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价值观自信

2018-04-19杨振闻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维度价值观核心

[关键词]

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2003706

“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两个重要范畴。习近平把这两个范畴并提,要求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P164)。目前学术界对这两对范畴的研究呈现两个特征。其一,重视程度不一。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十分深入,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关于“价值观自信”的研究相对不足,相关论文少之又少。其二,关联性研究不够,对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关联性研究还很不充分。我们在深化对文化自信研究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探讨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只有在增强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在变换不定的国际风云中,获得站稳脚跟、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

一、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我肯定、自觉信仰,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积极传承、敢于创新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取向。价值观自信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下,“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滋养擇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2]。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并非对社会上所有文化不加分析的盲目自信,而是对符合时代潮流、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追求的文化的一种自信;价值观自信并非对社会上所有流行价值观的自信,而是特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对其“科学性、正当性确信不疑”[3]。

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4]。但追根溯源,价值观自信是一种比文化自信更为深层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基础”,是因为文化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主体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特定民族精神品格的根本表征;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广泛”,是因为作为文化主体的每一个人,在精神上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中内蕴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文化自信之所以“更深厚”,是因为文化中内含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的优秀成分已经成为特定民族穿越时空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是因为其背后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因此,价值观自信是一种比文化自信更深层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P168),其他自信的形成都“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做支撑”[1](P172)。

这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逻辑维度

从逻辑上说,如果人们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心存疑虑、没有信心,则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景充满迷茫、无所适从。这样,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其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原因在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灵魂。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文化心理上处于失魂落魄的境地,失去了在文化上迈步前行的韧劲与张力,文化自信就会荡然无存。

(二)历史维度

从历史上看,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起着中轴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

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三纲五常”为根本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之中。西方资本主义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核心价值观,

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资本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同社会的文化属性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决定文化属性的核心价值观各不一样。

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人们开始对过去坚信不疑的封建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进而怀疑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化自信发生动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提出“要民主要科学”的口号,就是因为运动的发起者们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适应世界新变化的能力已经失去信心,而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找出路,推动文化再造工程,以期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今天我们提出文化自信,既是对当年先进中国人寻找文化出路的继续,也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基础上发现其当代价值的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把握。正如陈先达所言:“如果离开中国近代百年的耻辱史,脱离当代关于中国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构建的论断,就不可能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提出文化自信问题。”[5]

(三)现实维度

从现实来讲,增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面临一个严峻挑战: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特别是在价值观上的斗争,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消停,反而更为激烈。国际话语体系在总体上依然是西强东弱的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把他们所诠释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标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企图以此占据世界价值高地,掌握价值观的话语权。他们经常用这套价值话语体系,对我国的所谓人权问题横加指责、指手画脚。而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也确实中了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圈套,对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应有的自信,进而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自信。尤其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一些理论工作者不注重“理论中国”的构建,“往往用西方的理论剪裁中国,所以出现了‘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的现

象” [6]。

党的十八以来,中央反复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社会增强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特意把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并提,要求提升这两种自信,提振中国人的精气神。这些都是我们党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P155)、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要把增强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问题,提高到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贯彻。

二、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包含多重维度、多样构件。就自信的维度而言,既有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足够礼敬、现实文化的正确认知、未来文化的充分信心,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宽阔胸襟。就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是对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理性自信,说到底是对这三种文化中所蕴藏的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清醒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观自信内蕴着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之所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与哲学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智慧,其倡导的核心价值已内化到中国百姓的精神血脉之中,可谓日用而不觉,成为引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和文化基因。科学辨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内蕴的核心价值的当代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提出,应“深入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P164)。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辩证处理文化问题上“古与今”的关系,坚持返本开新、与时俱进,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灵魂性因素,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后,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强调,这些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7]。因此,只有善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哲学智慧的核心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1](164),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价值话语体系,真正坚定价值观自信,才能增强文化自信。

(二)红色革命文化内蕴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与哲学支撑

红色革命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铁肩担道义的精神追求,其内蕴的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红色革命文化不只是保留在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迹,更主要是其中蕴含的激励国人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尽管这些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人渗透在这些精神之中的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初心,却是相同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源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以之“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8](P1471)和全党的指导思想。

其中,唯物史观的发现对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核心价值观(人民至上)的哲学根据。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回复蔡和森关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信中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根据。”[9](P68)因此,这些红色革命精神秉持了同样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唯物史观关于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不忘红色革命精神,特别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1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蕴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与哲学根基

从文化建设的视域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目的,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必须坚持“双创”(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彰显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文化自信最为根本的内容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内容,是因为这种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向不迷失才能发挥引领前行的文化功能。

社会主义价值观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在核心价值观上,就是要确立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诉求,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导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

