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长治:打响脱贫攻坚的“上党战役”

2018-04-19郝薇冯毅松

中国扶贫 2018年2期
关键词:武乡微店长治市

郝薇 冯毅松

山西省长治市被东部的太行山和西部的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70年前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歼灭战上党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如今,长治市强化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带动和能人带领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通过政策激励实现产业与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打响了脱贫攻坚的“上党战役”。

特色农业:启动脱贫攻坚大引擎

长治市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农业增效为途径、农民增收为根本的“三位一体”作战思路,沿着“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基本路径,坚决打赢2017年“291个贫困村退出,6.8万人脱贫,沁源县摘帽”这场硬仗。

“留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产个大谷穗,还让圪玲(松鼠)偷。”在这首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广为流传的民谣,把穷乡僻壤的辛酸一语道尽。

刘寨村的贫困,远近闻名。一个260户人家的村庄,一半是贫困户。村里,大片的撂荒薄地,破旧的低矮窝棚,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孤独地蜿蜒到村口……这样一个积贫积弱、没有任何产业的穷村,竞在2016年12月实现整村脱贫。

11月底,村民张学文家的蔬菜种植基地6号棚里的水果西红柿长势喜人。刘寨村支部书记程玉珍介绍,这种新技术培育的西红柿每天都要滴灌白糖和氨基酸,一亩棚两季能产3万斤西红柿,按每斤2.5元均价算,一年收入5万多元。种完西红柿,再倒茬种西葫芦;春节后空闲的两个月,还能用来育苗。这样的大棚,村合作社统一修建110座,优先贫困户承包经营。

被村民称为“能人”的程玉珍上任后,村里以“村委+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以1万元小额信贷带资入股,每年享受保底分红,优先安置贫困户就业,对承包大棚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个“贫困户脱贫有产业、劳动力就业有渠道、工作队帮扶有对象”的发展模式,在刘寨村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脱贫合力。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民正在制作食用菌包,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村民赚到了钱,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如今的刘寨村,改天換地,变成了一个“大棚百座、小二楼百套、养老院和娱乐广场俱全”的现代化新农村。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采用“传帮带”的扶贫激励机制,人人争当脱贫户,比志气,扫懒气。

平顺县龙溪镇佛堂岭村是个党参种植专业村,村民张廷正和老伴忙活着晒党参,屋檐上、院墙上、屋里屋外都整整齐齐摆满2017年刚收的党参。

“头几年种党参赚不了几个钱,现在种党参不但价格合适,政府还给补贴。”种了40多年党参的张廷这两年积极性很高。2017年他家种的1.2亩党参,亩产400多斤,卖党参收益1万多元,还领到400多元补贴。

对于2017年党参的销路,张廷一点也不愁。当地企业山西振东集团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和佛堂岭村签订了党参收购合同,为村民们兜底。作为山西省唯一成立扶贫办公室的民营企业,振东集团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建设了大型中药材仓储基地,专门从平顺、长子和沁源收购村民们种植的中药材,带动了2.5万人稳定增收。

“没有产业的支撑,即使脱贫,那也是低质量的脱贫。”长治市扶贫开发中心主任段志岗说,“我们立足实际,向新兴业态调——由传统种养殖向光伏、旅游、电商新兴业态调,‘粮改菜,农变工就近转移就业;向新型经营方式转——由过去的单纯扶持村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转,完善利益联结,形成‘双带机制,促进了农民增收;向绿色发展转——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点,以产业支撑可持续为目标,发展绿色产业。围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技能基本达到了‘路路可看,村村可进,户户可访。”

长治市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贫困村“五有”全覆盖,确立了中药材、油用牡丹、小杂粮、蔬菜、畜禽养殖、干鲜果、食用菌、马铃薯八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了100万亩中药材、20万亩沁州黄小米、10万亩油用牡丹的产业格局,产生了品牌效应,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资产收益:让农民的土地活起来

