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人民群众获得感探究
2018-04-19王晓霞
王晓霞
[关键词]
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D61;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100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并呈多元化,但社会发展又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群众的获得感也伴随这一社会矛盾的转化而变化。准确把脉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有助于提升人民获得感,做实“不忘初心”。
一、获得感本土内涵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一)获得感概念的中国本土意蕴
不同于西方的幸福感、满意度[1],“获得感”是一个中国本土意蕴十足的概念。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在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提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故此,“获得感”成为当年记录新事物、新概念的十大新词之一。学界对获得感进行了广泛探讨,认为获得感既包括“客观获得”,也有“主观获得”[3];既包括“绝对获得感”,也有“相对获得感”[4];既包含经济收入等显性要素,更有价值、公平、地位等隐性要素[5];既包括物质与经济利益的获得,也包括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的获得[6];既包括“当下获得”,也包括可持续、不断发展的获得[7]。在获得与失落联系意义上,获得感也可称为“相对获得感”。
从词义上解读,“获得感”是人们“得到”的一种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最初级的认识过程和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作为一种感觉,获得感更多的是对某一对象得到的某一方面的直接反映,因而产生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是“得到”。没有“得到”,肯定不会产生获得的感觉,“得到”未必一定会产生相应获得的感觉。这是因为“得到”的感觉是多方面构成的,人们认识某一事物并非孤立地认识,而是借助于知觉。知觉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人脑对事物产生的整体认识。知觉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反映。因此,中国语境中的获得感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得到”的“感知”,是建立在直接“得到”后的整体认知,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由于获得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因而这一本土社会心理概念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蕴:强调发展是获得感的基础[8],增强人民在发展中的获得感[9];人们不单关注自己当下得到什么及得到多少,也更关注未来是否可持续获得及别人得到了什么,并与“相对剥夺感”与“失落感”概念密切相关;获得感是能获得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10];是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正价值及人民收益考量等主客观要素有机结合与凝练表达
[7,8];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可增强群众的信心、凝聚改革力量[11]。此外,学界普遍认同不能简单将获得感等同于幸福感。在已有幸福感概念背景下,获得感概念之所以能得到民众的响应与学界的认同,是因为幸福感更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指标量化难度大;获得感虽然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但因其强调“得到”,现实感更强,属于幸福感中可具体测量的重要指标。获得感既强调实实在在得到后的满足感,包括物质与精神的获得与满足;也注重内心的感受,包括在得到物质与精神满足时的心理体验。人们能否产生满足感取决于其需求是什么以及需求满足的情况。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对人们“获得感”的影响
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直接相关。毛泽东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2](P297)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注重探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全面展开。尽管成功与失误共存,但广大群众愿意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中,在工业化运动中产生了获得感,尤其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了较大的满足感。但是,党的八大闭幕后不久,我们党就改变了党的八大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把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此致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尽管极少部分人在斗争中强化了获得感,但多数人厌倦阶级斗争,获得感急剧下降,反而普遍产生“失落感”。在拨乱反正进程中,邓小平带领我们党重新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P869)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体现在饮食、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等衣食住行条件,以及服务等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国家开展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大幅提升,同时日益增长的新的社会生活需求显现。
中国步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14]而且在需要的领域与重心上已超出原先的层次和范畴[15]。作为重大理论与实践突破,这一新的概括明确了要消除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16];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观照了参与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美好生活“软性需要”[17]。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群众的需要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层次在提升、范围在拓展[18],对获得感的满足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群众需求逐步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二是物质文化需要向高层次、多元化需要扩展,而且对产品和服务多元、多层、多样化要求与日俱增[19],甚至生态环境质量的获得感也是获得感的重要组成[2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正如党的十九大指出的,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及时把握群众的新需要、新诉求、新期待、新问题,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变化了的各种需求。在十八大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代表中央就向世人承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1] “7·26”讲话中,习近平再次重申“八个更”,这些期盼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体现了人民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必须直面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
二、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增强人民获得感
获得感的内涵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化不断丰富。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2](P11)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问题。因此,必须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分析着力点,深入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内涵、构成,从理论上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人民群众获得感产生的影响,并通过社会调查、获得感指标体系建构等实证研究方法,从了解当下群众需求及其对政府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入手,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增强人民获得感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增强人民获得感
获得感虽是一种主观感知与心理状态,但并非纯粹的主观认识,而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上,追求的是在得到与收获后满足的感知与心理状态。获得感增强是以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发展成果人民无从 “得到”,也就谈不上“获得感”。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发展的不充分。伴随人的个性化需求日趋彰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变化与升级,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凸显。获得感增强更多地依赖于充分发展。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说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影响了人的获得感,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基础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23]为此,十九大提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使供给结构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以我国“食盐补碘”国策为例,目前不同群体需求不同,亟需政策调整以满足个体化补碘需求,使缺碘与碘过人群的不同需要均能得到满足,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习近平在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4],通过改革政策与举措解决供给侧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也必然推动政府加快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奇葩证明”、行政审批“长途旅行”等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而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进程,使群众办事方便快捷高效,让群众得到实在好处,能增加群众获得感。为此,十九大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以促民生福祉持续增加为立足点,通过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获得感