三、价值观建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

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坚定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的树立依赖于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这种关联性告诉我们: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基础。

(一)注重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在增强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文化领导权

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11]在这一表述中,“基本内容”“基本遵循”是关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定位。“基本内容”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最主要内容就在这“24字”里面,但“基本内容”还不是“全部内容”,这就为未来进一步提炼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基本遵循”表明已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依据。因此,“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大会上正式提出,表明理论界持续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凝练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说,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已经大功告成。

第一,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把握不同维度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人孤立地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文明”核心价值观应该是社会维度和公民个人维度的价值要求,怎么单单作为国家维度的核心价值目标呢?这些人之所以也会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理论宣传界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研究还不到位,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性研究,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一个总体性概念,三个维度的内容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可谓“三维一体”,不能孤立地看待或强调某一个核心价值观。

第二,解读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2]由此可见,在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工作中还存在工作很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讲透”的问题。比如,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一种什么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的真实意蕴是什么?这些价值观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现实课题,都需要我们“讲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P9)如果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彻,不把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实践要求讲清楚,那么,即使我们把核心价值观的“24字”重复宣传一万遍,也不可能使人们真正树立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三,打造和阐释价值观新范畴新提法,构建有说服力的价值观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崇高性、正义性,理应成为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武器。但其能否真正成为意识形态战场上的理论尖兵,关键要看我们能否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蓝本,打造一个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极具吸引力的价值话语体系。如果我们把“民主”“和谐”等“24字”核心价值观比作“价值观之树”,那么,在这棵“树”上,还需要进一步生长出众多的“价值观之枝”“价值观之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植“价值观之枝”、“价值观之叶”方面,习近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相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一系列价值观的新范畴。这些新范畴接地气、合民意、顺潮流,不但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认可,在国际上也得到了积极响应,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注重核心价值观定力培养,在增强价值观定力与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上增强文化定力与文化自信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力度很大,但宣传效果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价值主体来说,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现价值观认同、坚定价值观自信、增强价值观定力,“必须经历‘价值观认知→价值观领悟 →价值观共鸣→价值观信仰等一系列转化环节”[14]。从主体认知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人由于自身原因(包括个人素质、个人经历、个人偏好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没有实现价值观认同,更谈不上价值观自信和价值观定力,因而很容易在西方文化思潮渗透中失去文化自信。

其次,从客观环境来说,“坚定文化自信,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了、但还不是很发达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6]。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全面转型升级期,社会阶层、经济主体、就业形式、分配格局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文化需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日益多样化。同时,冷战虽然结束了,但西方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战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加紧向我国兜售他们的所谓“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一些人对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社会转型感到很不适应,对西方思潮失去应有辨别力。所有这些,都是增强核心价值观定力、增强文化自信所要解决的现实挑战。

破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面临的现实挑战,必须抓住文化建设的牛鼻子——核心价值观建设。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蕴含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密码,是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的灵魂所在。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抓住了文化建设的牛鼻子,就能真正增强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思潮辨别、文化引领、生活融入等各项工作。只有坚持不懈抓好这些工作,才能切实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定力和价值观自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注重核心价值观功能发挥,在实现正确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

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是所载之“道”,“化人”就是培植人的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价值口号,而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领域的定海神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只有充分发挥核心价值的导向功能,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观点认同、内心认同和行动认同,才能为当代中国人立起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15],在实现正确价值引领的过程中,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增强人们的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从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具体分析其导向功能。首先,国家维度的导向功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面向现代化,而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諧)为“现代化”注入了具体内涵。其次,社会维度的导向功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各种社会思潮发挥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再次,公民个人维度的导向功能。“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本质属性,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为文化“以文化人”指明了“化”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导向功能的发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增强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注重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在彰显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习近平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P161)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P160)。这充分说明,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本身都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家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与自觉担当文化使命,在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以文化人”是文化最为根本的功能属性,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使命是在我国物质条件日益改善新形势下,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1](P168),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日益充盈、道德水准日益提升的生动体现。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文化使命的担当,最为关键、最为难得的是要做到“自觉”。“自觉”所彰显的是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

价值观建设、文化建设的使命,说到底就是要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P164),达到日用而不觉的境界,“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1](P165),培育出千千萬万“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型公民。这种新型公民一定是充满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3]杨振闻.价值观自信论纲[J].毛泽东研究,2016,(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5]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N].光明日报,20170612.

[6]韩庆祥.中华文化优质基因必将赢得更多认同[N].北京日报,20170522.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4.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习近平向全国人民致新春祝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217.

[1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杨振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难题与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5,(4).

[15]杨振闻.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索,2017,(2).

责任编辑:杨 俊

猜你喜欢

维度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