对于壶关县店上镇西汉村村民张建英而言,当了半辈子农民的她,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不种玉米改种花;更想不到,自己不花一分钱就能当上城里人说的“股东”。

2017年2月,全体村民讨论决定实施西汉村“三改一建”综合改革,西汉村在第一书记樊小东带领下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壶关县东盛种养专业合作社,村里确定主导产业,贫困户以资产、资源、资金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张建英和其他159户农户成为合作社第一批“股东”。

2017年3月底,东盛花卉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开工建设,未来这里将有50座占地100亩的标准式花卉四季大棚,总投资500万元。其中,村民自筹资金6.55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5万元,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资金100万元,53户贫困户“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贷款265万元。

樊小东介绍,村里的花卉项目预计年产花卉450万枝,产值270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

现在,张建英家的暖棚里,一垄垄排列整齐的嫩绿秧苗展露蓬勃生机。再过两个月,这里将开出数万朵千娇百媚的康乃馨,变成一片花海。靠这两个康乃馨鲜切花大棚,张建英家顺利脱贫。

如今,在西汉村已经形成流转土地挣租金、园区打工赚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托管代种收现金的增收模式。

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启动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长治市成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长治市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将财政和涉农资金等各类资源整合,通过多种模式,整体推进,积极探索,大大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推动扶贫户资产保值增值。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食用菌基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目前,长治市的422个贫困村共整合产业资金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422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万户4.9万人,已有222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合计分红694万元,户均增收410元。电商扶贫:足不出户,武乡小米销全国

2017年“双11”,武乡小米在短短3天时间,外销99万斤,销售额926.7万元,经济效益涨了137.5倍。武乡小米之所以这么火爆,是因为武乡县岭头村这个电商村。

打造“整村微商”模式是岭头村第一书记史小兵的构想。作为全县率先发展微商的第一村,岭头村从最初零散创业到政府组织有序发展,再到标准化提档升级,短短一年多时间,全村发展微店100多个,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带动全县31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整村微店村。曾经的岭头村是一个贫困村,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

网红农民魏宝玉的微店有53万粉丝,仅采访过并关注他的微店的记者好友,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共有40位。

村民郭晋平开微店卖武乡小米,两个月的收入就达到16000元,成为全村老百姓微商创业的榜样。如今,郭晋平一边经营自己红火的微店,一边做微商培训讲师。

村里的一条不足300米长的小路,是著名的“微商路”,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创业大道”。这条小路上先后涌现出12户明星微店、3个扶贫创客小院、一名全国网红和5名乡村知名网红,微店销售额达到50余万元。

为了扶持电商发展,武乡县委、县政府投资5600多万元建设红星杨电商产业园,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和物流网络体系,积极与京东、北京微店总部等国内知名电商合作,京东武乡特色馆成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在京东平台上线的县级馆,武乡乐村淘成为全省首家运营中心。全县共建设乡村电商服务站233个,開办微店4562个,其中贫困户1824个;电商交易额达到2.3亿元,带动2318户贫困户6954人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长治市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广一点带多户、三商联动、整村微商和平台运营4种电商扶贫模式,拓宽贫困户脱贫门路。目前,全市通过电商扶贫,实现2277名贫困人口脱贫。

长治市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她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长治又开展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上党战役。他们以发展产业这一最有力武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排兵布阵。长治市委书记席小军表示,不作为就让为、不交账就交棒!用碰硬确保过硬,以硬作风确保应落实!坚决打赢长治脱贫攻坚的“上党战役”。

猜你喜欢

武乡微店长治市
《家庭中医药》微店优惠出售过刊
《家庭中医药》微店优惠出售过刊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长治市:开展病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
舌尖上的武乡 记忆中的美味
长治市财政局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
情系太行革命老区 武乡砖壁红色之旅
有家微店卖翅膀
新媒体背景下武乡顶灯舞的发展途径*
对长治市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