群众最关心的是自己切身利益的保障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民生乃“获得感”最基础指标。为此,我们党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视为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5]因此,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何评价党的宗旨是为了人民?谁来评判人民福祉增进与否以及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24]民生获得感不仅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领域充分体现出来,还要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民生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贫困人口脱贫,这是直接关乎获得感的重要指标。现阶段贫困人口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他们对民生改善的横向差距感受多于对民生改善的纵向要求[26],尽管贫困人口在生活上可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终会因“失落感”或“相对剥夺感”降低或消解其仅有的获得感。所以,十九大将精准脱贫视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而增加人民获得感。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一次承诺:“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7]
(三)以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为保障,通过政治权利实现提高人民获得感
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政治权利的实现是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因子。社会公平正义是获得感产生的重要保证,能大幅度提升人民获得感。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能提升获得感,但并不必然提升获得感,获得感与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理念成正相关。公正社会的重要表征是人们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与医疗服务以及公正的司法支持。所以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28],改革“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24]。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从而增强获得感。
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是其获得感存在的基本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参政议政、介入国家事務管理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也是获得感提升的重要路径。针对新时代人民对权利、安全、尊严的需求日益凸显,十九大提出了“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2](P37),“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22](P49),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助力人民获得感增强。获得感也体现在人民对全面从严治党希冀的实现上。当前人民获得感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坚持反腐败全覆盖,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十九大又提出要“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22](P67),回应了人民热切期冀,同样助力群众获得感的增强。
(四)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为基石,通过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增加群众获得感
新时代要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必须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9]例如,尽管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农村地区均等化实现程度仍有很大差异,在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平衡。尤其是某些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在发展中提升获得感,甚至产生了相对剥夺感,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如果发展不均衡,再好的发展也会影响群众获得感提升,甚至会抵消获得感。相对剥夺感主要指,当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所参照群体中的他人比较后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会感觉受到剥夺。有时即使自身处境已有改善,但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可能引发愤怒或不满等情绪。十九大再一次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2](P23)
共享发展应该是全面共享。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是全面的需求,“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是“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2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不断产生更多的精神文化、政治权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共享需求。例如,群众期待清新的空气,十九大就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2](P50)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共享发展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30]; “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1];“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32];要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33];“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34];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获得感不仅是人们得到的感知与心理状态,还包括付出后产生的愉悦与成就的一种心理状态。获得必须以付出为前提。没有付出不可能有获得。习近平在2014新年贺词讲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讲道:中国人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但也一定要依靠人民。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3]。蛋糕做大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参与到改革中,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每个人自我价值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必定会极大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王浦劬,季程远.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J].中国行政管理,2018,(1).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
[3]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16,(2);曹现强.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王斯敏,张进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N].光明日报,20150314.
[4]张 航.浅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5]张 品.浅议“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6]郑风田.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J].人民论坛,2017,(2);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赵玉华,王梅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
[7]秦国文.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J].新湘评论,2016,(1).
[8]陶文昭.“获得感”是执政为民的标尺[J].理论导报,2016,(4).
[9]蔡 昉,王子晨.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在发展中的获得感[J].理论建设,2016,(4).
[10]周海涛,张墨涵,罗炜.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9);翟慎良.重“获得感”,亦重“参与感”[N].新华日报,20160311.
[11]《领导决策信息》首席时政观察员.“十三五”规划要让人民更有获得感[J].领导决策信息,2015,(41).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张占斌.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
[15]冷 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人民日报,20171127.
[16]颜晓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80104.
[17]黄宪起.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N].学习时报,20171110.
[18]叶 帆.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民族复兴新境界[N].学习时报,20180104.
[19]胡鞍钢,鄢一龙.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J].人民论坛,2017,(11)上·十九大特刊.
[20]王海芹,王超然.提高公众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感需精准施策[J].环境经济,2016,(21).
[2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2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60419.
[2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6]韩喜平,孙贺.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價值[J].红旗文稿,2016,(2).
[27]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80101.
[28]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9.
[29]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30]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50502.
[31]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 ,20150826.
[32]习近平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并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928.
[33]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822.
[3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责任编辑:陈文杰