应该占据了重要位置,因为在我整理出来的数据库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汉字,都跟纺线织布或服饰有关。虽然我不知道那些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但通过古汉字,我可以一点点推理出来。”
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好几个学生都等着没走。他们围到黑板前,和理查德交流着各自对汉字的认识。理查德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肚”字:“古代没有这个字,但有‘月和‘土字。很多书上都说,‘月代表肉,但我不这么认为。”他继续在黑板上写甲骨文、金文里的“月”:“你看它的样子,哪里像肉?这些个字,笔划一排排的,明明像一根根的骨头。我考虑了好久,很多专家说它是肉,但我觉得是肋骨。”理查德告诉记者,如果有专家告诉他一个有关汉字的故事,他一定会自己去研究看看,是不是合理的、真实的。他并不要听那些“戏说”的汉字,只是想了解最真实的解释,当然,如果对方对他的意见有异议,他很乐意和他们进一步讨论、切磋。
采访的尾声,理查德兴奋地给记者写下了他新网站的地址。“原先网站上的内容已经基本都搬完家了。很快,我们回去就要开始录视频,讲汉字故事,然后放到新网站上。这些年我已经陆续写了一千多个故事了。”他说。
“听上去这个工程很浩大,那您最近的资金还紧张吗?”记者忍不住问。
“最近收入还行,至少这两个月没问题,接下来不知道呢。”理查德毫不避讳。
记者的心里有点替他犯嘀咕:“这么多故事能顺利录下去吗?”
理查德似乎看出了记者的担忧:“我从来不会去规划半年以上的生活,要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个网站了。我的宗旨是,不要考虑太多,只要今天可以做,那就开始做吧,然后每天想办法,—直做下去。”那一刻,记者终于明白,为什么理查德能将这条从来不被人看好的路,坚持走这么久。(资料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