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2018-04-19袁一平路日亮
袁一平 路日亮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有助于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人的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一定的诉求,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民主政治体制提供保障,先进思想文化得到弘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和谐统一,是我党的国家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国家治理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3.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昭示着我党政治理念、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新的发展,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转型,其关键不在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或单纯的GDP增长,而是国民素质的根本改变,是体制、观念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的实现,权利、义务、契约、平等、制衡等观念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双向互动表现,解释两者的内在联系,正是我国国家治理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治理”指在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内,针对国家权力的具体实现,权力的享有者、执行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体间性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多元主体基于某种共识性共同参与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维护公共权益和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的良序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即通过国家层面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调整、改进,使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与“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进程相契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翼,二者相互契合、高度统一,共同作用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总体布局。其中,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建设的根基,支撑着治理能力的发挥和提升;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运转的本领,保证着治理体系的稳定和效率。确定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彻底执行和贯彻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效率、维护公正、坚持透明,让治理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全面提升党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表述,是对既有现实的超越活动,为使人在客观上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环境,在主观上具备现代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自觉推动社会发展。从内容上看,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的转型,是人的活动方式的历史脉络的现实体现。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可见,不论以什么内容和形式界定社会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或者说归根到底要靠人来完成。
人的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探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任何人都有全面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利。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异化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应该讲,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至今仍然没有彻底消除。由于国家治理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必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形成自主的个性创造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是与以工业文明为表现的现代社会相伴随的经济体系,从而是人的现代化的经济条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人受客观条件制约,在经济活动中不具备独立自主地位。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瓦解等级、关系、人情等陈腐观念,让平等、公正等理念成为社会活动中的主导原则,促进人的独立自主个性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人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八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它一方面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造就了具备主体地位的个人,促进了人的独立自主个性的形成。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有助于进一步激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元主体的自身能动性,让整个社会自觉地参与经济建设。
让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规范的体制,多元主体共同建设、互相促进、彼此监督,有助于巩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第一,对理性原则的遵从。市场经济必须是建立在理性原则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第二,对矛盾的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张力,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情况配置生产关系中所有制成分的比例结构。政府与人民群众间也存在张力,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杜绝官僚主义作风,消除形式主义恶习。而与人民共同进退的政府,无疑也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迎来了新的时代。“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和市场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贡献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厘清多元主体在治理中的界限,各自既不能跨界,也不能推脱责任。市场不是万能的,为了防止出现垄断或市场失灵的现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以政府治理为主渠道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构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四个治理主体相互关联、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治理结构。政府的任务是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进行必要指导和干预;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必须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社会组织积极协调,保证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合理张力;公民个人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弘扬美德,发挥自治积极性。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政治民主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政治关系的理想状态,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而社会则具有一系列标准的程序来保障民主的实现,其旨归应该是人的发展而非单纯的形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状态,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价值追求。我党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清晰认识,将人民群众置于国家主人的地位,就是说国家的治理要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把人民的权利还给人民,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抉择,消除那些社会发展背离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的政策主张,把那些阻碍人、束缚人发展的社会体制关在笼子里,完善“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政治体制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民主政治。第一,民主政治必须是以理性为指导的政治,即在政治生活中要按规律办事,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按照民主的进程和要求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民主政治必须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应当具有对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督的合法途径,并有渠道参与权力执行。第三,民主政治必须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的政治,宪法和法律只能是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意志的体现;宪法和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从而具有最高权威,因此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是一切人行动的基本准则,任何人不得逾越。现代化的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法治”,传统政治则建立于“人治”之上,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遵从理性原则。我们既然是建设和保证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就必须在任何政治活动中体现理性的精神,实现“法治”。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全球治理”等诸多新的现代政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着科学的认识,对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坚决地维护,显示出我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自身的执政能力。由“治理”替代传统的“管理”国家权力运行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表明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政治实践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致力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政治道路。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唯一正确路径,我们理应坚持道路自信,自觉维护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为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创造条件。人的观念的变化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与成败。中国人的现代化,面对的现实条件是传统与现代精神冲突的局面。中国人民传统的生存体系和价值体系稳固又保守。在思维方式上,人们封闭、保守,小农意识支配着整个社会;在价值取向上,重精神轻物质,重群体轻个人,重道义轻金钱,重情感轻理智,重道德轻法理,重人治轻法治,等等。这些精神使社会生产和发展稳定有余,动力不足。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人变成重物质轻精神,既不讲道义,也不讲法治,既丢掉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也没有学来现代文明的精髓。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不能对价值观念进行一刀切,而是要根据现实条件,探寻构建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但这种转型不是靠发号施令,不是靠强权政治。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是无法统一的。政治权力可以禁止人们的某种行为,但不可能禁止人们的思想。可以根据主流价值观评判某种思想恰当与否,但无法靠命令手段阻止“落后思想”“不良思想”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建设重在吸引而非要求,需要整個社会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践行。主管意识形态的机构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抓住国家治理的真谛。
政治和思想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进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禁锢人的头脑,束缚人的思想;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阔思路,理论创新,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国”必须“富脑”,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困境,不仅需要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还要政治文明建设的相应配合,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宪法精神,真正把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等权利还给人民,真正把“不纠辫子”“不打棍子”落到实处。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经济上铲除腐朽思想的根源,为先进文化奠定经济基础;在政治上消除腐朽思想的社会环境,为先进文化、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也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人的现代化”的方式与进程的新解答,显示出我党尊重人民、关怀人民、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同步,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责编/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